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方法论在广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1-01-03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张星

区域治理 2021年24期
关键词:广告学新闻学学派

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 张星

一、中国传播学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反思

(一)传播学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化

20世纪传播学诞生于美国,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在与新闻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过程中渐成体系并迅速发展。年轻的传播学引入大陆只有几十年的时间。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传播学中一些重要的概念被引入新闻实践中,传播学自此成为一门受到重视的显性学科,许多综合型大学都开设了此门课程。1997年,传播学也正式与新闻学合并,正式升级为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称谓也预示着传播学在中国未来的方向。由于历史原因,传播学教育脱胎于新闻学,两个专业的课程很多是相同的,后来才渐渐地从新闻学中分离出来。可是作为新闻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传播学在中国的研究一直局限在新闻这一单一的领域,其他相关研究一直被忽视和冷落。一直以来,传播学在中国属于一门小众学科,照搬国外学科理论的现状尚未根本改观,“传播学的新闻学化”是滞后中国传播学研究、实践、教育发展的一大拦路虎。

(二)通用教材导致雷同化的学科思维

随着中国科技快速发展,中国已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学生对于入职传统媒体的意愿明显呈下降趋势。在以经济建设为主旋律时代背景下,广告学专业数量激增,截至2007年9月31日,中国设有广告专业的高等院校已有322所。与此同时,新闻学、传播学的该门课程教材却是通用的,其中李彬的《传播学引论》、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因服务于新闻学为导向,教材在引入学科理论时,注重批判学派的视角,偏重于受众、舆论、制度、议程设置等学科内容体系的构建。传播学与传统学科新闻学比较,特色就在于定性、定量方法并用,尤为倚重定量方法,这是21世纪兴起的行为科学方法对传播学研究的输入和移植。作为西方主流的传播学派,经验学派因实用主义目的受到学界诟病,其实证研究的方法论也被安排在教材次要位置。教材是核心的教育载体,对于学生来说,教材是搭建专业知识框架的起点。传播学教材与应用传播学的学科发展方向相偏离,思辨性的宏观思维必将制约应用传播学在中国土壤中的发扬光大。

二、广告专业传播学课程面临的现实难题

(一)心理学、营销学比重大,传播学比重小

基于普雷斯顿多年研究坚持的“面对相同的广告信息,不同类型的人将产生不同的反应”(Preston,2012)的这一观点,兰兹尼柯认为,“理论就是阐述不同消费者对于同一支广告反应不同的原因,理论指导广告主投放可以得到预期效果的广告内容以及广告媒体”(Laczniak,2015),这极大地确定了理论在广告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广告学理论主要来自营销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在《广告研究趋势,纵向分析从1980至2010年间核心广告,营销和传播杂志中关于广告研究》一文中,金和海斯发现,在国外期刊中最常用的30个广告学研究理论中,16个理论来自于心理学领域;3个理论来自于营销学领域;3个理论来自于广告学领域;2种理论来自于大众传播领域,传播学和社会学各占1种。同时还有心理学与人类学;社会学与传播学;心理学和营销学三个交叉学科理论各占1种。即,广告学理论主要来源于跨学科理论(KimandHays,etal,2014)。传播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广告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理论对于学科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二)思辨性方法在实践中理论的指导性不足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自诞生以来,由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存在对立,在传播学发展历程中,两个学派的地位与影响力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着。传播学在美国诞生缘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需要,作为西方主流学派其研究成果占有主导地位。随着大众传播社会负面作用的显现,学界认为应用性研究必然受到权力控制,实用主义目的先天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无论是西方主流学派,还是闻风而动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因缺乏宏观的社会关怀传播学流于毫无影响力的末端学科。在这样的研究趋势下,实证研究的学科范式受到牵连而引起质疑,实证研究让位于思辨性质化研究。从研究方法来讲,批判学派与传统经验学派二者互相补充,克服自身的缺陷,两者共同推动传播学的学科发展。从研究对象而言,批判学派重视探讨媒体与社会结构的关系,缺乏对于传播实践的具体指导,有疏于行动的空谈之嫌。不可否认对于解决实际的传播问题,思辨性的质化研究令人手足无措,对于大多数广告专业的学生,传播学成为一门望而生畏的理论课,其中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学科理论对于专业领域的指导性不足。

