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麦冬栽培关键技术探讨△
2021-01-03罗守萍陈媛媛张超陶珊彭芳
罗守萍,陈媛媛,张超,陶珊,彭芳*
1.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 药学部,四川 成都 610200;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300
麦冬是我国大宗常用中药材,主要含有甾体皂苷、高异黄酮、多糖等活性成分[1],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等症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15 年版收录的麦冬类药材包括麦冬和山麦冬,前者来源是百合科沿阶草属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L.f)Ker-Gawl.的干燥块根,以主产地不同,常分为川麦冬(主产四川)和浙麦冬(主产浙江);后者来源是百合科山麦冬属植物湖北麦冬Liriope spicata(Thunb.)Lour.var.proliferaY.T.Ma 和短葶山麦冬L.muscari(Decne.)Baily 的干燥块根,分别称为襄麦冬(主产湖北)和福建麦冬(主产福建)[2]。
川麦冬又称绵麦冬,其栽培在清代即有记载,至今已有200 多年历史[3],核心种植区为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境内的涪江流域两岸,主要包括永明、花园、刘营、里程、新德等乡镇。川麦冬具有生长周期短、产量高、上市早的特点,药材品质与其栽培技术密切相关。笔者对三台县花园、老马、争胜、里程、永明、光明6 个乡镇的川麦冬种植区进行实地考察,结合近年来的麦冬类药材栽培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采用合理栽培模式提高川麦冬药材品质提供参考。
1 土壤选择
三台县栽培川麦冬的土壤可分为潮沙土、潮沙泥土和潮泥土3 类。其中,潮沙泥土是种植川麦冬最好的土壤,川麦冬产量更高,因其可耕性和通透性均较好、碳酸钙含量较高、钾含量丰富,保水保肥能力均较好[4]。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当地农户都有利用河沙对潮泥土进行改土的习惯,使土壤更疏松透气,有利于川麦冬生长,同时也方便采收。另外,改土的行为降低了川麦冬连作障碍发生的几率,可能与土壤中微生物的补充有关。
2 种质资源与品种选育
丰富的种质资源是无性繁殖的有力后盾,是开展优良品种选育的基础。川麦冬[5]和浙麦冬[5]的栽培品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低,遗传变异小;而其野生资源变异丰富[6],为选育出优良品种进而生产优质种苗提供了可能。川麦冬按外观形态可分为大叶型、小叶型、直立型、匍匐型4 种类型。核型[7]和同工酶[8]分析显示,大叶型、小叶型和直立型之间存在差异,其进化方向为直立型→小叶型→大叶型。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SSR)分子标记显示,直立型和匍匐型麦冬其遗传基因中某几个基因片段不同,导致了两者的农艺性状出现差异[9],但两者的核型分析显示差异性不明显[10]。有研究发现,匍匐型麦冬的地上部分生长旺盛,叶片宽短,叶片数显著高于直立型麦冬,但两者的产量、总皂苷、总黄酮、总糖及氨基酸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12]。在实际生产中,直立型麦冬更受种植户青睐,走访的三台县6 个乡镇中仅发现有1 户种植匍匐型麦冬,因为匍匐型麦冬叶片卷曲,栽种和采收均不方便。目前,已育成的2 个川麦冬品种川麦冬1 号和川麦冬2 号分别是从直立型和匍匐型材料里经过系统选育得到的。川麦冬1 号的水溶性浸出物及总黄酮含量分别比传统麦冬高20.89%和45.09%,川麦冬2 号的水溶性浸出物和总皂苷含量分别比对照川麦冬1 号高2.70%和29.35%。但目前药材优质优价的市场体系没有形成,农户仅从降低生产成本考虑,均采用自繁自用的生产模式,因此,这2 个品种的推广面积十分有限。
