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全产业链的现代汽车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西安航空学院车辆工程学院为例

2021-01-03曹庆年赵炜华张永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校企学院企业

吴 玲 曹庆年 赵炜华 王 鑫 张永辉

(西安航空学院车辆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7)

0 引言

产业学院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推手,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许文静认为,产业学院是学校、企业与政府通过合作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共赢和风险共担联合创新的实体组织。朱为鸿等认为,产业学院可以是高校的实体组织,也可以是虚拟组织。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及信息技术大规模融入产业,整个产业链对科技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产业技术呈现快速发展、交叉融合的特征,企业人力资源结构逐步发生变化,高端研发人才和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呈迅速递增趋势。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新工科背景下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产物,重点在于推动开放式办学,创新大学组织模式。新业态背景对人才供给产生了迫切的需求,产业发展需求侧与教育供给侧面临匹配问题。因此,如何面向产业集群,培养全链式人才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学院简介

西安航空学院车辆工程学院,始建于2005年,现有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和新能源汽车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学院教学设施配备齐全,建有汽车电器与电控实验室、发动机与整车性能实验室、汽车结构实验室和汽车检测与评估实验室。学院与吉利集团、速达交通节能科技长期建立校企合作,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了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陕西北方动力有限责任公司、西安畅达公路交通汽车检测站、西安红旗驾驶员培训有限公司、陕西瑞鑫汽车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和三门峡速达交通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2 现代汽车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2.1 新型全产业链现代汽车产业学院模式设计

建立以“政—校—协—企”为主体的现代汽车全产业链产业学院框架结构,人才培养需求覆盖汽车产业上下游相关行业,创新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组织模式。明确三级组织构架的制度设计,采用“共建、共享、共管、共赢、共治”机制,构建多方资源集聚模式,以技术合作、合作办学、产业办学等多种方式,与企业签署校企合作、联合实验室共建、人才培养合作、软硬件捐赠等相关协议,通过合理划分各方责权利,进一步推动开放式办学。形成一套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可推广复制的新经验,有力促进产教融合发展,该模式具有创新性和可推广性特点。

2.2 行业模块化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陕西省的汽车产业链分布密集,学院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面向现代汽车全产业链,基于校企资源协同、需求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具有行业需求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核心,校企共定人才培养方案,并依据产业特色建设相应模块化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案例),将新方法、新内容、新规范、新标准等编入教材,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和适用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教材,建立高校与企业协同建设课程资源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相契合的目标。将企业的先进电子、智能设备、新能源和工业4.0等内容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以培养新时代具有科研能力、创新意识的宽口径、厚基础的汽车行业领军人物和国际型人才。通过良好设计各模块的课程体系学分及培养功能定位,实现模块化的课程置换,提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灵活度。

2.3 “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产业学院建设运行过程中,通过专家指导委员会、学术报告、专题活动、暑期实践、师资培训等形式,定期开展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方案研讨会,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推进产学研用全方位合作,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实践创新性人才培养。通过内部培养、外部企业引进,形成一支实践与理论教学互通、科研、技术兼容的教学团队。

2.4 以社会服务为导向的办学设计

现代汽车全产业链产业学院把准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方向和目标,秉承立德树人的精神,把“协同育人”作为根本途径,理清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依托该平台,学校教师与企业共同组建科技团队,针对行业关键与核心技术问题,开展集体攻关,在科技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上形成叠加效应。依托课题推动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应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助互利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3 实施成效

3.1 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企业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基于校企资源协同、需求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在产教融合机制下改革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双方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输送方面的合作,聚合力精准育人,实现校企双赢格局。一方面,企业基于专业领域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打造优秀的“企业导师”团队,与学校共同探索定制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专业发展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培养规格定位等方面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努力提升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合作企业乃至汽车全产业链条行业输送更多综合素质优秀、业务能力扎实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从用人的角度为学院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提出针对性意见,学校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布局,完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满足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和学科知识基础上,使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为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做好学科规划。

3.2 校企共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合作促进定向就业

依托产业学院,学院建立点对点合作模式,与企业开展人才培养班。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吉利订单班“吉利卓越班”1个,共关联2个产业专业、涉及在校生100多人。订单班式培养实现了学校的精准培养、学生的精准就业和企业的精益生产。

3.3 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依托产业学院,成立多家校外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基地,部分学生赴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学院在阎良校区设置了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和速达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区,展示合作企业文化与捐赠的汽车零部件。面向新型学科和学科交叉方向,校企合作开发应用型课程4门,共建教材6部。在当前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推进发展的理念驱动下,通过共建实习基地、联合实验室、联合教学实训基地、联合课程,设立创新项目、创业项目、优秀论文项目,努力为学生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条件。

3.4 校企联动,建立三全育人全程考核体系

建立专业教师、辅导员、企业三重联动考核体系,赋予企业更重要的角色。首先,专业教师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文化课培养,学生必须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的教学环节,并通过相关考核;其次,学生辅导员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为每一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档案,在德智体美劳等五个方面每学期进行考核,并进行动态调整;最后,企业负责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考核,针对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表现,给出是否通过的结论。

3.5 校企合作,共促教师发展

依托校企合作的多元人才资源优势,教师获得省级教学比赛奖3项,完成教学改革项目16项,科学研究获得成果奖近3项。建设教材数门、开发课程10余项,进行课程改革多项。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变化,学院科研项目近些年更是获得长足发展,项目数量、成果数量呈现出倍增的态势。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学院每年暑期选派7名左右的教师到合作企业实习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在企业实践、毕业设计环节实施“双导师制”,学校导师为学生选题、研究性学习提供指导,企业导师为学生实践和设计创新提供指导或咨询。

3.6 校企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提升社会服务

依托产业学院,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委托完成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3项,横向课题6项。在双方的合作深化中,企业为学院教师免费提供培训27人次。

4 结论

现代产业学院是产业与高校的合作平台,需要双方投入资源,实现多赢目标。在新工科建设视阈中,依托西安航空学院车辆工程学院,探索一种面向全产业链,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功能融合的现代汽车产业学院建设模式,以“政—校—协—企”联合培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建设内涵,通过优化管理架构与管理模式,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形成多方参与、多元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本研究为实现高校与行业产业深度融合、全面合作、共赢共建,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奠定一定基础。

猜你喜欢

校企学院企业
初等教育学院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学院掠影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