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2021-01-03朱世伟

课外语文 2021年25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养传统

朱世伟

(山东省日照第三实验中学,山东 日照 276800)

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积累沉淀下来,对国民的精神气质影响深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却逐渐受到冷落,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濒临消亡的危机。在这样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人呼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教育也有必要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此同时,当前国家对初中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相融合,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潜藏丰富的智慧和人生哲理,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有必要把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能够提高思想道德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经过长时期的文化熏陶,学生能够感悟到传统文化的价值,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探究者和传播者。

(二)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对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学生不仅要巩固已有的语文基础和语文素养,还要进一步深入学习,为更高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也在积极寻求改革路径,把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能够激发语文教学的活力,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具体来说,传统文化的渗透,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目前初中语文教材还局限在教材上,紧抓语文基础知识和课文的细节,对于其他知识内容涉及较少,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在教学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启发学生发现身边的传统文化现象,突破教材限制,更加深入地进行语文学习。第二,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具有多重功能,要培养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这些内容在传统文化中有所体现,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很大帮助。第三,能够推动语文教学的创新。传统文化形式丰富多样,激发教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探究传统文化和语文知识结合的多样路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初中语文课堂上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一)教师文化素养不足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非常关键,语文老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讲授者,必须具备优秀的文化素养才能做好文化传播的任务。特别是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时,对语文老师的传统文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入理解传统文化,明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才能将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但是,当前语文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一些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有待提升。一方面,有些教师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价值,没有充分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认为掌握好语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就足够了。另一方面,语文课时多、任务重,教师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很多语文教师还兼任班主任,没有太多的时间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由于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足,教学实践中很少讲授传统文化知识,讲解时不够深入,与教材内容融合方式比较生硬,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的教育效果不佳。

(二)忽视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有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够密切,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师需要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当前很多教师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讲授时选取的传统文化类型重复,内容单一,学生很容易厌倦。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只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在讲授时大多照本宣科,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去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另外,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抓住机会进行融合教学。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语文教学还是以考试为指向标,对考纲的知识讲解深入细致,考纲外的往往较少涉及。同时,一些教师还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没有结合教材补充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即使有所涉及,教师也只是进行浅显的介绍,没有抓住本原。所以,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多数以诗词和文言文的形式展开,对传统文化教学缺乏系统规划。

(三)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初中生追求新潮,思想认识不够深刻,大多数人误认为传统文化就是那些古文书籍中的晦涩深奥的道理,更乐意学习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更不要说主动学习研究传统文化。学生如果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他们就不会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传统文化在课堂上的渗透非常困难,学习效果也不够理想。同时,教师大多以说教形式讲解传统文化,那些上位、高深的道德理论说教难以博得学生的喜爱,学生对教师大家长式的说教习以为常,难以激发深刻的感触。讲解过程中,缺乏内容支撑的精神理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更不愿意进一步学习。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

在兴趣的助推下,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学习知识,深入探究相关问题。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一开始选择一些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容易理解且富有趣味性的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教师不能一味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而要增加师生互动,提出一些启发性或者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探求满意的结果。另外,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形式多样,传统文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传统节日、戏曲和建筑等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这些内容,传统的讲授方法难以让学生领悟到其中的深意,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调动多重感官直接感知传统文化,这样也能更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或者视频,体悟到园林中蕴含的美学理念和建筑智慧,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思维去发现探索更多的传统文化,自觉为文化传承做贡献。

(二)挖掘区域文化资源

我国地大物博,因地理环境等差异,各个地方的文化传统也有差别。地方文化传统是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把区域文化带进课堂中,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化的发展和变化过程,明白文化和社会变迁的关系,同时扩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力。例如在学习民间神话故事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现地方的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启发学生去观察和体验身边的传统文化现象。在学习传统建筑的单元内容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本区域拥有较久远历史的建筑和历史古迹,并鼓励学生去实地考察,感受传统建筑的特点。在红色革命老区,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先烈的英雄事迹进行教学,感受到爱国主义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的传承,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区域文化融入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对相关文化的感触更深,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区域文化资源,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同一地区的学校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开发校本课程,把区域文化知识编成语文拓展阅读书目。

(三)挖掘教材内容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加强,语文教材也相应做出了调整和改编,融入了更多传统文化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深入分析和研究语文课本,认真进行备课和教学设计,从课本内容中挖掘出传统文化的精髓,设计并实践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在备课时,教师也要团结互助,就传统文化挖掘问题开展研讨会,共同分析教材内容,探讨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方法。教材内容中,最典型的传统文化知识是诗词和文言文,直接在字词上呈现出传统语言表达的特点。教师也要注意到,正因为诗词和文言文的表达与当代语言表达差别较大,晦涩难懂,学生容易感到厌烦,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抵触情绪。所以在教授诗词和文言文时,可以发掘背景性知识,创设情境,把学生代入到作者所生活的背景下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排解学生在字词学习过程中的无聊感和厌烦感,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深刻体悟到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词是传统文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寥寥数语却蕴含丰富的情感和精神品质,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优质资源。教师要用准确的语言向学生传达诗词中描绘的情境,帮助学生提高共情能力,体会到作者不屈服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让学生认识到不屈意志的可贵,从而自觉在生活中磨炼自己的意志,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

(四)培养阅读习惯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传统文化教育,完全可以以阅读教学为切入点,借用多样的形式来达到教学目标。首先,可以进行比较阅读。语文课程非常重视古诗词教学,教师可以把同题材、同作者或者同时代背景的古诗词放在一起对比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感受到古诗词的精巧之处。比如在教授《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另一位宋代著名词作家柳永的诗词作品,如《雨霖铃·寒蝉凄切》,让学生感受到豪放派和婉约派词作的差别和各自的魅力。其次,可以进行扩展阅读。语文教材选取的一般是经典和具有重要教育价值的课文,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来说,这些素材远远不足,还需要进行补充和扩展阅读,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深度,打开阅读视野。在学习完《论语》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开展一个阅读分享活动,让每个学生回去摘抄两则课本之外的《论语》的句子,并且查找释义。在分享活动上,必然有学生摘抄了不同的内容,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学习,能够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给学生推荐优秀书籍,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推动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增加实践活动

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能单纯讲解理论知识,还要辅之以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围绕特定的主题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合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资源,让学生能够积极进行实践体验。例如,在学习《屈原》这一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结束课时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这一话剧。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屈原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更加立体,对屈原所处的时代有更深刻的认识,表演时更加得心应手。通过表演,学生能代入到课文中描述的情节中,感知到屈原在黑暗的时代环境里依旧不屈的高尚品格和爱国精神。又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名人故居和历史文化公园,引导学生传承精神文明,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时,也可以抓住一些传统节日的契机,让学生观察传统节日中的风俗习惯并且参与其中,然后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下来。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综合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和学习视野,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教师需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欲望,从而实现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素养传统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