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新模式探索
2021-01-03段俊国路雪婧邱航陶铮谢璐
段俊国 路雪婧 邱航 陶铮 谢璐
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是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基础上进行的实践尝试。自2015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立法的形式助力科技成果权益改革得以不断深化落实[1],不少单位与地方政府均做出了积极的尝试,探索并实践出一条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的道路。成都中医药大学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基础上,成立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并实行眼科学院与附属眼科医院的“院院合一”管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促进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实现集体与个人的双赢,为深化科学成果转化改革提供了新模式。
1 改革的背景
1.1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深化 我国原有对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法律规定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下简称“《专利法》”)第六条的前两款,其要点在于,职务发明成果的权属是“雇主优先”原则,即成果权属在没有事先约定的情况下优先由单位享有[1]。对个人利益的实现体现于单位获得成果权属后的奖励。我们需要看到,我国《专利法》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产生的,其对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界定更多看重“物”的作用,也就是在资源公有的基础上将权属优先由集体代表的“单位”享有。这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有效的,因为个人价值实现的环境都在计划经济的一体化管理中,权属的划分对研究效率并无重要影响,事后奖励与职称评定等已经足够实现激励。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愈发突显,原有计划体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占比降低,原有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就表现出激励效率的问题,并集中体现在成果转化中。以高校职务科技成果为例,在2008年至2019年间,我国高校专利的转化率为3.80%、发明专利的转化率为8.20%[2]。
因此,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是新时期走中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激励机制创新是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下简称2015《促转化法》)于2015年10月1日起实施。修订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强化了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力度、落实多方转化相互配合、完善了转化过程中的管理监督。
1.2视觉健康的国家需求 根据北京大学2016年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报告》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已高居世界第一位,2020年中国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患病率将增长到51%左右,患病人口将达7亿。包括近视在内的日益严峻的视觉健康形势,不仅带来直接的医疗成本和社会保障负担,也造成行为能力丧失进而影响劳动能力和生命质量,直接威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已成为重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2 改革做法
成都中医药大学根据政策大胆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进行了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通道的先行先试。
2016年,成都中医药大学与段俊国教授团队以一项药物发明专利技术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专利权分割确权,经评估作价投资,与太极集团等多家上市公司及社会资本,共同组建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简称银海眼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与银海眼科医院施行“院院合一”管理方案,即在组织、人事、待遇、经费当方面做到统一,打破“医教分离”。2017年获批四川省眼与视觉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学院、医院实行“三院一体”共建管理,形成独有的医教研产复合体(简称银海眼科),实现医教研产共发展格局。
改革符合四川省相关政策,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由单纯的国有改变为单位、团队、企业混合所有,将“先转化”改变为“先确权”[3],通过对科研团队给予成果产权奖励,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的问题,探索研发与产业增长双螺旋,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 改革成效
3.1人才引进方面 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同步,在体制内外各类人才聚集的基础上充分保证医院公益性,以学科平台不断吸引专家人才保障医院、学院的医教研各项工作开展。截止目前,已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眼科专家31名,其中5位教授入选四川省“千人计划”。引进博士后4人,副高级职称以上“双师型”教师13人,此外,还聘请了5名国家级专家为名誉教授,12名全国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聘请10名港澳台及外籍客座教授,极大提升了团队实力。
3.2药物研发方面 2017年,团队研发的芪明颗粒和丹红化瘀口服液双双进入最新国家医保目录,芪明颗粒进入糖尿病防治指南。此外由团队与太极集团联合研制的创新中药口服制剂——芪灯明目胶囊,已完成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Ⅱa期临床预试验;并根据前期试验数据,将适应症调整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黄斑水肿部分”,成为我国首个有条件上市的临床研究中药新药。
3.3仪器研发方面 团队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多波长结构功能耦联视网膜图像仪(MFSRI),是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活体无创多波长、结构功能耦联视网膜图像技术,是我国第一台眼底血氧饱和度测量仪,针对人和动物进行血氧饱和度的测量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3.4国际合作方面 我院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眼底读片中心合作建立了眼影像分析与诊断中心。2010年,通过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引进ETDRS读片标准和标准操作规程,在国内率先实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量化读片以及ETDRS分级。2013年在国家重大仪器专项的支持下,正式建立云计算眼科读片中心,重点开展临床读片、科研读片、慢病筛查、远程眼底病会诊等,运用图像分析技术、ETDRS读片技术、视网膜血氧分析技术等国际先进技术,建立符合中国人眼病特点的读片标准。
3.5青少年近视防控方面 2017年医院在金牛区创新实施了金牛区“眼健康工程”,通过将近三年时间,已为近24万余人提供了专业眼健康检查及建档服务,其中社区居民眼健康档案56225份,眼病发现率为91.5%,白内障发现率为59.5%,进一步干预治疗2439人,发现白内障患者为38% ,糖网病变15% ,共干预治疗6589多人,降低白内障致盲率1.02% ;其中中小学体检筛查100047人,参与近视防控干预9726人,取得良好的示范效应。金牛区因此入选教育部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区和国家卫建委首批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示范区。
3.6深化推广产教融合方面 医院与学院在院院合一创新模式的基础上推动眼健康产教融合实践实训基地建设,针对儿童青少年近视和常见眼病防治,建立了以银海为技术支撑的省、地(市)、县区、社区(乡镇)四级眼健康实训服务体系,建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新型眼健康产教融合模式。2019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把银海眼科眼健康产教融合模式称为“银海模式”,批准依托银海眼科医院成立中医药产教融合促进委员会眼科专业委员会,推动银海模式在全国推广。
成都中医药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不断创新发展模式,用三年时间建设成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研究型眼科医院,为人民群众眼健康做出重要的贡献。银海眼科发展模式于2019年11月受到国务院办公厅“四川省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通道”公开表扬,国家教育部三次发文点赞我院牵头实施的金牛区近视防控创新项目,《人民日报》以共同呵护孩子的眼睛专题报道了我院金牛区眼健康工作。一系列成功的案例,也将促使我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撑,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通道,继续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改革,让科技赋能我省产业功能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4 改革经验
4.1院院合一,确保合法可控 银海眼科在职务科技成果的改革主要是在混合所有权的基础上实行“院院合一”管理,形成医教研产复合体。“院院合一”是在明晰产权关系基础上的管理体制创新,平衡并保障学校、管理团队、社会资本三方利益,通过市场化运营激活存量资源,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的共赢。“院院合一”的形式是现代企业管理,医院由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院院合一”的保障是产权关系,三方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基础明确权利与义务。
4.2以人为本,激活内生动力 在银海眼科的改革试点中,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是触发的支点,以核心专利吸引社会资本实现成果价值转化;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深化建立了产研联动体系,银海产研联动模式是以“人”为基础实现的。银海眼科通过实行“院院合一”管理解决了“人”在两种资源配置体制中的关系:以研促产,将“人”作为隐性知识的载体,在从学院到医院的过程中实现科研过程与成果的整体转化;产不离研,学院通过在股权结构,在科研转化全过程都可以分享到对应收益。同时,以医院为平台吸引社会资本营造产学研结合的生态环境,构建长期产研联动的长效机制。
四年来,银海眼科在医教研产各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创新实践,为助力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提高中医眼科学科创新活力和影响力作出了应有贡献。未来,医院将始终恪守“大医精诚·银海启明”的院训,充分发挥中医药学科预防和诊治眼与视觉疾病的优势,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眼健康,努力践行为人类启光明的光荣使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用实际行动助力健康中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