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对全国七个地理区划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情况的分析

2021-01-03李天星李玲孺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14期
关键词:偏颇阳虚阴虚

于 欣 李天星 白 帆 李玲孺▲

1.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北京 100020;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自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1]发布以来,中医体质辨识即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制订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从而进行“因人制宜”的干预。中医体质辨识以其可操作性强、成本低、容易接受等特点,在中医治未病及公共卫生服务应用中优势突出,从治未病中心、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到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逐步进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中医体质辨识及干预在慢性病防控中也展现出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春秋季短,依据北京市和天津市较大规模(>5000例)的体质调查,平和质所占比例最高,高于全国常模[2]。但华北地区全国各地区人口汇集,工作压力较大,体质构成较为复杂,不可一概而论。

北京市东城区开展了20 026例居民体质分布情况调查[3],结果显示,平和质12 848例(64.2%),偏颇体质[4]7178例(35.8%),平和质所占比例远高于全国常模(P<0.001)。平和质的比例随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在不同偏颇体质中,阳虚质、气虚质、血瘀质3种体质随着年龄增长,有明显上升的趋势(P<0.01)。本调查客观分析了北京社区居民的体质特征及变化特点,有助于把握社区居民的体质特点,对调整体质偏颇、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天津市嘉陵6646例社区居民体质调查结果显示[5],研究对象大部分属于平和体质(52.8%),其次为兼夹偏颇体质(33.5%)、阴虚质(2.6%)、阳虚质(2.6%)、气郁质(2.6%)、气虚质(2.4%),4种体质类型分布相似,血瘀质最少(0.2%)。平和质远高于全国常模(P<0.001),平和质、气郁质和特禀质3种体质类型在男性和女性群体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女性阳虚质、气虚质者多于男性,男性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者多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偏颇者增多,且兼夹偏颇体质最多见。

河北省唐山市2683例(有效量表2584例)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健康体检者体质辨识结果显示[6],平和质998例(38.6%);偏颇体质1586例(61.4%),其中,阳虚质385例(14.9%)、气虚质295例(11.4%)、痰 湿 质252例(9.8%)、阴 虚 质249例(9.6%)、血瘀质140例(5.4%)、气郁质121例(4.7%)、湿热质105例(4.1%)、特禀质39例(1.5%)。平和质比例与全国类似,阳虚质、气虚质比例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01,P<0.01)。唐山地区处于华北环渤海地带,气候上虽无南方湿热酷暑,但有北方的干燥严寒;其次饮食中海产品比例较高,海产品多是阴寒属性,伤胃败脾,损伤阳气。

2 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总体以气虚质多见,与南方湿热季节较长、易汗出耗气、人们体质普遍柔弱有关。广东气虚、湿热质偏多,广西盆地以痰湿、阳虚质多见。

广东省博罗县开展了4000例居民体质分类调查[7]、广州珠海地区2842例居民体质分类调查[8]、广东省佛山市开展了1000例居民体质分类调查[9],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即南方人体质类型以气虚质、湿热质多见,所占比例范围分别为9.3%~34.9%(13.42%)、10.30%~27.23%(9.08%),仅珠海市调查气虚质(9.3%)低于全国常模结果,其余均高于常模(P<0.05)。湿热质形成与南方气候环境湿热以及现代人喜辛辣烤炙的饮食习惯有关。而气虚质比例较高,则与南方湿热较重,腠理疏松、汗出较多,人们体质普遍柔弱有关。

深圳市南山区[10]开展了5685例体检人群体质辨识,结果显示,平和质1373例(24%),气虚质1109例(20%),阴虚质929例(16%),阳虚质912例(16%),湿热质754例(13%),痰湿质668例(12%),血瘀质561例(10%),气郁质496例(9%),特禀质337例(6%),从数据看平和质比例略低于常模,气虚、阴虚、阳虚占偏颇体质前三位。气虚质高比例与气候炎热、多汗、腠理疏松有关,这与邻近城市调查结果一致。但由于深圳属于移民城市,人口结构较为复杂,因此与一般华南地区的整体体质结构略有不同。

广西南宁地区对1650例健康体检人群[11]进行了体质辨识,结果显示,平和质占56.20%,偏颇体质占43.80%。阳虚质人数比例最多(13.21%),其次为湿热质(9.15%)、气虚质(7.42%)、痰湿质(4.40%)、阴虚质(4.06%)、气郁质(3.24%)。在阳虚质及气虚质中,41~50岁人群占比例最高。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中国二线省份,生活节奏日趋加快,劳则耗气,且地处西南,多山地少平原,山地湿气较重,故而湿热体质人群也相对较多。另外,阳虚人群的增多可能与广西气候湿热有关,也可能与社会压力的日益增加、脑力工种比例增加、缺乏身体锻炼、饮食结构不合理、喜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食物等因素有关,造成人群中阳虚、湿热、气虚体质增多。

