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藏高原大学生创业倾向调查及教育策略研究

2021-04-06窦秀玉

关键词:资本心理大学生

窦秀玉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之大计。习总书记强调:“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这一明确要求,对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我们要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这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具有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落实这一要求,需要以提升大学生创业水平、创业能力素质为核心,贴紧社会、产业、企业、个人发展需求,加快推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发展。本研究认为,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既是教育发展的机会,也是教育的责任。我们从要素驱动转到创新驱动,教育必须做出调整。“教育质量没有绝对的指标,不同阶段、不同种类的教育,其质量标准是不尽相同的。但有一点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的学生要更有创新创业能力,或说更有企业家精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战略,贯彻落实这一战略需要各项政策的配套支持,更需要‘双创’能力的明显提升。这样才能使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在良性的轨道上相互促进,进而实现我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2]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3]。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要想适应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必须提升创业倾向,增强创业能力,培养创业技能。今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和第二个一百年的起点年,取得大学生创业倾向研究成果,为科技创新奠定基础,意义深远。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抽选了青藏高原高校157名大学生。其中,男生占49.7%,女生占50.3%。大二占37.6%,大三占62.4%。其年龄68.8%集中在21~23岁段,28.7%在22~23岁段。理学及工学类专业占37.5%,管理学类专业占33.1%,经济学类专业占29.3%。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14.6%来自城市,19.7%来自县级市镇,63.1%来自农村,2.5%来自牧区。

(二)研究方法及量表

研究采用自编的创业倾向量表和创业心理资本量表实施调研。创业倾向量表分5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共57题,创业心理资本量表含6个维度48题。具体指标见表1、表2。量表均按李克特五级计分设计:1很不符合,2不太符合,3表示居中,4比较符合,5非常符合。

表1 青藏高原大学生创业倾向调查均值分析表

量表的克隆巴赫Alpha值前者为0.936,后者为0.914,信度良好,其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量表KMO值前者为0.730,后者为0.843,均大于0.6,显著性均小于0.001。量表的效度也符合统计学要求。全部数据采用spss24.0分析管理。

二、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一)研究结果

创业倾向是“创业行为的前量因素和先导指标,较强的创业倾向通常会引发创业行为”[4]。而创业行为一方面能转变就业观念,引发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将自己的职业技能和兴趣特长加以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另一方面还能激发创业热情,增强创业意识。我国经济学家周其仁认为,“在创新创业的众多环节中,科技致用尤为重要。要注重科技致用的后发优势”[5]。因大学生群体与社会创业者在客观条件上存在差异,实施创业倾向研究,更符合大学生的实际,有利于高校创业教育策略的提升,也能为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及实践价值奠定基础。由此,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调研,来进一步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策略,并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实践依据。

由表1可见,青藏高原大学生的创业倾向整体水平为中等偏上。其中,创业教育、学校创业支持、学生的创业兴趣、创业意志力、创业协作精神达良好水平;但学生的创业准备、创业体验及家庭创业环境得分较低。性别分析显示,女生在创业环境维度上的认识明确积极,对创业政策、学校创业支持、社会文化环境认识上的均值高于男生,但在创业倾向的其他方面低于男生,特别在创业品质、创业体验、创业准备等方面,与男生形成了显著的差异。年级分析显示,大学生在创业品质、创业准备、创业行为、创业意志力上的差异明显,表现出随着年级的提升,创业倾向得分越来越低。尤其到大三以后,创业自信不足,创业态度、创业体验及创业行动力不乐观。总体,青藏高原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较强,创业认识及理念正确,参加创业培训的积极性高,对创业政策、创业社会文化、学校创业支持的获得感强,创业品质良好。创业倾向表现出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所了解和掌握知识、信息、经验的丰富、自我认识的清晰、对社会给予人才要求的明确,创业实践及行为有限、创业体验不足,自主创业的决心不大,创业压力非常突出。

