APP下载

经济类课程思政教育创新探究

2021-01-03张颖程琪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47期
关键词:教育创新课程思政

张颖 程琪

[摘 要]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高校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立德树人、引领其形成正确思想观念的两种重要教育形式。通过分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区别,论证经济类专业进行思政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针对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 课程思政;经济类课程;教育创新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中南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经济类课程思政教育实现方案研究”(2020YJSKSA15); 2020年度中南大学本科课程建设项目“微观经济学”(中大教字〔2020〕27 号);2021年度中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创新创业教育中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2021CG049)

[作者简介] 张 颖(1968—),男,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和风险管理研究;程 琪(1996—),女(土家族),湖南常德人,中南大学商学院2020级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风险和投资决策。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7-0058-04    [收稿日期] 2021-04-14

一、引言

2016年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好课堂主渠道,其他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各高校将各门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与思政课程相融合,以达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2018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高等院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建设标准,要求专业教师在修订教案时要将课程育人理念贯穿教育全过程,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将思政元素纳入其中。

二、经济类课程思政创新改革的意义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区别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高校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立德树人、引领其形成正确思想观念的两种重要教育形式。思政课程侧重于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在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主要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点[1]。课程思政侧重于通过提取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精神等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修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树立家国情怀[1]。

(二)经济类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讲话精神的重要方式。通过专门的思政课程对学生开展系统教学以外,让其他课堂也发挥德育教育功能;除了思政教师外,让其他科目的教师也担当起学生德育的职责,这对于培育新时代青年是十分必要的[2]。

其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是承担高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责任与使命的重要途径。教育工作是传授知识和思想的工作,会影响被教育者的思维方式[2]。尽管部分经济学者相信课程思政的理论和研究采用了科学方法,是客观的,但实质上仍然涉及意识形态[3],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应严格坚持讲政治的主基调。经济学假设市场上的一切经济活动主体都是为了获取物质利益,教师在经济专业授课时可能会过分强调经济人理论[4],因此,在经济类专业课授课时开展课程思政,对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十分必要。

最后,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措施。当前,高校普遍开设了思政理论课程,成为立德树人的主要方式,但相比之下,忽视了专业课的德育作用[2]。虽然各高校的培养方案有所差异,但经济专业课时最多且各学期都有课程安排[5];因此,经济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十分必要。

(三)经济类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揭露了资产阶级压榨工人剩余价值的实质,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为人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新思路,为反对资产阶级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6]。

其次,课程思政为了培养新型经济人才。当前进行经济类课程思政改革是为了使经济领域从业人员和学者树立强国的人生理想以实现国家富强[6]。

最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培养紧密相关。亚当·斯密说过,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人们在致力于为自己谋利的同时也提高社会效益。而经济发展和道德培养之间具有密切关系[4]。

三、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在建设主流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握课程思政工作规律方面,还存在着精神领会不够、责任下沉不够、体制机制不完善、课程思政融合不够等问题[2]。

第一,教学目标有待改进。通常高校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提升,弱化了育人功能[7]。部分学生受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学习经济课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自己将来能有一份好的工作,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缺乏思政教育意识,以致学生没有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6]。

第二,思政元素挖掘有待深入。总体而言,对于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所挖掘的思政资源与课程知识及学习者的兴趣点不够契合,不能有机融入课堂,更不能吸引学习者[2]。

第三,思政育人手段有待优化。现阶段课程思政形式单一、实效较差、抓不住育人的主要矛盾和问题[2]。经济学科是与社会联系密切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及时关注经济时事和政策;但现阶段大部分教师未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时事,也未能及时更新教材和教案,导致教学与现实脱节[6]。

第四,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执行者,其自身能力和素质关系到育人的质量。教学者首先应该加强自身学习,统筹教学资源,构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授课方案体系,重视对学生品格境界、伦理道德的培养,然而大多数教师在这方面还存在差距[2]。

第五,课程考核方式有待更新。现阶段课程考核一般是通过试卷形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核。要实现课程思政同时提升学生思想和本领的目标,就应该同样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7]。

四、对经济类课程思政教育创新改革的思考

基于经济类专业进行思政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针对上述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一)改革应从经济类课程整体的角度考虑

现有对于思政教育改革的研究,不论是从经济类课程整体分析,还是对具体专业课程改革案例进行分析,都是强调如何在课堂上融合思政内容,这一环节十分重要。但是单纯地考虑课程如何融合思政是不够的,还应该从整体的角度考虑[8]。根据教学目标,从经济类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开始,到每门课程教授的内容,都应该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课程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整体上规划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在经济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实现思政教育。

(二)整合教学内容,挖掘经济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

經济类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经济学理论,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始终,实现学生对经济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以生产理论为例,关于厂商的生产目的,首先讲解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理论,在此基础上,联系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形式,结合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讨论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生产目的与一般厂商生产目的有何异同,让学生通过积极研讨,主动思考、发表观点,从而激发学生了解党情国情的意识。

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于经济类课程部分章节中增加思政案例,让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思政案例分析,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带入课堂,将我国现阶段的各项方针政策融入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中国经济运行发展中活生生的案例,将教学内容讲深讲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经济类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创新教学方法

经济学是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课程,经济类课程思政不能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把课程思政扩展到课前和课后。在传统的课堂讲授外,增加课堂提问、课堂演讲、案例教学、视频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让思政教育贯穿课前、课中与课后。课堂教学重视提升课堂话语传播的有效性,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课堂发言机会,在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答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探索中,激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把经济类课程思政内容的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结合起来。就课程而言,要拓展学习渠道,积极运用图书馆、互联网、音像等各类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培养。引入最新的经济学案例,鼓励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经济现象,感受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并启发民族自豪感。视频教学在混合式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视频教学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得课程思政教育更加直观。

结合经济类课程相关章节的内容,比如在消费理论教学中,组织学生到课外进行市场调研,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并对比国内外企业工人的生活状况,切实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把课堂教学向社区、企业、农村延伸,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结合经济学理论阐述思政教育心得体会。

(四)改革和完善考核评价

一方面要对学生经济类课程思政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也要对教师经济类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达成效果的考核评价要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力等多维度延伸,建立能综合体现学生专业水平和思政素养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由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构成。过程性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课堂发言表现和课堂外调研报告的完成质量,既考查学生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也考查学生对思政教育相关内容的领会程度。总结性评价的依据是学生期末考试,试卷中要包含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关的内容,考查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个比较难的问题。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探索将经济学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效果等指标设为评价标准。学生对经济类课程思政的学习效果,主要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理论知识,学到认识世界、思考和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而且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经济类课程思政教学的认同感。认同感应该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评价方法上要注意显性与隐性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程序要合理。

参考文献

[1]谢长旺,刘新梅.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以“资产评估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3):81-83.

[2]李瑢.协同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例[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9,33(6):81-84.

[3]牟岚,刘岩,苗芳,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46-48.

[4]李翔,努尔娅·阿布都热合曼.高校经济学教学课程思政的探讨——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J].教育观察,2019,8(19):18-19+22.

[5]路以兴,高萍.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思考——以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4):133-135+160.

[6]霍苗,陈永昌.基于“大思政”理念的经济类课程教育教学的探讨及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63):14-16.

[7]朱文蔚.《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40(9):71-72.

[8]孙亚南,王晓策,张月.“课程思政”融入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述评与发展趋势[J].教育现代化,2019,6(94):59-61.

猜你喜欢

教育创新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知识网络环境下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浅析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教育理念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