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残疾人社区康复问题研究

2021-01-03丁曼婷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0期
关键词:康复中心残疾人家属

丁曼婷 陈 静

(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徐州 221000)

残疾人是指在肢体、语言、听力、精神、智力或多重存在长期缺损的人。这些缺损和功能的丧失,会对阻碍残疾人在平等基础上充分和切实的参与社会,目前我国约有残疾人8500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6.2%。康复是运用多学科的有效措施,使得残疾个体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能尽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和重建,这种康复不仅是针对身体的,也包括了对心理、社会及其经济能力的恢复。社区康复就是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它以一种自下而上,多层面的策略保障残疾人权益在社区水平的多样化。

1 残疾人社区康复存在的问题

1.1 残疾人康复中心存在资源短缺与浪费并重

很多街道、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设立之初采取简单粗暴的建设方式,未考虑服务对象的密度和半径,在功能定位和位置确立上不准确,造成了部分社区康复资源不足,部分社区康复资源闲置的尴尬局面。如有的社区残疾人密度大,居住集中,社区康复中心的工作排得很满,还常常需要自主到外面开发额外的项目作补充。有的社区残疾人密度小,但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的多,往往出现设备闲置、利用率不足、动力匮乏的状况现实问题。

LX-C社区康复中心工作人员:原来在推进康复站、康复室的建设的时候说实话我们是有一些机械了,比如说所有的场地面积不能小于三十平方,一定要所有器材都配到位。但是几年下来回头一看,有的康复室,器材都闲置了,对我们工作的开展也有限制。

1.2 社区康复供给与多元化需求存在冲突

当前社区康复提供的服务内容单一,难以满足残疾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康复。但社区康复中心提供的服务往往局限在康复器械设备、场地的硬性条件的供给上,较少为残疾人提供所需要的就业、教育、心理等方面的软性服务。此外,残疾人在年龄、类别、残疾等级、家庭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也导致了他们在实际中的康复需求的差异。单元与多元冲突的问题不解决,又造成了残疾人不愿意来,觉得来了没有效果的恶性循环,对发挥社区康复中心的作用,实现其康复功能形成阻力。

LX-E社区康复中心工作人员:不同类型、年龄、级别、层次的残疾人的需求是不同的,所以服务需求是非常多样的。重度、老年残疾人的需求可能是对自身的维护。在就业年龄段的,有劳动能力劳动意愿的,那么就业对他的吸引力更大。对儿童来说就是教育。再比如对智残的残疾人来说,你给他100块他可能没感觉,但是你给他好的文体活动,他就喜欢来。但是我们现在包括人员、财力等的情况又是在没办法满足。

1.3 专业人才力量薄弱

人才队伍不专业。目前社区康复主要是依托于社区、街道的残疾康复中心或残疾人之家,然而当前很多社区康复中心只有很少甚至没有专职的康复医师,社区康复多是依靠残疾人社区工作者或普通内外科医生在开展工作。一方面是缺乏医学、康复专业知识的社区工作者,另一方面是不具备专业康复知识的内外科医生,他们很难对一个具有特殊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亦不能保证社区康复发展的质量。

LX-B社区工作人员:康复这个事情你针对残疾人去开展他必须是要专业的才有效果。你比方说根据残疾人的特性,对他的服务其实往往是涉及其整个生命过程,而在这个生命过程中,残疾人个人的需求、要求、困难也是不断变动的,对于他们这种动态变化的需求与困难,只有专业的康复医生能够给予专业的指导并及时做出康复的调整计划。

人才流失率高,后继乏力。一方面由于繁重的康复工作和薪酬待遇之间的落差。另一方面出于职业稳定性与发展的考虑,目前基层残联,包括街道、社区都是没有编制的,职称评定困难,这导致很多社区工作者尤其是年轻人没有办法在岗位上长期坚持,他们往往会选择在康复中心工作期间复习公务员考试或转而去企业工作。同时,这种较高的流失率也导致了社区康复领域难以沉淀出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

LX-A社区工作人员:现在我们的人员流失率还是比较严重,薪酬较低,即使是你的社会工作级别提升了,薪酬的增幅也比较低。在我们这边已经算是待遇比较好的了,一个持证社工,平均用人成本是六百左右,但实际上他拿到手的只有四百,对于那些没有考到进站社工身份的可能更低。所以优秀的人才很难留住。很多毕业生也只是拿社区当作考公务员的跳板,你看我们每年三四月份在备考的同事很多,他们之间实际上也形成了相互影响。

