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与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对比
2021-01-03李修成
李修成
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疾病患者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占有较高的比例,肿瘤组织位于腹膜反折以下的直肠,或是位于距肛缘<8 cm 的肠段。在疾病的发生、进展过程中,潜在着近端局部浸润风险,需要及时实施根治性切除手术,在肿瘤细胞尚未发生转移、扩散的情况下,将肿瘤组织切除,并减少或避免肿瘤细胞残留,防止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的发生[1]。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良好选择,根据直肠及肿瘤组织的解剖结构,直肠癌局部病变和浸润往往局限于系膜范围内,实施直肠系膜切除,可以较为彻底的清除肿瘤组织及局部浸润病灶,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实施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过程中,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尽可作为选择,应该结合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其手术疗效及安全性,从中选择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 年4 月~2019 年9 月收治的52 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盲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 例。观察组中男女比为14/12;年龄46~74岁,平均年龄(58.16±5.67)岁。对照组中男女比为15/11;年龄45~76 岁,平均年龄(58.37±5.9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②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及直肠指检、直肠镜检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符合《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19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对于低位直肠癌的诊断标准;③符合手术适应证。排除标准:①认知和精神障碍;②合并肠梗阻、穿孔。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患者采用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取截石位,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脐孔位置穿刺,建立CO2气腹[10~12 mm Hg(1 mm Hg=0.133 kPa)],置入腹腔镜,进行腹腔探查,确认肿瘤组织的实际情况。在右髋前上棘与锁骨中线焦点部位和左脐旁腹直肌外缘部位、右脐旁腹直肌外缘部位分别作手术切口,分别作为主操作孔和辅助操作孔。经操作孔道置入手术器械,游离乙状结肠,行淋巴结清扫。使用超声刀,剥离直肠系膜,切断直肠远端与肠系膜下血管,切除肿瘤组织。术后退出腹腔镜和手术器械,行吻合肠道、清洗消毒、止血、关腹等操作。
1.2.2 对照组 患者采用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取截石位,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结合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灶位置,在腹部作手术切口,打开腹腔后,探查癌肿的具体情况,结扎肿瘤上下肠管,将将病变肠段、系膜切除。术后行吻合肠道、清洗消毒、止血、缝合切口等操作。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治疗情况包括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应用容积法进行术中出血量的检测。并发症:统计两组患者术后肠梗阻、切口感染以及尿潴留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88.54±9.18)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13.69±2.56)h,术后恢复排气时间为(1.75±0.24)d,术后住院时间为(9.15±1.49)d。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27.13±10.82)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19.74±2.97)h,术后恢复排气时间为(3.04±0.39)d,术后住院时间为(13.19±1.35)d。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867、7.868、14.364、10.246,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肠梗阻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85%(1/26);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肠梗阻3 例,切口感染3 例,尿潴留2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77%(8/26)。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84,P<0.05)。
3 讨论
低位直肠癌是一种常见、多发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疾病,对于患者的消化道功能形成损害,引发胃肠道不适症状,导致其生活质量的下降[3]。低位直肠癌对于患者身体健康的危害性较高,病情的持续进展,会出现癌灶转移、扩散的情况,全身多个组织器官均可能受到累及,发展至晚期,往往难以治愈[4]。为了提高低位直肠癌的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应该及早展开治疗[5]。通过手术治疗的方式,将癌灶组织切除,防止疾病的进展和恶化,预防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维护患者的胃肠功能,降低疾病风险,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6]。
在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治疗期间,主要采用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由于癌肿未侵出筋膜脏层,癌灶及局部浸润病灶存在于直肠系膜内,将直肠系膜切除,能够较为彻底的清除病灶,减少肿瘤细胞残留的情况,进而有效降低复发风险[7]。在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过程中,手术方式的选择十分关键,影响着手术的安全性以及患者的预后[8]。常规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根据肿瘤位置,经腹部做手术切口,打开腹腔后,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实施直肠全系膜切除治疗。但是该术式的创伤性较大,术后的切口愈合较为缓慢,同时还会受到吻合口瘘、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困扰[9]。与此同时,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腹腔暴露面积大,腔内组织器官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和刺激,容易诱发相关并发症,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产生负面影响,并会增加患者的身心痛苦[10]。
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的有效开展,能够有效减轻手术创伤。腹腔镜下实施手术,能够利用腹腔镜探查病灶的具体情况,了解更为细微的结构特征,可以精细化的实施操作,有效切除病灶组织的同时,可以保护腹腔镜组织器官免受干扰和刺激,进而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充分保障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并减少了患者术后恢复期间的风险因素[11]。与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相比,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结肠癌的优势在于减轻手术创伤、减少术中出血以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88.54±9.18)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13.69±2.56)h,术后恢复排气时间为(1.75±0.24)d,术后住院时间为(9.15±1.49)d。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27.13±10.82)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19.74±2.97)h,术后恢复排气时间为(3.04±0.39)d,术后住院时间为(13.19±1.35)d。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867、7.868、14.364、10.246,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84,P<0.05)。说明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应用,对于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快速、良好的恢复有着积极的影响,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优势作用也得以充分凸显。
综上所述,与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比较,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在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以及改善预后等方面有着更为显著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