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的学生心理问题讨论与研究
2021-01-03陈凯刘慧
陈 凯 刘 慧
([1]吉林市第五中学 吉林·吉林 132011;[2]吉林市第四中学 吉林·吉林 132002)
1 新冠疫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1 生活方面影响
新冠疫情具有突发性,因此为了防止疫情严重扩散,政府采取了封闭式的防控措施,对人们的生活区域进行封闭式管理,关闭了大量的娱乐设施。由于学生长期在校学习,已形成了以课堂为单位的与老师面对面的教学方式,面对突如其来的封闭管理,不能适应长期在家学习的习惯,导致他们的生活状态发生显著改变。这些改变会导致学生产生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等症状,同时也致使他们在内心上产生孤独、抑郁的情绪。
1.2 情感方面影响
当今互联网发展迅速,信息传播范围广,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传播迅速,主流媒体也以报道疫情信息为主,致使学生们接收大量的疫情发展情况信息,产生过度关注和对疫情的担心。在疫情突发的状态中来不及反应,学生极易产生负面的抵抗情绪,若不能够及时进行干预,就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悲观、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并可能引发一些生理反应,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遭受威胁。与此同时,他们在最先接触到该信息时,出现了恐慌和害怕。另一方面,当学生将所得信息传达给家人,提醒家人做好预防时,家人的毫不重视,会使他们出现焦虑情绪。
1.3 学业方面影响
由于疫情的影响,导致全国中学开学延期,学生被迫在家学习,由于长时间待在家中,学习效率低下,且大部分学生无法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因此他们开始担心自己的学业问题,这一现象以毕业生的心理状况最为凸显。典型例子为:初三高三学生面临中考和高考,当前正是冲刺的关键时期,在家学习效率低下,使自己的计划完全打乱,必然会引起恐慌情绪;面临中高考的倒计时,本来就面临升学压力,外加疫情下的压力,导致很多学生对未来产生迷茫,容易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的倾向,这些问题会使本就焦虑的学生们,更加焦虑难安。接二连三的焦虑情绪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一系列负性的情绪。
2 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疫情期间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给心理健康教育敲响了警钟,学校需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结合学生群体心理特征,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当代学生群体在心理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有较强的互联网信息检索和知识储备能力,思想观念更灵活;第二,虽然比较自信,但是缺少抗挫折能力;第三,生命意识薄弱,缺少生活学习动力。认识到当代学生以上心理特征,更有利于科学认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从学校教育和社会疫情防控精神文明建设角度思考,疫情期间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增加学生积极情绪
首先,通过疫情期间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塑造积极情绪,避免因为疫情防控影响校园生活和学习节奏的变化,而让学生陷入焦虑状态。能够让学生在积极情绪下更乐观的应对疫情防控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和校园生活变化,科学认识疫情防控行动,让学生在回归校园学习和生活后获得更多的满足感,更正常的加入到校园生活和疫情防控行动当中。
2.2 塑造学生正确三观
疫情期间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能够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疫情防控阶段国家和学校等社会组织在人们行动约束、疫情防控要求方面的一系列规定,认识到疫情防控中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的重要性,能够产生对自然、对科学、对人的力量的更多敬畏,也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凡事向积极的、好的方面想,引导学生形成更乐观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而且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更强的抗挫折能力,应对疫情期间的一系列学业、就业、生活方面的挫折问题,让学生更好的应对疫情挫折产生的不良影响。
2.3 调动学习积极性
疫情期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心态,让学生在回归校园学习时更加具有主动性,避免懒散和倦怠。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重新认识自己在疫情阶段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能够引导学生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下思考自己在未来社会工作中能做出哪些贡献,引导学生从思想到行动上都向健康向上的方向去努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下,能够帮助学生扭转因为疫情阶段学习节奏和习惯被打乱而产生的焦虑感,让学生在健康心理状态下习惯和接受疫情防控所带来的校园学习和生活的一系列改变,更积极的投入到学习、实习、考试等活动中,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在防疫期间对大学教育积极发展的重要作用。
因此,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极大的帮助他们心理发展水平迅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积极做好学生心理的调节和保健工作,对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3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策略探究
3.1 学校对学生心理干预的策略
3.1.1 思想教育层面