1.4 家庭支持不足

残疾人家属存在意识局限性。一是对康复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部分家属对残疾人的认识还局限在生存权的保障上,忽视了他们的发展权。二是存在负担意识。这种意识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国家给予残疾人的医疗和社会保障的不足,使得残疾人成为家庭的巨大“拖累”。三是存在“否定残疾意识”。部分残疾人家属、家族还存在“否定残疾”的意识,这种情况往往存在于精神残疾人的家属中,他们出于自身文化、思想的局限性以及避免家族名誉受损的心理,存在不愿承认家人患有精神疾病的现象,这种“否定意识”不仅导致残疾人在家庭内部得不到康复支持,甚至会对社区的残疾人康复、监管工作造成巨大影响。

个案:三级,精神残疾病人,女性,初期监管发现有躁郁倾向,且有越来越严重倾向。社区工作人员劝导家属带去看病,确诊后家属拒绝患者接受住院治疗,同时认为是患者的情况是长期居家郁闷所致,并坚持强调自己家族不可能存在精神疾病基因。

个案:三级,精神残疾病人,男性,病情反复发作,药开回家,他不吃,也没人看着他。他没吃,家里人也不承认。

同时,残疾人家属辅助康复训练的投入度也不高。一方面,残疾人家属对社区组织的康复培训课程参与度较低,缺乏热情。另一方面,一些家属对帮助家庭残疾成员进行康复训练也比较懈怠,甚至会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如不按指导定期开展家庭康复训练甚至阻止患者吃药,给他们灌输消极思想等。这种懈怠可能来自于康复长期没有看到效果的失望,也可能来自于残疾人家属对社区康复中心的信任度不足。

1.5 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

一方面,当前社会对残疾人的社会认知度较低,主要表现在社会对残疾人的基本知识、致命因素、康复训练的知识了解较少,甚至仍有部分人存在歧视、恐惧残疾人的心理,影响残疾人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公众对残疾人的认识不足甚至认识“有误”,往往也给残疾人家庭带来了精神压力,影响残疾人家属对待残疾人家庭成员的心态和康复信心。另一方面,政府组织的社区康复囿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因素,存在覆盖不全面、内容不精准、缺乏针对性等问题。而目前我国残疾人相关的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发展较为缓慢,难以对社区康复的不足提供较为有利的补充。

2 完善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残疾人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关爱残疾人既是美德的体现,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显著标志。社区是弱势群体生活的最主要依托,康复则是残疾人回归社会,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应高度重视我国社区康复的发展,构建与残疾人康复需求相适应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康复服务体系。

2.1 拓宽资金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残疾人康复是一个数量庞大、需求多元的复杂工作,仅靠政府难以实现服务功能的最佳效果。因此,不仅政府要加大对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的资金支持,还要允许和鼓励社区康复中心通过自筹、募集、拉赞助、谈合作等方式加强与社会组织、社会人士、企业与机构的合作,将各级各类的资源充分的引入社区康复中来。

2.2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康复意识

一是通过网络媒体加强对全社会的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形成关心爱护尊重残疾人及其家属的良好氛围。二是通过社区康复的宣传教育,转变社区工作者和残疾人家属“只重生存不重发展”的传统康复观念,更加重视残疾人的就业、学习、参与社会的多样化康复需求。在增强社区工作者的责任与服务意识的同时,关注残疾人及其家属通过坚持康复、坚持全方位康复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要让社区工作者和残疾人家属以正确的方式引导残疾人接受康复训练,避免他们产生消极心理。三是要通过信息化技术整合社区间的信息与资源,推动社区之间的交流学习,增强残疾人及其家属的康复信心,有效提高社区康复的服务水平。

2.3 加强社区康复人才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政策因素、组织薄弱、人才待遇低都是基层工作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要对专业康复人才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性支持,通过合理提高待遇,完善激励机制,拓展职业发展通道等手段,增强社区康复中心工作人员的稳定性与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社区康复的专业性强,要优化社区康复中心的人员构成,让专业的康复医生下沉基层,提高社区康复的质量。同时,要加强人才培训。通过机构+社区的模式,定期定点对基层工作人员开展康复知识、理念、实操相关的理论学习,切实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康复服务理念与专业知识与能力。

2.4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康复合作体系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落实社区康复相关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明确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的准入标准和资质认定,改变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其次,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决策机制。在决策过程中要邀请社区、社会组织、专业机构、残疾人及其家属等多元主体参与,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再次,社区康复中心要积极的打通和社会组织、专业机构、企业等的合作通道,发挥他们在专业特长,为残疾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精准服务。

猜你喜欢

康复中心残疾人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脑瘫儿童学前融合教育支援模式的构建和研究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南昌市康复中心管理问题分析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我骄傲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