(二)研究结果的分析

1.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策略多元但体系构建尚需完善

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改革,大学生创业倾向呈良好状态。高校在学生创业教育中,采取了多元策略。“开展了各类培训、辅导、讲座、校园模拟招聘大赛等等,并大力推进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计划,搭建线上和线下推介平台,举办多种形式的创业招聘活动等”[6],促进了学生创业倾向的良好发展。调研显示学校的创业培训教育,使68.2%的学生对自己能执行长远的人生目标而感到满意,67.5%的学生表示自己能竭尽全力使得计划有效运转,70.1%的学生表示愿意为理想做出积极贡献,89.2%的学生表示自己具有崇高的人生理想。被访谈学生也谈到,他们之所以能够确定长远的人生目标,拥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努力不懈、憧憬美好未来,与学校对他们的创业培训及支持是分不开的。对部分教师及管理人员的访谈也使研究者了解到,学校对创业、就业工作的重视及所采取的策略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及能力。研究者通过对学校网站的搜索也了解到,学校构建起大学生就业一站式服务主页,仅创业政策信息,含“就业创业政策百问”达634条。阅读这些信息的人次从2017年至2021年3月,共达26559人次。创业指导板块含“就业指导手册”,“毕业生求职服务指南”,“教育学生树立规划意识”,等等。服务及指导的时效性强、受益面广,82.3%的学生对学校的就创业支持予以认可、肯定。高校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策略,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业兴趣。研究进一步认为,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策略系统化,构建并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极为必要。

2.大学生的创业心理资本水平良好但仍需提高

心理资本对个体的自我认识、认知过程和工作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积极能量。[7]可见,创业倾向与创业心理资本的关系值得探讨。

资本按其发展形态分为经济、社会和人力资本三种。经济资本是人所拥有的有形资本。人力资本是来自教育和社会生活的智力资本,是个体积累的知识、能力及社会认知能力。社会资本是个体的社会网络圈,包括个体的人际圈、工作圈以及其他关系网和信任资源。以往大量研究证明,这三大资本是个体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然而,“在不断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的相互角逐中,人们逐渐发现,在这三个资本之外,有着更为重要的因素在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对这个因素的研究也随之兴盛起来”[8]。这个因素即为心理资本。Luthans于2004年提出了心理资本的相关理论,强调了个体积极心理状态在个体成长发展中的作用。于是,心理资本成了影响个体创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成为经济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为研究人才培养、社会及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本研究所探讨的创业心理资本是由希望、自信、乐观、韧性等构念所组成的高阶积极的构念,其是能够满足在创业过程中的情感要求并促使创业成功的心理资源的总和。其中,创业者的自信和乐观往往能够帮助创业者更加正面和积极地看待环境和自己的能力,并为创业设置更高的目标,在行动上更积极主动,有利于创新成果。本研究对青藏高原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实施测评的结果见表2。

表2 青藏高原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均值表

从调研结果来看,青藏高原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的总均值M=3.80分,整体发展水平为良好。其中,感恩维度均值为最高,表现出优秀的品质。他们感恩国家、社会、学校及父母,非常希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愿意很好地回报社会。他们的创业内倾性很高,创业自信发展相对理想,但他们的创业乐观性较低,而创业乐观性较低的这个特点与周利霞在全国多个地区的调研具有一致性,[9]这应该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除此,我们比较了青藏高原其他类院校大学生的创业心理资本,在创业希望上,本研究对象有一个独特的表现,那就是,更多寄希望于自我成长、自我提升和自我发展上,与青藏高原其他类高校大学生将创业希望更多寄予组织、学校和社会等有一定区别。也就是说,当本研究对象无法实现愿望,受到挫折时,更多是从个人层面去探寻原因,认为是自己能力弱、不优秀所致。这可以说是一种良好的特质,但也不乏自卑或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学生的韧性品质,也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性别比较显示,女生的感恩和乐观水平稍高于男生,而男生的创业希望、创业自信程度较高。在创业韧性与创业合作上,男生优于女生,表明在遇到问题或困境时,男生具有比女生更能迅速复原、持之以恒,并极力想办法改变以实现预设目标,完成任务的积极特质。年级及年龄特点分析,显示出一个共同的趋势,那就是随着年级的提升、年龄的增长,创业心理资本呈下降趋势,与就业压力呈反比关系。回归分析也表现出一致的结论。可见,年级是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之一。从专业特点而言,本研究涉及到理工类、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经济学类专业学生在创业心理资本总均分和希望、乐观、自信维度中的均值高于理工类和管理学类学生,而理工类学生在韧性、合作、感恩维度上高于其他两个专业。相较之下,管理学类专业学生在创业心理资本各维度中的优势不太突出。方差分析的结果也显示,在自信、韧性、合作、感恩及创业心理资本总均值上,与其他两个专业学生的差异是显著的。可见,专业也是影响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的因素之一,专业训练不同,创业心理资本具有不同的品质及特点。

结合已有理论及探索,本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大学生创业倾向与创业心理资本的分析,两者呈现出了一致的结论,即创业心理资本的希望、自信、韧性、乐观、感恩、合作等变量与创业倾向相关显著。在回归分析中,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对创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对创业倾向的解释力也高。这表明,创业心理资本是影响大学生创业倾向的主要因素。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倾向,必须提升其创业心理资本。