3 种苗移栽
川麦冬传统种植采用无性繁殖,在次年3 月采收麦冬的同时进行栽种。选择无病虫斑点的麦冬壮苗作为种苗,摘除块根,横切去除种苗根茎的下部,以根茎断面出现白色菊花心且不散蘖为度,剪去叶尖,分单株栽种。但应意识到无性繁殖的植株基因型单纯,有遭到毁灭性病害侵袭的潜在危险,如笔者在调查时发现,多个田块出现大面积川麦冬感染根腐线虫病死亡的情况。因此,在栽种前对种苗进行处理可有效减少病原。蒋秋平等[13]研究发现,川麦冬种苗栽种前用多抗霉素和恶霉灵处理,能有效防治根腐病的发生。
陶玲等[14]将川麦冬种苗分为3个等级,一级种苗叶片数≥20 片,株高≥12 cm;二级种苗叶片数15~20 片,株高≥12 cm;三级种苗叶片数10~15 片,株高8~12 cm;《中国药典》2015 年版指标成分含量在3 个等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种苗等级越高,麦冬的产量越高,提示在分株栽种时,单株的叶片数应≥20片为宜。陈菁瑛等[15]对短葶山麦冬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即每丛分株越少,产量越高,以每株3~6 丛为宜。种植密度是影响产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短葶山麦冬[15]和湖北麦冬[16]的栽培密度试验均显示,种植密度越大,产量越高。两者的高产密度分别是12 cm×15 cm 和10 cm×15 cm。笔者在三台县走访调查发现,川麦冬栽种密度明显高于其他麦冬类药材,行距为10~12 cm,株距为8~10 cm,这也是其产量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栽培过密,其通风透光较差,易引起病虫害爆发。因此,川麦冬适宜的栽培密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川麦冬的传统种植时间是在清明前后,即四月上旬。研究人员对浙麦冬、湖北麦冬及短葶山麦冬的种植时间研究也间接证明,在该时期其产量和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均较高[17-19]。
4 水肥管理
川麦冬施肥需分次进行,一般在4—5 月施苗肥,7—8 月施分蘖肥,10 月施越冬肥,最后施春肥。川麦冬对氮、钾、铜、锌、锰、铁等元素需求高[20]。就产量而言,川麦冬与湖北麦冬[21-23]、短葶山麦冬[24]的需肥规律类似,即对氮和钾的吸收较高,对钾的吸收尤为重要。李思佳等[25]研究发现,氮肥主要影响川麦冬地上部分生长,钾肥和有机肥主要影响地下部分生长,磷肥对川麦冬生长影响最小。就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而言,邱佳妹[26]研究发现,氮、磷、钾(2∶3∶1)处理的麦冬总黄酮和鲁斯可皂苷含量最高,单施铜、锰、锌3 种微肥均能提高川麦冬各个部位的总黄酮和鲁斯可皂苷含量。李铜[27]研究发现,生物菌肥对川麦冬的水溶性和醇溶性浸出物、多糖、总黄酮、总皂苷含量都有提升效果。曾嘉等[28]设置了375、750、75 kg·hm-23个梯度的有机肥(有机肥中氮、磷、钾的占比分别为1.527%、19.530%、3.399%)试验,多糖和黄酮含量最高的施肥量为750 kg·hm-2。种植当年的11 月至次年的3 月是川麦冬块根的形成期,11 月和3 月又是块根膨大的集中形成时期,因此,应保证此时段充足的养分供应,以增加产量、提升品质[29]。