三、传播学方法论在广告学领域的应用价值

(一)传播效果研究是说服性传播的核心议题

在人类的传播系统中,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不确定的变量,因此传播障碍与隔阂是传播活动的常态。对于效果的研究始于说服性传播,商业广告、政治宣传无不追求受者态度的改变,说服与被说服是这一传播形态的基本逻辑。从社会互动论模式开始,受者被放在和传者同样的地位,他不再是位于传播过程的末端,而是通过反馈参与到传播活动中来,调节着传播活动的其他要素。随着大众媒介技术的诞生,受者成为一个复杂的群体,传统的结构性受众研究主要采取定量的实证研究。在说服性传播领域,有效的方法与技巧都来自于实证的调查研究,从卡夫兰的美军观看电影的研究、拉扎斯菲尔德对美国选民的研究、罗杰斯对推广农药的研究,再到卡兹对于购物的研究。从现实出发、从对象出发、从问题出发,说服性的效果研究必然要走实证这条道路,这也是经验学派的价值及存在合理性。消费者对于广告的接受效果同样也是广告主、广告人关注的焦点,运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对诉求对象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才能有效对整个广告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广告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二)传播学方法论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学科范式

刘建明教授认为,传播学研究必须走向两极,一极是让传播学玄化,建立一个高度概括的、高度抽象的研究传播普遍规律的学科,而另一极就是让它细化、分支化、内容专业化。在应用传播学领域,思辨性方法不是万能的,实证研究才是解决传播问题的有效手段。传播学对于中国广告的核心价值在于方法论层面,只有加强学生对方法论这一学科范式的认知,才能解决中国广告领域的深层问题。从学生课堂教学内容的现状来看,传播学方法论被放在了课本次要位置,仅有一个章节内容介绍,学生对于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文本分析的认知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对于质化研究、量化研究方法的系统性学习,这一教学现状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在传播学教学活动中,必须强调学生对于传播学方法论的深层认知与学习,唯有如此才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从而提升本学科的存在感,重塑传播学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学科地位。

四、定性与定量结合的传播学方法论教学

(一)以访谈与观察为主的定量研究

质化田野研究在社会科学里有着长期的研究传统,质化田野研究的访谈是研究者与受访者之间的对话,跟日常生活中的谈话存在很大的不同:第一,这种对话有特定主题,是“被研究者指导”的对话;第二,访谈的目的在于获得受访者对特定问题的深入理解,帮助研究者熟悉田野环境;第三,访谈还包括尽量完整地记录下谈话内容。田野研究中,观察经常与访谈结合使用,进行访谈时,研究者不可避免地会留意受访者的表情、手势、语气,以及访谈环境。目前传播学方法论前沿性教材仅从人类学的角度来介绍的,这一典型社会学方法在广告领域的运用还存在许多盲点。中国中小型广告公司定量研究的可能性、样本数量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广告公司定量调查一定是有特殊性,如偶遇抽样,立意抽样的使用。由于经费的原因,小样本调研是广告调查的常态,访谈和观察是常用的方法,如当广告商想考察新产品广告效果的时候,这类研究方法可以来帮助我们研究消费者需求、态度等深层的心理活动。

(二)以文本分析法为主的定性研究

施拉姆所列举的四位传播学奠基人都很少使用文本分析法,这使得美国的大众传播研究从一开始就忽视了对小规模、个案式的媒介内容解读。由于样本量少,文本分析法强调对内容的深度理解。为了避免文本分析法流于表面化,这种质化方法需要对研究者进行长时间训练,学习符号学、精神分析、话语分析和框架分析的具体应用。目前文本分析在广告的应用中也存在诸多难点,广告学教师必须突破社会学的藩篱,拓宽这一方法论的使用价值。以符号学为例,符号学可以帮助广告效果研究找到全新的视角,如新产品的营销推广,研究同类型文本案例,分析广告中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广告人提炼新产品传播的方法。在广告个案的文本分析中,精神分析也并不仅限于弗洛伊德所提出的精神分析法,消费心理学也大有可为。如新产品的广告,由于消费者对此类型产品无需求,营销的关键在于找到潜在消费者,并告知消费者使用场合、利益承诺,典型个案研究对于提高广告成功率有着积极的意义。框架分析经常用于新闻文本,这一方法对于广告的指导意义在于,寻找消费者接受广告信息的一种框架,典型的框架就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广告学新闻学学派
伯明翰学派“黑色大西洋”表征政治研究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Branding in Advertising
浅析我国广告学发展发现
加强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
重造新闻学
——网络化关系的视角
『解困新闻学』的特征和本质
脱靶篇
基于思维训练的个性提问+案例教学法探讨——以广告学概论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