3 华东地区

华东地区维度跨度较大,气候环境不尽相同,因此该地区居民体质类型较为复杂。总体分析发现,沿海城市如日照、上海、杭州、温州等地区阳虚体质比例较高,与华东地区地处北亚热带、暖温带,冬季湿冷有关,且夏季湿热重,现代人们贪凉饮冷易损伤阳气。靠近内陆的山东聊城则以痰湿、湿热多见,与饮食习惯有关;安徽六安以痰湿体质多见,与其地理环境有关;上海、温州地区阴虚多见,与经济发达地区社会竞争大、人们素喜熬夜有关。

偏北方的山东省日照市[12]开展了3130例一般体检人群体质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阳虚质532例,占比17.00%,比例明显偏高(P<0.001),与沿海、暖温带、气候潮湿有关,“湿胜则阳微”。同时也与现代人们喜欢冷饮,夜生活频繁,夏季过度使用空调等不良生活方式损伤阳气有关。鲁西地区[13]聊城开展了3400例一般人群体质调查,发现湿热质994例(26.20%)、痰湿质756例(20.70%)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全国常模(P<0.001),两者之和接近50%,分析认为与鲁西地区人们口味重、饮食滋腻有关,或可为该地区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高发的原因。

偏南部的上海市长宁区开展了5310例社区居民体质流行病调查[14],浙江杭州地区对3048社区居民体质调查[15]、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1261名健康体检人群进行体质调查[16],阳虚质比例偏高,调查比例分别为24.0%、12.51%、24.58%,均高于全国常模(P<0.001)。该地区为北亚热带气候,湿热季节长,冬季湿冷且无暖气设施,因此湿冷之气损伤阳气,湿热环境中人们汗出亦伤阳气。上海地区平和质比例为28.5%偏低,与上海竞争激烈有关,体质状况趋势不容乐观。

偏中部的安徽省六安市开展了1554例体质流行病调查[17],痰湿质占10.75%(P<0.001)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分析认为,安徽省有7条主要河流通过,地理条件造成湿气偏重、易伤阳气,且人们饮食肥厚、生活安逸,因此偏颇体质中痰湿比例较高。

4 华中地区

华中地区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以北和以南气候分别较大。河南省地处分界线以北,平顶山体质构成与全国常模体质构成基本一致(P>0.05),或因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与全国整体气候基本一致。湖北省地处分界线以南,阳虚和气虚为主要体质类型,分析其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为荆楚大地之门户,冬季多风多雨,容易损伤阳气。

河南省平顶山市3000例一般人群体质构成调查结果发现[18],平和质在9种体质类型的构成中占32.75%,8种偏颇体质中居前4位的体质类型是气虚质、湿热质、阴虚质、气郁质,分别占12.71%、9.88%、8.89%和8.73%,与全国一般人群体质构成基本一致(P>0.05),没有偏颇体质明显比例增高的现象。说明河南地处中原,气候四季分明,与全国的整体气候、地理环境一致。

湖北省荆门地区1168例调查发现[19],个体体质分布占前2位的是阳虚质442例(包括单纯阳虚质234例,阳虚兼血瘀120例,阳虚兼气郁48例,阳虚兼痰湿40例),占比37.84%,远高于常模(P<0.001),气虚质350例(包括单纯气虚质218例,气虚兼痰湿38例,气虚兼气郁40,气虚兼血瘀44例),占比29.97%,远高于常模(P<0.001)。在偏颇体质中兼夹体质普遍存在为398例,且占有相当比例。荆门地处鄂中地区西北,冬季虽非寒冷,但多风多雨,且地处山间,人体寒冷感觉明显,易伤阳气。不同年龄中医体质类型中,平和质随年龄增大而减少,阳虚质、血瘀质随年龄增高而增加。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各项生理功能减退、阳气渐衰、气血运行减弱所致。本地区老年人阳虚质、血瘀质更为明显;男性痰湿质、湿热质明显高于女性,而女性阳虚质、阳虚兼气郁质明显高于男性。

5 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开展体质类型调查的规模较小,但是进行了傣族等少数民族人群的调查,虽然例数少,但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总体发现,西南地区阳虚和湿热质较多,与常年湿冷不见阳光的气候以及当地居民喜食辛辣肥甘有关。

贵阳对长住贵阳地区3年以上的2082例居民进行了体质调查[20],结果显示,平和质所占比例最高为29%,但低于常模;其次为阳虚质28%高于常模(P<0.001)。阳虚体质最常见,可能与贵阳所处地区特殊气候环境有关。贵阳地处西南,气候湿冷,日照不足,因此阳气为阴邪所损。此外,湿热体质较多可能与当地居民喜食肥甘、辛辣、酒食有关。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对504例成年人(傣族342例,汉族162例)人群进行了体质构成调查[21],发现,该地区阴虚质105例(20.83%)、湿热质95例(18.84%)比例明显偏高(P<0.001)。傣族饮食偏酸辣、喜烧烤,且熏烤食物时常加入葱、蒜、辣椒、芫荽等燥热散气之品,易伤阴津,日久形成阴虚体质类型,阴虚质比例显著增加(P<0.05)。而汉族人较傣族人湿热、痰湿体质明显比例高(P<0.05),可能是由于西双版纳地处湿热,而长期居于此地的傣族人比较适应该种气候,而汉族人难以适应,同时傣族居住所大多数为干栏式建筑,汉族则大多居住于封闭式的砖混房屋,相对傣族的居住场而言缺乏避“下湿上热”气候条件下的热毒的功能。以上结论有待扩大样本量验证。

