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路径
2021-01-03陈海君许学深
陈海君 许学深 李 卫
([1]防灾科技学院 河北·三河 065201;[2]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山东·日照 276826)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是推动课程思政研究热潮的理论源泉。作为大学的重要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要充分挖掘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实现英语教学中英语知识体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逻辑的自然回归。
1 英语与传统文化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
1.1 英语教学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
近年来中西交流频繁,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主流文化的严重冲击。大学英语历来重视英语知识体系的传授,在跨文化意识培养上偏重英语国家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学习,忽略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大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英语水平,但在中西交流中暴露出对传统文化认知偏低,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英语表述能力不足,缺乏东方文化古国所具有的深厚传统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民族文化人格,凸显出当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失衡。长此以往大学生难以承担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影响国际跨文化交际。
这就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客观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究其原因,英语课堂上对西方文化的过分推崇,英语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的欠缺等都限制了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的传播。鉴于此众多学者提出应该合理配置国内英语的教学内容,将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教育有序地贯穿到各层次英语教学中,切实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做到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和基础英语水平的提高呈正比例增长。英语和汉语的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要合理平衡外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教学。
1.2 大学英语需要贯穿传统文化
为了应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弘扬传统文化,学界在探索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束定芳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要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文秋芳在探讨通用语背景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强调非英语国家如何运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英语来阐述本国的立场、观点是英语目标语国家的重要的任务。王守仁将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与提升国家软实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国际上的通用语言,英语是科技文化和人文交往的重要工具,借助于英语可以加强国际交往,对外传播传统文化,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提升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这正是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所在。孙有中提出英语教育重点要培养英语语言文化和中国语言文化之间的桥梁性人才,兼具交际双方文化的人才,他们具有中国情怀和国家视野,清醒地审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缺点,培养文化对比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进行国际文化沟通。
学者从本土化英语表达能力、全球化人才培养、跨文化交际素养等视角对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新时代英语教学应以更宏大的视野来探讨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这是践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题中之义。作为人文学科,大学英语承担着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家国情怀的重任,而这正是课程思政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视域下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坚持了大学英语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立足于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地位,从课程育人维度探索大学英语的课程价值,以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培养出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和独立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压实大学生自觉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2 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1 应对中国文化失语症
作为基础人文学科的大学英语肩负着塑造大学生的人文涵养和提升人文综合素质的重任。当前英语课程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有悖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大学英语教育不但承担着培养学生用英语阅读外文文献、实现语言交际与文化交流的能力,还承担着对本土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责任。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增进世界间的文化交流,是大学英语在新时代的教学目标和历史责任。
英语教学长期单方强调英语知识的传授,以文化为载体提升英语知识水平,注重学习西方文化,极少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忽视了英语教学中承载的本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任务,忽略了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破坏了跨文化交流的中西文化平衡关系,西方文化占据了学生的头脑,传统文化越来越边缘化。
大学英语课程的核心在育人。过去大学英语课程缺乏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着英语知识传授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的“两张皮”现象。大学生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处于劣势地位,很难抵御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将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文化观,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这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题中之义。
2.2 新时代的要求
经济与文化紧密相关,经济是实力的象征,而文化更是一种潜力的综合国力。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需要在世界格局中构建与其相匹配的文化格局。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赋予了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使命。由于文化误解,国际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倡议和文化恶意曲解,甚至利用霸权主义阻挠中国走向世界。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桥梁和引领作用越发凸显,它超越时空与跨越国界,能够增进国家间的了解、信任和合作,促进不同文明互鉴和彼此认同,为国家间的政治合作、经贸往来创造条件。世界需要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来认识中国,而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让世界熟知。
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借助于英语走向世界。培养掌握熟练英语的人才是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培养大学生对外自觉传播传统文化的意识是大学英语义不容辞的使命。在不同文明互鉴的今天,只有掌握了深厚传统文化才能成功的进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具有双向属性,既要培养大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敏感性与洞察力,也要增强学生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因此大学英语要顺应时代的诉求以传统文化为视角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中西文化批判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2.3 课程思政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大学英语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要服务于国家建设。我们的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传统美德和人格修养等优秀品质。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是大学英语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
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软实力,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印刻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深标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能够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涵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可,强化民族认同感,引导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提升民族自豪感,这正契合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目标。
3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的路径
高校是国家文化领域的制高点,代表着国家最高的知识水平,理应承担起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大学英语课程融入传统文化因素是大学英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有益探索和尝试,有利于释放英语课程的育人潜能。
3.1 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
大学英语是大学生接触西方语言、文化和价值观最重要最直接的渠道,要利用好大学英语课堂这个主渠道。在传授英语知识文化的同时,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发挥好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观导向,发挥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不但是一个文化问题,更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积极实践。
大学生的自身特点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其思想尚处在不成熟阶段,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引导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当代大学生处在自媒体时代,多元文化和价值观通过网络交流融合,冲击着中华传统文化。若放任自由,则西方文化占据了绝对的文化输入优势,容易在学生中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对本民族的文化不自信。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就是要逐渐改变英语课程只讲授英语国家的文化不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面,要形成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和其他文化共同传播的局面。
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要把握好两个度。一是要厘清所要融入的传统文化内容。要挑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如孔孟儒家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之道”“美美与共”的智慧仍是当今社会的指南。二是要把握好以何种方式恰当地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师在课堂导入的中要自然顺畅,不能生硬拉扯。在讲授英语知识文化时,对学生要做好融合通识性的传统文化工作,做好学生的价值引领,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跨文化的思辨批判能力。利用英语课堂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用文化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3.2 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要紧抓教师这个中心环节,解决好教育者先受教育的问题。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增强传统文化意识,在教学中要协调好英语语言能力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兼顾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价值观导向问题。
英语教师树立传统文化传承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英语课堂上不仅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而且还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堂。汉语与英语的学习是相互促进的过程。大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了良好的认知,能促进中西跨文化的交际,促进英语的学习。大学英语课堂要逐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英语教师要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增强传统文化教学能力。英语教师平时要多学多积累,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的素养,定期参加一些传统文化培训项目如讲座、进修和专项培训等活动,丰富传统文化教学水平。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把握时代的主旋律,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英语课程的合适方式。积极组织英语第二课堂,开展多元化英语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和通信媒介围绕传统文化开展英语课程思政教育。
3.3 做好辅助配套建设
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恰当地融入课堂是做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一环。要鼓励高校编写一批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英语教材,提升编写本土教材的质量。当前高校广泛应用的英语教材,在内容知识上是对英语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的介绍,学生能够运用英语理解和表述西方文化,但是学生很难用英语来表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这正是当前大学英语遭遇的困惑。要大胆鼓励高校编写自身特色的英语教材,选取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融入教材,用英语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解决英语教材中的西化问题,处理好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比例分配,适当增加传统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占比。
学校要开展含有传统文化的课外文体活动,在英语演讲比赛、晚会、英语角、英语竞赛等活动融入传统文化。通过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激发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营造校园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大学生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能力。高校要抢占英语网络学习高地,用信息技术将传统文化按照门类做成微课资源库,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
大学英语要推进教学改革,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方式。在课程大纲、课时设置、测试考评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增加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保证必要的课时。勇于探索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与考试评价体系,构建关注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传统文化立体化评价体系。尝试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述能力、中国文化知识能力和中西文化批判思维能力的测评纳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分层考核体系。分层次推动传统文化逐步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以评促学加快英语课程思政的进程。
4 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目标是要回归育人的本原,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促进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真正意义是一种课程观念,教师要在理论和实践中努力潜心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英语教学,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