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2021-01-03郭云娇王淑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0期
关键词:思潮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郭云娇 王淑杰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24)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更侧重于维护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要求“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进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过程中努力增强高校师生的“四个自信”。

1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碰撞和各种社会思潮侵袭的主要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因此,铸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防护墙”具有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不动摇,不受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威胁,从而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高校学生的引导作用,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质内容。从高校师生主体特征方面来看,高校师生思想活跃,具有多变性,易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从高校方面来看,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接班人的主阵地,是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主要聚焦点,更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向全社会传播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球新冠疫情的突然袭击,由于高校及高校师生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正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文化的威胁和干扰,并且各种错误、腐朽的思想文化正在以不同形式加紧对高校师生的意识形态渗透,进而使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降低。因此,当前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义重大。

1.2 有利于稳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

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提出以“民主化和公开性”的社会改革新思维来改革苏联高度集中的、僵化的政治体制是合乎时代潮流、有效的改革措施,但是在当时的苏联社会却掀起了一股历史虚无主义的浪潮,成为摧毁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害武器,导致并加速了苏联剧变的进程。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西方势力借用网络环境的虚拟性,通过影视产业、动漫产业等新兴文化产业加紧对高校师生传播西方价值观,以“涵化”的方式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进而达到侵占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和影响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知和认同的目的。从苏联解体的教训和我国当今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来看,“一定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亡”,“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该社会的制度之魂。”因此,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稳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有利于高校师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各种思想交流交锋不断充斥着人们的思想,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在纷繁复杂的思潮涌动中滋生着各种错误价值观念,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这些错误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使适合我国发展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失去吸引力、凝聚力,使高校师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判断等方面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威胁,尤其意味着高校师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塑造面临着严重挑战。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中的引导,是高校师生在多元价值观中坚持正确价值取向的有效保障。

2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影响因素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于国家、社会、高校及师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

2.1 内部因素

2.1.1 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难度增大

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会增大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难度。主要表现在:第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过程中脱离实际。就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特点来讲,具有较强理论性,然而,少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现象仍然存在,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教育效果堪忧。第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过程中缺少民主沟通。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就是多采用民主疏导和讨论的方法来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然而,目前少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领导干部运用行政权力使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呈现出命令化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不能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问题,还会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产生制约作用。第三,高校各部门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共同合力还未真正形成。少数部门、领导干部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不够,积极主动承担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责任意识还不够,认为此项工作仅仅归属于思政课教师,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

2.1.2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与传播的重要场所,又是高校师生接受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核心课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关键环节。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创新完善。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在不断更新,但是由于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度不够,一些课堂所学理论知识难以深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有待灵活多样。个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满堂灌、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的现象仍然存在,缺少启发性,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特征。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个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立场不够坚定,专业理论水平不够,会导致对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出现偏差。

2.2 外部因素

互联网为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冲击提供了新平台。社会思潮是反映一定时期内人与人之间物质利益关系的一种意识形态。在全球化背景下,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论、“中国威胁论”、消费主义论是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主要社会思潮。除此之外,还包括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后现代主义等。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空间领域不仅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阵地,开拓了高校师生的视野,促进了高校师生的思维开放。同时,也为多样化社会思潮冲击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新平台,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传播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高校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导致高校师生思想出现混乱、理想信念不坚定、价值判断出现偏差,会动摇高校师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会导致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失去教育引导作用。总之,多样化社会思潮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传播,具有开放性、范围广、影响深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地被侵占,从而阻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

3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对策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充分重视发挥高校各部门的合力作用。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觉接受积极正确的思想观点,也要通过发挥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和校园文化的独特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推进制度教育和课堂教学改革等途径融入高校师生的精神生活中,从而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3.1 发挥互联网的独特优势,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阵地

“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务必要探索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占领互联网这个信息大平台,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具体来说,第一,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内容教育。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应在网络上正面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善于将难以理解、晦涩、难讲的内容转变为高校师生易于理解、接收、精彩的内容,增强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第二,加强对互联网管理。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便捷性、海量性等特征,但在各种信息传播过程中,也会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使互联网环境变得混乱,进而导致我国意识形态阵地受到侵袭。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不仅需要加强法律制度方面的惩戒刚性作用,建立健全互联网监管制度,构建严格的互联网领域法律法规。又需要加强道德底线方面的规范弹性作用,如,互联网监管部门应积极倡导网络公德,在网络上传播社会文明公约;互联网经营商和运营商应自觉坚守行业规范,遵守行业自律;广大网民特别是高校师生应提高网络的主人翁意识,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错误思潮的侵害。第三,建立一支信仰坚定、技术过硬的网络人才队伍。网络人才队伍作为使用互联网这个前沿平台的先驱者,在专业技术过硬的前提下,更应该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与培训,坚定政治立场,增强与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相抵抗的能力,在网络上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

3.2 促进“软”环境与“硬”制度相结合,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

“软”环境与“硬”制度相结合,即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与加强制度教育相结合,是促进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氛围对高校师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作用。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应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和高校师生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化人”的独特作用,积极发挥校风、校训、图书馆、博物馆等精神载体和物质载体的作用,营造健康向上、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熏陶高校师生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德。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一是使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制度体系更加科学化、民主化。注重制定高校党委员会统一领导、协调各部门的组织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权力与责任对等制度、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监管制度。建立并逐步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习制度、奖惩制度和督导制度。二是使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更加具体化、实效化。建立党委员会领导、各部门分工协作的体制机制,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形态安全教育不仅仅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它学科也可以根据本学科特点优势,讲好本学科故事,带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建立高校各部门干部、教师定期培训机制,高校各级领导干部、教师不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应该定期对高校各级领导干部、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培训,增强其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提高抵御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能力。完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引导机制,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而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

3.3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换言之,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说服力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更是有效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教学内容应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代发展保持一致,教材及教学内容应做到及时改进、补充、创新,同时需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相统一。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和方式应多样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高校教师应学会善用、巧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作为新的教学手段,如,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效果,仅仅依靠改进教学手段还远远不够,还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如,翻转课堂、微课堂等,从而不断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相统一。第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知识功底和政治素养。正如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水平够高、政治素质够硬、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理论功底够扎实、业务修养够高、思维视野够广阔,勇于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

猜你喜欢

思潮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