水分亏缺对川麦冬生长的影响目前还没有相关文献报道。范海兰[30]对短葶山麦冬研究表明,其对土壤水分有较强的适应性,50%土壤田间持水量可提高块根的产量,但严重的土壤水分亏缺不利于植株的养分吸收。
5 多效唑施用
多效唑是一种三唑类植物生长延缓剂,其能抑制赤霉素合成,抑制作物纵向伸长,使分枝增多、矮化、茎变粗、成熟期提前,提高作物产量等。目前,三台县川麦冬种植使用以多效唑为主的生长延缓剂现象十分普遍[31],多效唑对麦冬植株的影响主要包括3 个方面:1)影响麦冬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多效唑对地上部分的生长影响高于氮、磷、钾[32],可使株高、叶长和叶宽等地上部生长受抑制;对地下部鲜质量增加有明显促进作用,可使麦冬营养根数目减少,块根个数、长度、质量、植株根冠比、中大型块根所占比例均有显著的提升[33]。但同时块根形状出现明显变异,由相对整齐的纺锤形变为两端钝圆的椭圆形等[34]。林秋霞等[33]发现,多效唑与膨大素分段合用时效果最佳,增产可高达276.26%。占妮等[35]研究发现,多效唑施用的增产效果与施用时间显著相关,9 月施用的增产效果(提高99.7%)明显高于10 月和11 月。2)影响麦冬大部分有效成分的积累。研究表明,适时适量施用多效唑有利于总多糖的积累[34,36-37]。但总皂苷[36-38]、麦冬皂苷C和麦冬皂苷D[39]的积累明显受多效唑的抑制。总黄酮[37-38,40]含量也是随着多效唑施用量增加呈现正相关的抑制作用。可见,过量施用多效唑对麦冬的主要成分含量积累均有抑制作用,进而可能导致药材的有效性降低。3)影响麦冬药材的安全性。多效唑在土壤、水体及麦冬各部分中均有残留,不仅对下一季作物产生影响,还可能降低麦冬药材的安全性。余翠翠等[31]检测三台县19 份川麦冬样品发现,53%的多效唑残留量超过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规定的0.5 mg·kg-1,而土壤中多效唑残留为0.201~11.255 mg·kg-1。笔者在三台县走访调查发现,多效唑的使用量多为105~150 kg·hm-2,远超过45 kg·hm-2,如此大剂量的使用多效唑给麦冬药材安全性带来了隐患。
鉴于此,研究人员研究了以其他肥料替代多效唑或降解土壤中残留的多效唑。李铜[27]发现,生物菌肥对土壤中多效唑有降解作用,平均降解率为91.52%。陈兴福团队研究提出2 个解决方法:一是找到合理的氮、磷、钾肥配比,以减少多效唑的施用量[32],由于对麦冬块根生长的影响,氮肥的贡献率>多效唑,因此,合理的氮、磷、钾配施可在保证高产的同时使多效唑的施用量减小41%,减为44.25~58.95 kg·hm-2;二是用烯效唑代替多效唑[41],烯效唑更有利于麦冬次生代谢产物积累,且其施用量和在土壤中残留远低于多效唑。
6 病虫草害防治
川麦冬由于长期无性繁殖、种植密度较大,病虫害常有发生。其病虫害主要有炭疽病、黑斑病、根腐线虫病、蛴螬、蝼蛄、地老虎等。据笔者实地考察,川麦冬发生地上部病害,若危害程度在经济阈值以下的,农户一般不喷施农药。目前,三台县川麦冬种植区域发生较严重的是根腐线虫病(当地种植户习称铁锈病),其防治措施除上文提到的种苗处理和控制栽培密度外,还有水旱轮作、施用噻唑膦等药剂处理土壤、选择大叶麦冬等抗病品种[42]。有研究报道,麦冬块根提取物能抑制鸭舌草、异型莎草和三叶鬼针草3 种杂草的生长,并从中分离出能抑制杂草的多酚类物质,但川麦冬栽培中大水漫灌的方式会引入大量杂草种子,完全抵消了麦冬自身的抑草效果[43-44]。三台县水资源丰富,当地种植户在川麦冬种植地周围开沟引渠,大量的杂草种子随水一起冲至川麦冬种植地。杂草和川麦冬的竞争性生长导致川麦冬产量降低。若能从源头解决川麦冬地中的杂草防治问题,避免水源中杂草种子进入川麦冬地,以绿色环保的方法防治杂草,既可避免耗费大量人力除草,也可避免除草剂的滥用。