3.大学生的学业质量对创业倾向具有一定影响

本研究也将学生自我评价的学业质量作为自变量实施了分析。其学业质量分为优、良、一般三类。分析结果显示,第一,随着学业质量从优到一般的评价等级,学生的创业心理资本均值也显现出一致的结果,学业质量优秀者总均分M=3.96,良好者M=3.84,一般者M=3.68;方差分析的结果,一般者的创业心理资本总均分与优良者间形成显著的差异,P<0.05。学业优良,则创业心理资本也呈优势。总体而言,学业质量是创业心理资本(除乐观性外)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学业质量与创业倾向间的相关关系呈两种趋势,总体虽达到了r=0.53的水平,但部分项目的显著性水平不明显。如学业质量优良者,在对国家创业政策的理解、社会文化及学校创业支持的认识及诠释更具优势,创业意志力、创业的内隐倾向和人际胜任力也更强(r=0.90,r=0.73,r=0.58)。

4.大学生自主创业倾向仍需加强

研究也看到,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准备不足,缺乏明确的创业规划,使部分学生对创业前景显得迷茫、不确定,参加创业培训随意性强,对创业教育拓展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发展的认识及理念偏颇,创业乐观性不高。调研显示,有创业思路和规划的占61.8%的学生,已做好创业具体规划的仅占34.4%。由此,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倾向仍需强化。创业对创业者在专业知识、创业心理资本、身体素质、领导素养、潜在的市场预测能力及远见卓识等多方面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而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准备不足,自主创业动机不强,缺乏创业规划,有的到临毕业前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加之创业行动及经验有限,创业体验不深,于是压力倍增。这也是影响创业倾向的因素之一。

5.大学生创业的家庭环境及支持薄弱

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中,高校的管理及策略在不断推进,有质量提升。但针对大学生实际,我们了解到,65.6%的学生家庭没有创业或经商经历,49%的学生对“家人是否支持他们创业”表示不确定,也因此,49.7%的学生在毕业后是否打算创业的选项上也表示“不确定”,学生没有家庭创业或经商环境的熏陶,不具备创业经验家庭资本。本研究66%的学生来自农牧区,家长囿于传统的理念或受限的视野,对子女的就业期望主要指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也舍不得子女去艰苦创业,更不能去承担创业所带来的风险,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创业。由此,家庭创业环境及支持的薄弱,也是影响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因素。这里,研究者看到一个很现实的挑战,即高校需要全方位肩负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重任。

三、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高质量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

本研究被试全部选自青藏高原高校某独立学院,学校能“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规范办学、注重质量、突出特色的办学思路,致力于培养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10]。定位准确的学校发展目标是学校高品质发展的关键,也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从2004年以来,学校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做出了积极贡献。为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实效,高校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11],构建强化学校创新创业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学校创新创业管理理念。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大力推进教育实践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不断优化实践基地建设与学科专业结构及专业建设相结合,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应用型培养特征。

(二)全面提升大学生创业思想教育质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之本,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灵魂。创业思想教育是创业技能教育的基础,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动机的确立,创业心理资本的提升,目的就是让大学生拥有正确的创业思想。由此,本研究认为,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方面。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通过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增强创新创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通过组织并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实践,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正确理解认识国家前途命运和自身成长发展的关系,激发创业意识,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念,培养创新精神;通过进一步坚定刻苦学习、成才报国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养成勇于创新、坚强拼搏的良好品质。通过加强建立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理想信念教育的长效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凸显中国智慧。着力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助力人才培养质量。

(三)构建高质量创新创业培训机制

在创业培训中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及体系建设,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倾向及能力提升。聚焦创业教育培训的作用,本研究将大学生参加并接受创业教育培训的状况按丰富、较多、较少接触三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创业心理资本或创业倾向,大学生创业培训的现状表现出丰富>较多>较少。从均值来看,高教育培训者M=4.45分,较多培训者M=3.85分,较少培训者M=3.82分。随着创业教育频次的减少,大学生创业水平均值越来越低,除合作和感恩维度外,三者间差异显著,P<0.05,呈现出高教育培训高创业心理资本的结果。创业倾向的总均值也随培训丰富性而变化,培训丰富者M=3.71分,一般者M=3.32分,较少者M=3.16分,同样呈现出有规律的高教育培训高创业倾向的趋势。可见,创业教育培训是影响创业倾向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强化大学生创业理念提升教育机制也很关键。在分析创业教育的效果时,笔者也了解到,89.8%的大学生认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重要,80.3%的大学生认为自身的高素质及高创业水平也很重要。对数据的回归分析也使笔者了解到,大学生的自信和韧性的β系数绝对值较大,对创业倾向的解释力更高。这都表明,创业教育培训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参加创业培训的频次越高,质量越好,学生创业倾向水平越高。由此,构建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机制,能够进一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四)建立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课程体系

