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分析
2021-01-03张沛莹
张沛莹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一、引言
2009年,中国开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开始进入国际化进程。经过多年的实践,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在国际支付、跨境贸易投资结算、货币互换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人民币汇率由单边升值到双向波动,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资本外流管制升级等因素影响,跨境人民币业务增长显著放缓,离岸市场低迷,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面临瓶颈。张明等(2019)认为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从原来的“跨境贸易与投资的人民币结算、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双边本币互换”模式向“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交易、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模式进行转变。刘建丰等(2018)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应先从周边化和区域化开始,再到国际化。因此,“一带一路”的建设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
从已有文献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扩大人民币影响力。程贵等(2020)认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缩小贸易顺差、扩大对外投资等渠道,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张原等(2020)认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人民币互换协议额的增长、经贸合作规模扩大、金融机制沟通会对人民币国际化有正面影响。然而,“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障碍。李俊(2020)认为,沿线国家存在“美元区”和“欧元区”共存的双寡头货币地理格局,会对人民币在该地区的推行形成阻碍。龙朝晖(2020)认为资本项目的限制降低市场活力,影响人民币的推进。
本文将从“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的机制出发,梳理人民币国际化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进程和成就,分析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在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
二、机制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人民币在周边区域的流通,进而向全球推广,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力量。本文从贸易、投资、金融市场开放三个渠道,阐述“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如何影响人民币国际化。
1.贸易渠道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差异决定各国在国际贸易时的价格优势,当一国凭借要素禀赋优势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时,该国就掌握了国际贸易的主动权,进而影响本国货币在国际贸易的计价结算地位。在“一带一路”的贸易中,中国在机电、化工、通信设备等领域优势显著,可以通过推进出口商品高端化,提升国际贸易的竞争力,争取计价结算货币的话语权。而沿线国家在能源、矿产、农产品等领域具有优势,作为这些国际大宗商品的主要买家,中国在这些贸易中有较强的货币选择主动权。因此,通过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有助于人民币成为进出口贸易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2.投资渠道
根据边际产业转移理论,一国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应将该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转移出去。当前,中国在钢铁、水泥、化工等低端产业的产能过剩,可以通过产业转移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在加速利润汇回的同时,提升人民币的投融资与结算规模,激发人民币的需求。随着人民币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上升,将推动中资金融股机构在海外设点布局,提供人民币金融服务,创造人民币海外流通的基础。
3.金融市场开放渠道
根据金融深化理论,发展中国家要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放弃他们所奉行的 “金融压制”政策,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提升资金的配置效率。在国际市场中,一国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市场,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市场化,将有助于促进国际金融资本自由流动,发挥该国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储备货币或锚货币职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促进了区域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中国与沿线国家或地区进行本币互换、本币结算、挂牌交易等活动,推动沿线国家或地区将人民币金融资产纳入其外汇储备,同时也有利于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增强海外国家或地区持有人民币的信心,推动人民币发挥国际货币储蓄或锚货币职能。
三、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的进展
1.货币合作及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1)货币互换合作