学校应增强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知识的宣传,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强化舆论监督。学校要为学生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对此次疫情科学理性的认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线上疫情科学知识讲座活动,使其了解疫情防护知识与疫情进展,理性看待疫情发展态势,增强学生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感知能力与自我效能感。通过知识的宣传内容改变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知,使学生们真正了解该病毒可防可控,做到心中有数,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学校要促进学生建立健康的信念模式,形成日常健康防护行为,向学生们倡导科学地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做到勤洗手、戴口罩、多通风,不去人多公共场所,用科学的方法保护好自己。
3.1.2 心理引导层面
学校要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现如今,学生接触信息的速度非常迅速,而在疫情期间,主流媒体基本都在报道疫情信息,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人们在关注疫情信息时往往会出现不安的情绪,例如焦虑、恐慌等,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些情绪是正常的应激反应,所以引导学生不要否认和回避自身的情绪,同时鼓励学生们需要通过自己的方法来调节情绪。学生的自身情绪得不到缓解时,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心理援助。当自身情绪得不到缓解时,不能任由其继续发展,长此以往容易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必要时,可以寻求相关专业人员的心理援助来帮助自己摆脱痛苦。学校应积极组织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3.1.3 人际交流层面
对于在校内封校的学生,由于长期封闭在校园,缺乏集体性活动,难免出现人际关系的问题。学校可以构建以宿舍长为主的朋辈心理育人体系,对于学生来说,朋辈之间因为相似性的原因,更容易拉近心理距离,达到倾听和共情的效果。所以在疫情期间,发挥朋辈尤其是对学生来说更合适的,宿舍长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对宿舍长的责任和职责进行相应的培训,宿舍长通过培训后,形成了一支同辈心理育人队伍,在日常接触中,就能通过谈心交流等形式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且及时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3.2 学生自身心理调节的策略
3.2.1 自我宣泄和自我调节
每个人在面对在突发性灾害时都可能会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因为这属于一种应激反应,是属于自我防御机制的体现。适度的心理应激不但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可以维持人的正常功能活动。用积极的心态勇敢的去面对,不必要刻意去否定和回避自己的情绪,这不但不是有害的情绪,反而是有价值的情绪。当你可以坦然面对它时,你的内心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也在逐渐成长。同时,要找到适合自己宣泄情绪的方式。情绪宣泄是通过排除消极情绪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宣泄情绪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可以痛哭一场、听舒缓情绪的歌曲、读一本放松心理的书籍、还可以在家进行适当运动。同时运动不但有助于发泄自身负面情绪和消除压力,还可提高自身免疫力,视为宣泄情绪的最好办法。
3.2.2 良好习惯和环境适应能力
每个人都要面对身边环境的不断变化,正如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时期,每个人为国家做贡献的方式就是安心待在家里,而这样也改变了有些人的生活习惯,比如:喜欢晨跑、钓鱼的人们不能出门去跑步、钓鱼;喜欢逛街的人们不能出门逛街,小朋友们也不能出门玩耍。人们不太适应过这样的生活,会感到焦虑、抑郁,从而导致睡眠质量和免疫力下降。心理学者调查研究表明,睡眠质量不好的人,往往内心充满恐惧和焦虑情绪。一旦睡眠质量不能保证,没有精神,头昏脑涨,自身的免疫功能也在下降,容易感冒。感冒时,又会恐慌,害怕自己得新型冠状肺炎,从而身心疲惫。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睡眠质量不但能提升人的免疫力,同时也能促进人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提高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改变自身习惯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睡眠,不要过度疲劳。并找到适合现阶段的有利于自身健康的生活习惯,这样可以在心理上缓解自身情绪。
3.2.3 学生心理问题预警
为提高疫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防护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学校应联合组建心理测评团队,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预警。众所周知,疫情爆发期间,由于学生长期居家隔离,情绪问题、交通阻断、学习问题、亲子矛盾等各类问题集中爆发,心理健康状况受到极大的影响和威胁,虽然疫情好转,各方面正在逐步恢复常态化,但同学们离开学校长达半年之久,学校有必要及时评估学生复学后的心理健康状况,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教师及班主任老师开展谈心谈话,重点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防护方案提供宝贵的依据。
4 结论
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心理状况不仅影响自身健康,也关系到未来发展。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心理咨询服务活动,高度重视疫情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早期开展心理筛查,才能更好的缓解学生的焦虑、恐慌等情绪,帮助学生积极面对心理危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成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