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一体化视域下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路径研究
2021-01-03鞠晓英褚晓彤
鞠晓英,褚晓彤
(1.青海师范大学机关党委,青海西宁810016;2.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西宁810008)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尤其重视思政课的建设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多次强调理想信念和大中小一体化教育的重要性。其中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即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逐步增强学生知识的学理性和各阶段思政教育的接续性,逐步引导学生从小树立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从而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目前,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衔接体系,思政学科部分教材内容重复、交叉,缺乏一体式的结构化教学思路。因此要在大中小一体化的视域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就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成长规律,针对当下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化的改进,理清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政课中的总体目标、分段目标以及各个学段重点,突出侧重部分,关注层次性,前后相互照应,对标发展,着力促进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循序渐进性和螺旋式上升。
一、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的时代特征
(一)新时代大环境中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的特点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形成西方式的一元文化体系,妄想将世界永久置于西方的统治之下,向“发展中国家”传播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企图通过文化殖民去同化他们。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极易发生价值观混乱,缺乏辨析能力,不知如何抉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极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立场不坚定。而青年正值“拔节孕穗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显得尤为重要,必须提高警惕,以文育人,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进行一体化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现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迫切要求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要求各个学段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全面贯通。这是国家层面强化新时代大视角、大格局德育,尊重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必然选择。[1]在统筹推进大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积极引导青少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2]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提高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自觉性,突出一体化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性和前瞻性。当好理想信念“思想库”,盘好理想信念“资源库”,组好理想信念研究“专家库”,而建好理想信念实践“项目库”是新时代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中之重。把握时代脉搏,力争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注入鲜明底色。新时代的实践证明,只有从思政课现实情况出发,对大中小学各阶段和各阶段衔接性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考量,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规律,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理想信念教育。
(二)党的百年华诞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的特性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党史学习中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理想信念教育有了更为清晰的时代定位。通过“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方式把党的先进理论思想融入思政课,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吸取党史的精神养分,充分感受伟大征程所带来的震撼力,坚信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进一步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精神谱系是思政课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素材,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实现党史学习和思政课建设“同频共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把“社会大课堂”和“思政小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的指示精神,扎根中国大地,用好用活党的百年历史这本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树立大局意识,把对党的信仰深植于精神血脉中,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这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必须,也是时代的要求。
(三)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在“四史教育”中的显现
学习历史是增强“四个自信”的必由之路,“四史”学习的一项关键作用就是通过历史事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现实观,厚植历史底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蓄积力量。但是仅仅依靠现阶段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发挥不出强大的能量,因此一体化的理想信念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与四史结合,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理想信念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帮助学生“高处站位”,引导其努力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与此同时,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学科特色,政史结合,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现实的问题,以亲和性的话语让学生在感悟中获得动力,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新时代的主力军。
二、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的主体职能构建
(一)理想信念教育要具备现实联动性
“初心凝斗志,实干谱华章。”理想信念教育单凭理论的说教是不现实的,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大中小学思政课对学生进行一体化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关注实际,着重突破学段、地区和校际等方面的重重阻隔。在各类教学要素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把好方向坐标,广泛开展教学实践,体现“横向贯通”和“纵向衔接”的内在联动性。[3]“横向贯通”即理想信念的教育内容要根据学生所处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层层递进,现实阶段连接后续阶段,有效构建思政课一体化的框架体系。“纵向衔接”即各学段间要互动协同,前后照应,各类教育目标要加强衔接性,筛除重复的内容,保证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大中小各阶段的思政课对学生入心入脑,促使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理想信念教育发挥强有力的联动效应,深入实际领域和当下的教育实情相互辉映,形成新的育人机制。总的来说,现实联动性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理想信念的实践中真学、真用、真感受,打破学段壁垒,把握时代坐标,关注当下最新的需求,守正创新,用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可实现性。
(二)理想信念教育要具备整体统一性
在大中小一体化的时代诉求下,思政课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做到整体合一,通过不同学段的理想信念教育塑造完美向上的时代青年。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不可分割性,三者之间相互依赖,协调一致。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总体课程目标设计统一的阶段分目标,使得教学目标具备整体统一性;把理想信念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处理,打造“一标一本”的教育内容体系,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规律实施具有上下一致性的教学方案,使得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富有接连性;综合评估学生的观念认知、道德情操、信仰程度,评价主体多元化,使得考核评价具备普遍性。各要素之间协同一致,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创新,共同铸就一体化的合理内核,促使思政课发生螺旋式的上升和前进式的飞跃,以全面促进学生形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理想信念。
(三)理想信念教育要具备多样差异性
“三全育人”是理想信念教育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要建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格局。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素质教育的全过程,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全方位全过程促进一体化的思政教育,让学生终身受教。不同学段要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心理成长规律因材施教,结合学段实际,探寻理想信念教育的呈现方式,打造品牌化教育实践课程,促进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式发展,走中国特色的理想信念教育之路。理想信念这个控制人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是社会多样性和历史差异性的结合体,具体表现在理想信念的教育内容会因时而变,会根据不同的时代的发展要求变化而变化,简言之,即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思政课的内容供给具有层次性要求理想信念教育要分层设计,步步建构,延续好内容链条,实现逐级递进。学生在不同阶段感受形式不同但内在一致的理想信念教育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也有利于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让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理想信念教育的差异化又增添了新的元素。[4]