由于多效唑的过量施用,川麦冬地的杂草一般较少,农户多进行人工拔除,耗时耗力;杂草较多时,通常直接喷洒除草剂,但并没有固定的品牌和剂量。张定发等[45]发现,二甲戊乐灵和氨氟乐灵对麦冬地的夏季杂草,尤其是梅雨季节的杂草具有较好防除效果,并且对麦冬安全;草酮虽防效也较好,但对麦冬有明显的药害作用,应慎重使用。陆仟等[46]研究发现,使用75%甲嘧磺隆水分散粒剂135 g·hm-2+24%乙氧氟草醚乳油337.5 g·hm-2总草防效达96.07%,对麦冬的抑制率为3.31%,适用于麦冬草坪杂草防除。蓝键等[47]提出了麦冬的年度除草方案:4 月发芽前喷施阔叶净,5 月生长期人工除草,6 月雨季前期喷施草坪宝,8 月下旬喷施草坪隆1 号或草甘膦。以上对麦冬除草剂的研究都是针对其在园林景观上的应用,而在大田川麦冬药材栽培上的应用及其剂量残留对药材品质和土壤质量影响等,目前还未见相关报道。
7 采收和产地加工
川麦冬的传统采收期是在栽种后次年清明至谷雨,即四月中上旬。目前生产上,川麦冬采收期略有提前,均在3 月下旬采收。研究也证明,在该时期其产量[48]和主要活性成分含量[49]均较高。已有多个麦冬机械化采收专利的报道[50-54],但实际生产中的麦冬机械化采收应用还较少。主要是由于散户小面积种植较多,各个地方种植模式不统一,没有形成一种与机械化相适宜的规范化种植标准。农机农艺不适应,造成现有农机装备很难下田作业。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发展,农村劳动力普遍缺乏。笔者调查川麦冬种植区发现,从事川麦冬种植的90%以上为50 岁以上老年人。随着川麦冬种植规模化发展,其种植缺乏农机装备与技术的问题将日趋严重。
采收后的川麦冬鲜果仅少部分会被种植户直接晒干后出售,大部分被当地小型的川麦冬鲜果加工作坊收购。加工作坊对麦冬进行淘洗、筛选、烘干等,最后出售川麦冬干品。已有研究表明,传统干燥方式晒干不仅操作简便易行,得到的麦冬药材外观性状、总黄酮等化学成分含量均较高[55-57]。而根据产地天气的实际情况等,可考虑晒干和热风烘干相结合的干燥方式。已有研究表明,热风烘干以中等温度(50~60 ℃)效果最好[58-60],同时,多次搓揉也有利于甾体皂苷、高异黄酮、氨基酸、核苷酸类多个活性成分的保留[61]。
8 展望
目前,三台县的川麦冬栽培已具备一定规模,有2 个栽培品种问世,研究已明确了种苗等级划分及不同生态型川麦冬的差异。无机元素(氮、磷、钾、铜、锰、锌)和有机肥对川麦冬产量和主要活性成分影响的研究也较多,基本探明了多效唑对麦冬质量影响并试验了一些改善措施。麦冬采收机械的研发是走在中药材机械化的前列,但仍然有许多技术不够成熟,亟待开展研究。
8.1 薄弱栽培环节的深入研究有利于规范化种植模式推广
针对川麦冬种苗前处理技术的缺乏,应开展药剂种类和剂量的筛选研究,结合种植密度试验培育川麦冬优质壮苗。开展川麦冬的动态需肥规律研究,分区域进行土壤营养诊断,依据不同土质配置川麦冬专用肥以替代多效唑的施用,在保证药材安全性的同时也有效保障农户的收益,形成一种绿色环保的栽培方式。对川麦冬的病害和草害发生规律开展调查,从栽培措施调整、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个角度有针对性地制定综合防治方案。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川麦冬规范化栽培技术并大力推广,以提高川麦冬药材的品质。
8.2 推动栽培全程机械化
针对目前农户普遍反映麦冬收获费工的问题,结合已有的麦冬收获机械,应进一步加强农机农艺的适应性研究,让川麦冬采收机械真正进入生产,从而推动其他环节(包括栽种、施药、产地加工等)的机械化研究。另外,随着近年来水溶性肥料在中药材上的广泛应用,开展麦冬的水肥一体化研究势在必行。这不仅能达到精确灌溉,还能减少因多效唑减施而导致的杂草生长,对降低病害的发生也有一定的作用。由于机械化研究投入较大,需要政府、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从采收机械开始对川麦冬栽培各个环节逐个突破,最终实现川麦冬栽培的全程机械化,实现川麦冬种植的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