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之外,本研究认为,在创业教育培训中,开发并建立创业心理资本课程体系很有必要。一方面,就创业者而言,创业心理资本对其创业实践贡献了关键的价值,特别是当创业者面临高风险和需要紧急做出决定时,创业心理资本能够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心理资本处于创业资本的核心地位,心理资本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而且通过作用于传统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促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要传授创业知识,更要注重大学生心理资本培养,重视发展学生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业氛围。[13]研究者还从创业心理资本视角探索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证实了创业心理资本有助于就业能力的提升。(励骅,曹杏田,2011[14];李斌,2014[15];韩菁,2016[16])。实证研究也表明,“心理资本水平越高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信水平也越高”。[17]另一方面,聚焦创业心理资本的结构,如创业韧性,是大学生遇到问题或困境时,调动持之以恒的意志、迅速复原,并极力想办法改变以实现预设目标的一种积极特质。创业希望是基于目标、路径和意志力三者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动机状态,大学生只有自觉能动地确定行动目标,并认真考虑目标的可测量性和方法的可操作性,便能自觉选择路径,并不断自我激励以达目标,且在必要时能够重新调整、选择实现目标的路线,也才能对目标具有锲而不舍的积极心理资本和创业倾向。

“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技术等硬实力,其自信度、主动性、创新、社交智慧等软实力更具有决定意义。相比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经济资本对创业成功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升创业者的心理资本及机会能力对创业成功有着更大的意义和价值。”[18]开发并形成创业心理资本课程,有利于挖掘大学生潜在的、积极的心理资源,激发他们的创业动机,能对大学生的创业态度、创业行为、创业绩效等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高校必须建立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课程体系,并针对不同专业实施开发;还可形成院本课程、系本课程、于社会、企业、社区、机构合力的课程等等,并纳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形成长效机制,有质量实施,助力人才质量提升。

(五)建立开放共享教育实践基地

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一方面,通过整合相关资源,建设高质量的校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供良好条件;另一方面,优化实践模式,拓展人才培养合作深度,建立开放共享实践基地,倡导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改善人类生活,引导和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改革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目标和方案,建立健全实践过程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学校、社会、企业等实践基地资源高度融合,优势互补,共享发展。实践基地可按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文科实践教育基地、医疗实践教育基地、财会实践教育基地等类型实施建设,亦可按照乡村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沙化治理、经济开发等,既形成专业特色的常态化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也可打造高原特色的高水平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实现共建共享中的高质量双赢,为青藏高原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优质资源。

(六)立足实际科技创新

加强实践育人、推进人才创新创业机制,是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综合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立足实际,科技创新,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人才创新创业指示精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展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方式。本研究高校位于西北欠发达地区,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高寒,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生态环境脆弱。这种环境下,各类事物的发展会受到一定影响。如仅以企业发展为例,虽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部分资源到目前尚不具备开发条件,交通运输成本也高;有些地区企业气候和给养供应困难,全年只有3~10月才能开工;还有部分资源型企业,也面临着总部和生产基地之间交通不便的困难等等。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人才培养的时空环境及条件非常有限。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上担负着重大使命。以强烈的使命感立足实际,科技创新,更是高校教育的职责,如青藏高原高校,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实现清洁能源领域新突破,在校园内建成以世界上首座100kW光热复合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为核心,全面融合地方新兴产业的清洁能源协同创新平台,是迄今为止国内高校中功能最完备、设备最齐整、技术最先进的清洁能源微能源网实验平台。[19]在科技创新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创新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中树立了榜样。当今世界,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高校主动适应科技创新趋势,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把握学科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做强传统优势学科,做优特色学科,做精适应战略需求学科,并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20],是青藏高原教育强化弱项,补齐短板,更好地打造创新型人才,为高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路径。

青藏高原教育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遵循教育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部署的同时,自觉承担起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把自身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紧密对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力促提质增效,力促毕业教育动心、就业指导入心、就业服务暖心、就业跟踪贴心,更好地为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做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资本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