货币互换协议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工具,在人民币没有实现完全自由兑换的时候,通过货币互换协议可以让人民币在境外发挥一定程度的商品计价、支付手段、结算手段和价值储备等国际货币职能。“一带一路”沿线作为中国开展国际货币互换合作的重要区域,除了在个别年份有所回落外,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一直在稳步上升。2019年超越1万亿元的规模,占全部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额的32.47%。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次数达49次,占协议总数的55.06%。
(2)人民币跨境清算网络
人民币走向国际化,需要有完善的跨境流通机制和设施。经过多年的发展,人民币支付清算网络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为了便利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处理,提高人民币跨境和离岸资金的清算、结算效率,中国于2015年投产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为境内外参与机构提供资金清算结算服务。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已覆盖沿线41个国家和地区,共有661家金融机构为CIPS参与者。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需要有境外清算安排为支撑。截至2019年年底,人民币清算安排已覆盖2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个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3)金融机构海外网点布局
为了推动沿线国家使用人民币,为人民币业务的推进提供服务支持。中资银行加快在沿线国家布局网点,已有11家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29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包括19家子行、47家分行和13家代表处共79家分支机构。银联卡业务覆盖沿线50多个国家,开设自动柜员机68万台,累计发卡量超2500万张,商户数量超540万家。
2.国际货币基础职能初步实现
(1)跨境结算
自 2016 年以来,跨境人民币结算得到快速发展,跨境收付金额逐年增加。截至2019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达到19.67万亿元,其中与沿线国家的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超过2.73万亿元,占同期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的13.9%。“一带一路”沿线的人民币跨境结算已初具规模,同时沿线国家人民币的接受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中国银行调查显示,在受访的3274个工商企业中,约有 71%的受访沿线国家企业有计划在未来提升人民币结算使用比例,比其他地区样本高出2%。
(2)计价职能
人民币的计价职能有所发展。根据中国银行调研,约两成的受访企业会在汇率波动的时候选择人民币计价。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通过RQFII、沪深港通、直接入市投资、债券通等多种渠道,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参与投融资活动。2019年,周边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境外机构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发行了超过400亿元的熊猫债,占当年总发行金额的68%。大宗商品的人民币计价也有所突破。截至目前,中国已上市4种大宗商品交易期货,分别为原油、铁矿石、PTA和20号胶。截至2020年5月,境外交易者共汇入保证金37.13亿元,汇出38.09亿元,其中人民币占比分别为70.87%和82.59%。目前,中国已经开始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沿线能源输出国在能源交易中尝试人民币计价结算。
(3)储备职能
自人民币加入 SDR后,人民币资产逐渐成为沿线国家央行的外汇储备货币。目前,全球外汇储备的货币构成比例中,人民币占比排行第五。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包括新加坡、泰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沿线国家。
四、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行产生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
(1)地区发展不平衡
人民币国际化在“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区域的发展并不均衡。其中,东南亚的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较高,其他地区的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较为缓慢。
东南亚地区与中国的投资贸易往来较为密切且各国金融制度体系较为完善,对人民币的使用和接受程度较高。中国与东南亚4国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额于2019年已达到7500亿元,占比超过沿线国家总额的70%。在沿线国家设立的人民币清算行中,50%为东南亚国家。至2019年年末,东南亚国家已有8个国家央行将人民币纳入到外汇储备中。
但在其余地区,人民币国际化进展缓慢。西亚地区,仅在阿联酋和卡塔尔设有人民币清算行,缺乏与其他西亚国家的人民币业务合作。在南亚,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较小,并没有设立人民币清算行,业务发展受限。截至2019年,中国仅与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有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规模均不超过200亿元。印度作为中国在南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并未与中国签订任何双边本币互换或结算协议。在中东欧地区,人民币国际化尚处于探索阶段,人民币业务基础设施建设仍未完善,当地使用人民币的意愿并不强烈。中国并非中东欧国家主要的贸易伙伴,贸易规模占比较小,也缺少来源于中国的投资。在中亚地区,美元长期在能源等大宗商品占据定价主导权。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结算依然以美元为主,人民币跨境清算渠道有限。
(2)国际货币职能发展不协调
国际化货币应具有交易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的职能。但人民币在沿线国家的推广中,计价职能和储蓄职能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结算职能的发展。
人民币跨境结算中规模增长迅速。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从2017年的1.36万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7万亿元,平均增长率达49.26%。
