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2021-01-03郑岳华
郑岳华
(左权县麻田中心学校 山西·晋中 032600)
0 前言
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起步较晚,相较于其他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前沿性,与时代和科技的发展紧密相连,是新时期学生必备的实践技能之一,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但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自主教学意识落后、自主教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和解决。
1 信息技术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自主教学意识和理念较为落后
教学是一种教与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教学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但在我国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很多学校的教学仍以教师的灌输式讲授作为唯一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这种情况也普遍存在,一方面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素质教育改革下的课程变革,自主教学意识和理念都比较落后,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和培养都较少,不能很好地把握随机出现的教育契机,课堂氛围也比较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很多学生也已经产生了根深蒂固的被动接受学习的思维理念,缺乏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动力,遇到不理解的问题第一反应就是请教老师,直接跳过了思考探究的步骤。
1.2 自主教学得不到长期有效落实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力倡导下,大多数学校在学生自主能力培养方面达成了共识,很多学校也已经积极采取了措施保障自主教学的推广,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进度、教师教学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受机房电脑排布的制约,学生的座位安排基本是不变动的,因此小组合作探究时的分组方式多是固定、刻板的,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组别之间总体能力差异较大,自主教学效果也就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此外,受年龄制约,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仍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阶段,自主能力培养应当是持续的、一以贯之的,需要在课堂中反复练习和实践,但在实际教学时,很多教师的自主教学往往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长期的、不懈的努力。
1.3 自主学习与独立学习边界不清
在信息技术自主能力培养教学中,还存在一种误区,即自主教学与独立教学边界不清,一些教师十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于是在课堂上当起了“甩手掌柜”,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只负责课堂纪律维护和课程旁观。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水平仍处于发展阶段,对问题的思考是不全面和不成熟的,完全脱离教师指导的独立学习对于他们来说难度很大,还容易出现各种错误认知。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要在实际教学环节做好概念区分,用适当的、科学的手段引导和帮助学生高效完成自主学习。
2 信息技术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2.1 趣味导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课程导入是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能够奠定整堂课的氛围和基调,传统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在导入环节都是敷衍了事或者直接跳过,这对于课程教学是非常不利的。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师首先就要端正态度,正确认知导入环节的重要性,可以利用以下几种导入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一是情境导入,信息技术学科中存在很多的专业名词,与实际生活有较大距离,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因为陌生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要格外关注这一情况,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拉近学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情感与知识障碍。比如在“申请电子邮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父亲节创设情境,让同学们想一想如何向远在外地的父亲送去祝福,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二是游戏导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兴趣浓厚,就会全身心投入,积极寻找办法克服困难,让自主学习事半功倍,因此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自主学习成效。比如在“表格制作”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入五子棋、象棋等游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行、列、单元格”等概念。除上述方法外,还有温故导入、故事导入等多种导入方式,教师要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灵活选用,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为后续的自主能力培养教学做好铺垫。
2.2 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仅仅通过书本学习理论操作技能是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的,必须结合实践操作让学生形成程序记忆,从而完成知识内化,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任务驱动就是一种富有趣味的实践教学方法,学生在任务达成过程中自主搜集信息,自主合作讨论,自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能力的提高。在布置学科任务时,教师应当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简单易懂,符合学生的兴趣点,用贴合学生学习生活的任务,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利用Word进行排版的课程中,教师就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对《校运会中的精彩一瞬》进行排版整理,学生活泼好动,对校运会十分熟悉且喜爱,这一任务自然会激起学生浓烈的兴趣。二是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任务的关联性,尽量做到环环相扣、前后呼应。如在“画直线和曲线”一课中,某教师共设计了三个分任务:用直线画小屋、用曲线画小路、用直线与曲线结合画小花,三个任务由易到难,由基础到迁移,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三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学科能力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教师应当关注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可以采用分层任务法保障每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比如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临摹作品的任务,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侧重创新方面的要求。
2.3 学科渗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学科在知识体系、学习方法上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共通点,信息技术学科也是如此,学生的综合知识体系越丰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自主学习能力也就越高,因此加强学科渗透和融合教育对于自主教学模式意义重大。一方面,其他学科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相关知识。例如在“PPT制作”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对不同图形、线条进行灵活搭配,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加丰富和美观,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技术也能很好地服务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利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学生可以上网查阅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浏览各个学科的论坛网站,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就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其他学科只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教师应当做好课堂时间分配,不能喧宾夺主;同时,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教师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引导,防止学生被不良信息侵蚀。
2.4 小组合作,通过实践获取真知
小组合作探究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中广受青睐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够更好地发挥同伴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小组探究教学:首先是要结合教室、机房的布局形式以及学生能力情况进行科学分组,要保证组内成员的学科能力有强有弱,通过组内帮扶讲解,互相监督,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其次,小组合作探究的主题要贴合课题知识,要给出明确的探究任务,让学生指导讨论和探究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组内分工,其中小组长负责组织纪律、分配任务和监督执行,记录员则要条理清晰地记录好每位同学的发言要点,由发言人进行整合表述,让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在学生发言期间,教师应当扮演好倾听者和点评者的角色,及时提出和纠正问题。此外,没有知识储备的讨论是毫无意义的,教师应当教会学生自主搜集信息、自主归纳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充足信息的基础上开拓思维,进行创新。除去课本的信息来源外,作为信息技术一部分的互联网也拥有着海量的资源,学生可以在应用网络的过程中提升操作技能。
2.5 科学评价,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课程评价反馈在教育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元主体的评价,受教育者可以明确发展方向,从而在学习中趋利避害,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和良好的学习行为。在教育教学中,应当积极的、激励性的评价为主,多用正面评价,少用和慎用消极评价,从而强化学生的正面行为,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应用激励性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结合学生具体表现和行为,给予实质性的、内容明确的评价,避免单纯重复地使用“很棒”“很好”之类的宽泛性评价,比如在“用Word制作海报”一课的点评反馈中,海报色彩、风格、排版、字体颜色、大小等都是可评价的要素,教师要结合具体知识点和学生作品,做出清晰明确的评价。要充分把握学生性格特点,及时抓住契机采用“试试看”“你能行”等课堂用语,对内向、沉默的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二是要善于将评价转换为期待,当面对学生暂时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要巧妙应用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从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提升。还可以通过竞赛评选的方式,在班级中选出“小鼠标”智能星、创造星等,激励学生向自主学习和创新的优秀榜样看齐,在班级中营造自主学习、创新评优的氛围,使学生建立起主动探究、主动发掘的意识。
3 结论
自主学习能力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对个体的长远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也应当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作为培养目标,采用趣味性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灵活采用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提高教学质量,并在教学中注意学科渗透和评价反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