三、一体化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阶段性路径分析
(一)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明代的王守仁在《传习录》里曾经说过“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小学阶段的学生是一颗未经风霜的小树苗,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尚处于发育阶段,思维活动多局限于感官刺激,且尤为关注事物表象的外在形态,而非深刻抽象的理论知识。此时的理想信念教育就如同生命源泉,它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无可比拟的思想基础。本学段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性品格是备受关注的。首先,开拓新思路,改进教学方式,不仅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抓住能够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的学习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而且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让学生在现实的实践生活中感悟道德教育和人生的意义,体味世间百态,初步领会做人的道理。第二,可以通过社会历史和地理知识教学的耦合进行拓展教育。比如:知道我们国家的名称由来,了解伟人事迹,观看山河风貌,领会作为中国人的强烈自豪感和荣耀感。激发小学生自我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寓理想信念教育于各项实践活动当中,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制定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目标,并为其目标而不懈奋斗,让理想信念在小学阶段就落地生根。[5]最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托底思想品德课程“本土化”,利用本土理想信念教育课程,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的思想情感。例如,青海教育可以结合当地的“四爱三有”与思政课充分耦合,在课堂中通过多媒体的介质,将青海的风土人情和家乡文化以影像或图片的直观形式传授给学生,利用节假日如清明节带领学生前往当地凤凰山下烈士陵园进行参观缅怀,向学生传递热爱领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青海,对学生进行感化教育使其从小就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少先队员。
(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青少年行为规范、思想品性、道德意志、情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段,可塑性极强,但其尚未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因此思政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自身与家庭、学校和国家的关系,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情感体验,以此来巩固理想信念。第一,在“讲”“鉴”“导”上下功夫,回应学生的现实困惑,培养初中生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具体情境具备正确的判断、选择和鉴别的能力,厘清价值认知,在正确认识自我,了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对于将来的“我”有一个系统的理性认识,逐渐确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具体来说:“讲”就是通过思政课向学生讲授有关理想信念的内容,这是基础,主要包括课本素材案例、时政热点分析等;所谓“鉴”就是教会学生如何鉴别;“导”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光明大道。[6]第二,要结合当地的爱国素材,开展“巡访红色教育基地”实践教育活动,品悟红色家书和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深度阅读,躬亲践履,厚植家国情怀,吸收借鉴当地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要素和有益经验,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指导路径。把价值观的“盐”融入知识传授的“汤”里来增强家国意识,提高学生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激发学生参与度,如举办演讲比赛,对标革命前辈,争做理想信念的传人。于此,思政课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指导,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演讲的要点,在演讲过程中,同学们既可以通过聆听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当今盛世的来之不易,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爱党、爱国和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时代责任感。本阶段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所以不仅要承接小学所学内容而且要为高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奠定基础,这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难度很大,因此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树立梦想之标,让理想信念点燃学生的人生追求,不断奋进。
(三)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高中阶段要依托小学及初中阶段教学的基础,通过其他学科教学和活动的支撑,用接地气的语言讲清讲透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化认知,形成育人合力。同时,应注意把握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关联,着眼整体,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7]首先,体现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借助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增强理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理论联系实际中锻造理想信念。[8]其次,进行高质量的案例教学,选取人物典型,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时政话题,实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全覆盖,在讲述案例的过程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在观点交汇和成果优化的融合中感同身受,在不同教学思路的反观对比中汲取精华,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递进过程中实现对思政课教学的新突破,进而升华高中生的爱国情感,寓情于景,情理交融,倾向于引导学生对国家热爱的外显行为,鼓励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和公益活动,培养他们努力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意识,真正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与行,用理想指导人生。第三,要努力营造理想信念教育教学良好氛围,开发“爱国基因”主题活动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确立新时代青年学生跟党走的意识,同时推进“青年马协”“模拟政协”等人文社科类社团建设,提高中学生公共事务的参与能力,组织学生撰写座右铭、高考目标和远大理想,并且在课堂上各自分享,通过体悟践行的建构来不断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利用榜样的力量,熏陶感染,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述抗疫英雄、戍边英雄的故事,向英雄学习守边护边、不怕牺牲的坚定信念。通过视频教育,弘扬爱国热情,鼓舞学生的报国意志,从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最后要网络引领,创新教学形式。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在课堂上既要通过新媒体和互联网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又要发挥榜样作用,教会学生如何取舍,利用好网络资源。例如,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等APP,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设线上理想信念教育课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四)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
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这个时代最醒目的标记——青年大学生,他们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还是实现新时代新梦想的强劲动力。所以,必须全面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9]这就要求大学生首先要认真学习“四史”,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我们国家的发展规律,将历史的学习纳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创新的能力,进行实地走访和感悟体验,使其在学习、思考、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担当和凝聚力,在发愤图强中践行新时代的初心和使命,把家国意识转化为自身的信念和内在的深厚修养,高度认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第二,深入学习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例如,把建党精神、红船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疫精神等融入思政课堂中去,这也是革命精神的一种弘扬和传承。走访革命根据地,让学生在感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品格、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的基础上,体会中国革命精神之光,增强文化自信之魄。第三,要充分鼓舞青年大学生的士气,凝聚他们力量,激发他们的斗志,提升他们的智慧,提高自我定位的能力,使青年大学生进一步明晰国家、民族和人民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彻彻底底地认识到世情、国情、民情,将理想信念这一灵魂教育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处,真正完成青年兴国家兴的历史责任。[10]最后,要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学生时刻审视自己,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要充分发挥应有的学科功效,在讲述理论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总的来说,在大中小一体化视域下,利用思政课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分析时代背景,有机构建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的主体职能,每个学段都要充分续接上一学段,促进学段间的融会贯通,逐步逐级逐层地落实理想信念教育最终实现质的飞跃。小学阶段理想信念的形成离不开情感的迸发,初中阶段的价值观念是基础部分,高中学段要形成政治素养,大学阶段在承接小学的情感共鸣和中学的知识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使命担当。青年一代有信仰,国家民族有希望。在一体化培养理念的视域下,理想信念教育为培养健康积极的时代新人铺好了光明之路,为培养马克思主义新青年点亮了时代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