但是,人民币计价功能发展缓慢。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在全球贸易计价中的占比仅为1.96%。在与沿线国家的跨境贸易和投资计价仍以美元、欧元为主,人民币的实际收付金额占贸易总量的比例只有 14%,人民币计价功能发展水平较低。在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上,沿线国家的投资参与程度并不高。2018年年末,拥有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资格的沿线国家共有6个,额度占比仅为总额的16.5%。根据WIND数据统计,沿线国家发行的熊猫债规模仅为市场总规模的5.24%。
人民币储蓄功能发展滞后。根据IMF的数据,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仅为2.13%,远低于美元的60.46%和欧元的20.53%。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的比重并不高,除了部分东南亚国家央行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西亚与中东欧国家的外汇储备货币仍以美元为主,较少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
2.原因分析
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推进遇到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1)美元仍占主导地位
美元长期处于世界货币主导地位,被世界各国广泛用于货币计价、结算和价值储备。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在全球外汇市场近90%的交易涉及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的占比超过60%。沿线国家基于经济政治历史等原因,长期使用美元进行结算、计价和储蓄,在跨境贸易和投资的计价中仍对美元有较强的依赖,人民币的影响力要低于美元。特别是在依靠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交易来支撑经济发展的国家,美元在定价权的影响力强化了这些国家使用美元的倾向。而在国际金融市场,大部分的外汇衍生产品也多以美元进行计价。人民币在外汇交易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配套上,也不能满足国际需求。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存在一定的困难。
(2)沿线国家的经济政治环境的制约
沿线国家的经济政治形势会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产生影响。在经济发展上,沿线国家多数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缺乏完善的金融监管机制和服务体系,金融市场体量有限,难以为人民币业务的开展提供良好支持。在政治环境上,中亚、西亚地区经常会发生石油争夺、恐怖主义袭击等问题,政局常年动荡不安,制约了中国的投资的进入。在金融政策上,沿线国家大部分都有外汇管制或市场准入限制,人民币无法自由进出。从而导致人民币跨境流通成本上升,增加人民币国际化的难度。
(3)人民币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
目前,我国资本项目下资金流动管制仍然较多,但是管制程度高于其他特别提款权的国家。资本进出境手续较为复杂,阻碍了人民币的跨境流通和离岸使用。而对境外投资者有各种的限制,以至于大多数的境外投资无法进入国内二级市场,影响了人民币的回流。资本项目的开放需要完善的金融市场。但目前,国内金融市场体系尚不够完善,对资本的市场化配置能力较弱,汇率缺乏弹性且国债市场化进展缓慢,影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
(4)人民币基础设施匮乏
人民币相关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匮乏,影响了人民币金融服务的持续性和全面性。从数量上看,沿线国家的清算行和中资金融机构分布较少且地域分布不均。沿线国家现有人民币清算行仅为8个,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南亚、中亚均没有人民币清算行。而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多设立在阿联酋、俄罗斯和新加坡等国家,沿线还有约40个国家没有中资银行设点。其他非银金融机构分布也较少,可提供的人民币投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限。在资本市场的合作上,缺乏国际化、标准化的征信、评级机构,在股票、期货、黄金等交易所的金融合作还未深入开展。现有金融设施无法满足沿线国家开展人民币投融资活动的需求。
五、对策
1.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人民币发挥国际货币职能有赖于相关金融基础设施的支持。未来首先应在有条件的沿线国家增设人民币清算行,同时鼓励中资金融机构前往沿线国家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推动征信、评级等机构的国际化和标准化,加强不同地区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其次,要重视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为沿线国家提供资金支持、专项融资和风险管理服务。未来应加强离岸市场的建设。最后,要提高人民币在岸市场的开放程度,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际金融中心的市场互联互通与资本合作等。
2.挖掘和培育沿线国家的人民币使用需求
人民币使用需求的增加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应挖掘和培育沿线国家在跨境贸易、投融资等方面使用人民币的需求。首先,需要巩固人民币跨境贸易的交易需求,在扩大双边贸易的同时,增加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比例。同时要增加跨境贸易的人民币服务项目,扩大双边本币互换的规模,加快金融设施的建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币跨境结算需求。其次,需要加强人民币在跨境投融资活动中的使用,利用对外投融资的机会,通过以人民币结算计价的银团贷款、丝路基金和国际债券等方式,推动人民币在沿线国家的流通,提高人民币结算计价的能力。
3.提升人民币的计价功能
作为货币国际化的核心指标,人民币的计价功能的提升意义重大。中国作为沿线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各类能源矿产的主要进口国,在这些大宗商品的定价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应以此为契机,推动大宗商品贸易以人民币计价。同时,大力发展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的建设。目前中国原油期货已挂牌交易,未来还可在天然气和矿产领域创新期货产品,促使境外投资者投资于人民币计价期货产品,创造人民币回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