四川省对成都市居民119人,阿坝州阿坝县居民148人[22],调查发现成都市居民以痰湿质(21%)、湿热质为主(24%),比例高于常模(P<0.001)。这与盆地气候潮湿,外湿易于伤脾,生痰生湿有关;而湿邪郁久化热,使湿与热相互缠绵,亦形成湿热质。四川省阿坝州阿坝县居民体质以湿热质(23.6%)、阴虚质(23.6%)偏多,比例高于常模(P<0.001)。因阿坝州位于川西高原,以亚热带大陆性高原气候为主,人们喜欢糍粑、酥油茶、牦牛肉等肥甘厚味,不喜蔬菜、瓜果,容易内生湿热。温燥食品伤津耗液,容易形成阴虚体质。此外,血瘀质也明显偏多(16.9%),可能与高海拔地区、氧气稀薄、红细胞代偿性增多、血流缓慢有关。

6 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以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比例偏高,与西北地区纬度高、气候干冷等有关。青海地区还对汉族、回族、土族人群分别进行了体质调查,由于地理环境原因,该地区汉族也是气虚质和阳虚质比例较高,但回族和土族等少数民族由于饮食习惯,尚有痰湿、湿热比例偏高的现象。

甘肃省3328例一般人群体质类型调查结果发现[23],前3位的偏颇体质类型分别为阳虚体质(14.80%)、痰湿体质(14.51%)、阴虚体质(11.51%) ,均高于常模(P<0.001)。因甘肃深居西北内陆,气候干燥,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促,因此阳虚、阴虚体质比例偏高。同时,甘肃省以面食、羊肉为主、食量较大,而所调查的人群以企事业单位人员为主,平日活动量少,易生痰生湿。

青海地区对300例自然人群(含汉族人113例,回族人38例)进行了体质调查[24],发现汉族人群中气虚质(38.94%)、阳虚质(34.51%)分布最多,回族人群中气虚质(57.89)、痰湿质(39.47%)分布最多,高于一般人群体质比例。提示汉族自然人群更应关注阳虚体质的纠正,多温补一身之阳气。回族更应该关注痰湿体质和湿热体质的纠正,减少酒肉类食物的摄入,增加运动,健脾化痰。

7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比例较高。这可能与生活水平高、取暖设备好,冬季东北人外出活动少、饮食偏肥甘厚腻有关。

对2015年4—7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未病中心进行体检的人群进行体质辨识分析[25]显示,1877例研究资料中,单一 体 质941例(50.13%)。其 中 平 和 质609例(32.45%),占总体1/3。平和质占单一质中比例较大为64.72%,且男性平和质较女性多,偏颇质为35.28%,偏颇质依次为气虚质128例(13.60%),阳虚质77例(8.18%),湿热质49例(5.21%),气郁质20例(2.13%),特禀质17例(1.81%),血瘀质16例(1.70%),阴 虚 质15例(1.59%),痰 湿 质10例(1.06%)。复合体质主要在气虚、阳虚、湿热体质的基础上兼夹气郁、痰湿、血瘀。气郁、痰湿、血瘀属于病理实邪,在疾病的形成中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分析认为气虚可能与当今社会生活习惯有关,人们喜欢熬夜、久坐上网;阳虚则与当地冬季漫长的气候特点有关、哈尔滨人多喜饮凉啤酒、喜吃蘸酱菜,如婆婆丁、苦菊、蕨菜等,这些菜多为性苦、寒凉之品,多食易伤阳气,而湿热则与现代人多喜食高热量快餐、饮料的生活习惯有关,且湿热质多见于男性,因为男性工作应酬相对较多。

8 总结

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群,其体质类型分布会有所不同,这与气候、海拔、饮食习惯不同有关。综上,华北地区覆盖大型城市,总体体质构成较为复杂;华南地区湿热多见,靠近广西地区以痰湿、阳虚较多;华东地区跨度较大,沿海城市阳虚体质比例较高、靠近内陆以痰湿、湿热多见;华中地区体质构成与全国常模类似;西南地区调查规模较小,以阳虚和湿热质较多;西北地区以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比例偏高;东北地区除传统认为阳虚质偏高以外,湿热、气虚也占相当比例。本研究或可为不同地区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规范合理的养生指导和治未病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偏颇阳虚阴虚
2021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四)
阴虚体质的人炎夏要会调理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高职高专中医类专业学生中医体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阳虚体质遇倒春寒易失眠
2型糖尿病阴虚体质者的中医症状临床研究
浅析主持人的主持方式与“接地气”类节目的融合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偏颇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