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

2021-01-03张玉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汽车

李 民 张玉泉 张 宁 高 赞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3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在我国的保有量得到迅猛增长,导致汽车后市场人才缺口越来越大。河北省作为乘用车数量超过千万辆的五大省份之一,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同时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汽车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汽车后市场对于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和就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重挑战。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现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1 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是指在职场中找到工作,且在工作中取得进步,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发展能力:指处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复杂的职场氛围中,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应变能力,能够灵活变通,勇于挑战,创新进取,自我革新,具有一定的承压和释压能力。

(2)职业道德素养:指的学生在工作岗位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汽车类专业对口岗位多为服务岗,要求大学生应树立服务意识,立足岗位,勤于奉献。

(3)基本工作能力:包括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掌握必备办公软件技能等。汽车类岗位涉及与企业内各部门、客户相互沟通,要求大学生应懂得处理好人际关系、掌握沟通技巧,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等。

(4)专业技术能力:包括掌握专业理论技能知识的水平,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对于企业的贡献价值。

(5)职业适应能力:包括为适应工作岗位而作出的心理上及行为上的适应性改变,把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生产的能力。

2 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

为全面了解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课题组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设计了以学生、企业负责人和专业课教师为对象的调研问卷或谈话提纲,通过问卷、访谈和走访企业了解汽车行业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回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88.4%的汽车类专业毕业生对于本专业的认知比较模糊,一方面说明学生就业能力意识的淡薄,另一方面说明高职院校对于汽车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意识的培养尚有待加强;在“学习并掌握汽车专业理论和技能知识”题项中,选择“非常符合”的占比为29.6%,说明大部分学生理论和技能知识储备不够,导致动手实践能力较差,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79.6%的同学对于“汽车类专业需要具备哪些就业能力及素养”这一问题不太清楚,毕业生对于就业问题认识不到位,没有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75%的用人单位反映学生忠诚度一般,留存率较低,存在频繁跳槽的现象;84%的用人单位认为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经验不够丰富;还有65%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交际沟通能力不强,团队协作意识有待提高。在与高职院校教师的座谈中了解到,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具备较高的就业能力很有必要。

3 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的原因分析

3.1 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性

区别于本科院校,培养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办学特色不够清晰,缺乏有效规划,尚未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的考核评价体系依旧侧重于分数,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尤其是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交往沟通能力等,从而使学生关注的焦点在考试分数上,限制了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同时,校企合作不够深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没有充分参考企业的用人标准,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生产一线需求脱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在课程的设置上,没有结合生产一线需求加大生产实训环节的比重,没有将企业生产实践内容有效融入课堂教学,限制了学生对于追求专业技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3.2 就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校就业方面的指导,学校应将就业指导工作从入学教育开始,贯穿大学教育始终。然而,当前一些院校对于就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就业指导力度较低,对于就业指导仅仅停留在发布就业信息,供学生自主选择、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培训等层面,不具备系统性的就业指导理论。同时,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针对性,方法简单,形式单一,内容空洞,没有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不能够在专业基础上科学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导致就业期望脱离实际、缺乏职业生涯目标等问题,极大地影响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积极性。

3.3 职业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受汽车后市场行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大学生不能全面的认识自己,缺乏对于当前就业整体环境和自身情况的理性分析,职业适应性能力较差,导致就业能力降低,经常会出现留存率较低、频繁跳槽的现象。首先,就业期望值与现实就业环境落差较大,大学生在择业方面更加关注的是就业地域、薪资水平、就业岗位与发展前景等方面,与现实就业环境有诸多不同。其次,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主动性普遍较差,对于专业技能和能力的掌握程度较低,一部分学生对待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敷衍了事,眼高手低,与岗位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导致就业能力不足。最后,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缺乏必要的与人沟通协调能力,因此缺乏就业竞争力。

4 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当前,由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帮助高职大学生就业,但是面对汽车行业大背景的变化现状和未来不乐观的就业形势,时刻提醒我们要更加关注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努力探寻提升其就业能力的对策和途径。

4.1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应面向市场,以能力为本位,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注重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一是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在专业设置方面,应紧密结合市场实际需求,灵活动态调整汽车类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提升专业方向就业针对性,更好地为服务社会发展服务。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提升育人实效。在市场化办学过程中,学校应积极引入企业参与办学过程,共享优势资源,以企业生产需求和实践标准为依据,针对性地培养高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升就业能力,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职院校长远发展。

三是加强职业素养培养。完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进一步加强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主观能动性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高汽车类专业大学生对于就业岗位的忠诚度,诚实守信,于在校学习中、社会实践中和工作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4.2 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

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加强就业指导针对性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是加强现实情境引导。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可以将就业方面的课程融入教学安排中,在校期间大学生可以锻炼求职面试技巧、创新创业实践和就业工作的谋划等方面的能力,加强现实情境引导,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作用。

二是针对性开展就业指导。在开展就业指导时,高职院校应充分结合市场用人需求、岗位能力要求等因素,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针对性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三是构建就业指导体系。在构建就业指导体系时,将就业指导内容融合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于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意识;进行面试技巧的指导,加强语言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注重仪容仪表、言行谈吐等方面培养。

4.3 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主动提高就业能力

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汽车类大学生应主动出击,充分把握就业现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针对性地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一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入学的那一刻起就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做好就业职业生涯规划,明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尽早确定就业目标和就业方向,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够提高就业能力。

二是加强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汽车类专业毕业生应充分认识到扎实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水平能够在职场环境中更具竞争力。因此,在校学习期间,应主动融入到理论知识内容与实践技能提升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学校、社会、企业共享的资源平台,在提升理论知识储备能力的同时,又要注重实践技能水平能力的锻炼,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为就业奠定基础。

三是积极参加生产实践。加强校企合作,强化校外实训基地的育人功能,使学生能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熟悉就业岗位,积累经验,提升就业能力。

5 小结

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汽车后市场应用型人才的光荣使命,应紧密结合区域发展、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以培养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为主体,找准人才培养定位,切实加强就业能力培养,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汽车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