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创作探究

2021-01-03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创作文化学生

袁 伟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湛江 524088)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不断发展,各种形式的网络文化作品兴起,并逐渐成为新兴文化的主流。网络文化作品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不仅体现审美情趣,更承载着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高校通过创作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引领主流思想、传播正能量,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因此,需要构建系统、全面、有效的模式来引导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生产,应遵循源头把握、审美培育和共享联动的构建思路。

1 国内各高校网络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是在高校的特定环境下,由高校师生群体以校园文化为根基,通过网络技术创作的,具备一定主题性、时代性、艺术性的文化作品。是互联网文化作为新形势下爆发的所有与文化有关的活动及创作的文化产品的总称,对现实生活产生着较大的影响。与传统的校园文化作品相比,可以分为三大类:文字类、音频类、影像类作品,其传播力度与深度、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优势巨大,同时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

近几年全国各地区及各高校举办的网络文化节活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高校师生参与创作的热情。如教育部思政司举办了4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湖南省网络文化节自2012年举办已有7届;广东省自2019年以来已开展了6届网络文化精品评选活动,已举办4届高校网络媒体展示节,自2019年广东省教育厅一直开展了“新时代新作为——立志·修身·博学”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自2006年开始深圳市已举办13届网络文化节。各高校也有针对本校学生开展的各类网络文化比赛活动。

从总体上来看,高校网络文化作品存在着以下共性的基本特征:一是创作主体无专业限制;二是创作内容比较空洞;三是创作形式多样;四是作品传播速度快;五是作品受众群体宽广。

2 高校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虽然目前网络作品数量庞大,层出不穷,但是存在着创作主体单一,持续性动力不足、门槛低、主题模糊、缺乏规范、快餐化和评价模糊等问题,导致网络文化作品与文艺作品相比数量多、质量差,尚未体现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等特征,比较缺乏高质量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

2.1 创作主体单一,持续性动力不足

当前高校的网络文化作品多是学校统一进行的主旋律的作品,创作主体主要是由学校的党委宣传部等组织发挥带头作用,通过各个学院的团学组织、辅导员、学生干部和部分有兴趣的学生等进行创作。从这个视角看,师生都是作为被动开展创作的群体,未能充分发挥在网络文化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无法形成文化创作的整体氛围。

另外,当前高校的网络文化作品主要集中在关注国家的时事热点,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缺乏持久性。而一些以兴趣爱好作为动力进行创作的师生,其主题选择则比较分散,作品关注的渠道也比较窄。

同时,作品创作比较缺乏激励机制,导致创作队伍为了比赛而比赛,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从以往的评选活动的作品可以看出,一些创作人员会将以往使用过的论文或者案例分析、微视频等直接提交,这与创作人员本身工作繁重、兼职行政无暇顾及创作、作品创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高校也未建立相关的荣誉与激励制度,未将作品的最终呈现成果与荣誉制度挂钩,也是直接导致高校师生缺乏持续性创作动力的原因之一。

2.2 作品创作缺乏明确规范

当前高校主要提倡弘扬主旋律的文化作品创作,强调主流价值观,但是却远没有形成一套明确的创作规范。一般的作品创作都是根据活动的主旨要求进行,只要是稍微贴合主题的作品都符合评选范围。这就导致师生在进行文化作品的创作时往往缺乏对教育内容的深度加工,没有明确的规范和章法,不能深入挖掘教育材料更深刻的内涵,亦没有形成高校独有的特色,将固有的内容进行搬运已经成为常态,因此无法创作出具有创新性、艺术性和具备感染力的作品,也就无法更多的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所以明确的创作规范至关重要。

2.3 作品评价缺乏科学的标准

优秀作品的评价方式是当前文化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如何选取更有思想、更有深度的文化作品意义重大。网络文化作品参差不齐,没有科学的网络文化作品评价标准,就不能有针对性的选拔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就不能将作品的艺术性与作品的教育意义更加适当的结合,而脱离了艺术创作基本规律的作品,也不具备生命力,也就不可能持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作品经过生产、传播,最终得到评价和反馈,才是作品价值实现的完整过程。“自由生长”式的创作过程影响作品质量与教育效果。

2.4 作品创作缺乏专业的指导

目前,网络文化作品创作极为缺乏专业的指导,专职专业人员数量不足,对网络文化的传播特点和规律缺乏深入研究指导,作品创作经验技巧不足。高校思政工作人员绝大部分都是非艺术类、传播学类专业人员,对于艺术作品的创作毫无专业功底,对于微视频、微电影、公益广告等艺术创作技巧不熟悉,因此作品往往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缺少新意,表达技巧匮乏、内容结构单一,因此作品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看到网络文化作品逐渐脱离了艺术的基本规律。因此探究网络文化作品的基本规律至关重要。

3 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策略

3.1 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创作动力

一是完善对指导教师的激励政策,将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成果与职称评定、岗位晋升以及奖酬金级别等相挂钩,提升对学生指导的积极性和动力。二是完善对学生的激励政策。比如可以设立专门的关于网络文化作品的奖项。对在国家和省市级参加比赛获奖的学生进行奖励,对积极参与的学生进行奖励,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可以将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中,这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可将奖项纳入综合素质测评文体表现项目中,与学生评奖评优挂钩,从而提升作品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制定明确的创作标准,提升作品内涵

当前的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基本上没有固定的专业的创作标准,很多标准都是针对作品的形式提出来的,但是这无助于作品内涵的提升。因此学校主管部门应根据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制定客观公正的、真正能体现出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的评选标准和体系。创作标准的制定应当由专业权威的专家来制定,既要有懂艺术创作的专家也要有懂思想引领的专家,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出网络文化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体现出其在思想引领上的重要作用。

3.3 探索科学的评价标准,实现作品价值

在近些年的网络文化节和相关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网络文化作品,但是如何评价才是科学的,值得探究。通过对大量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和优秀文艺作品的赏析和对比,可以发现优秀的文艺作品虽然包罗万象,但都或多或少具备某些特质或特征,并可以从中找到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从具体创作过程中的题目、段落/布局和简介方面;二是从一个作品在具体的主题、段落/布局、象征、风格、形式和效果等方面的设计与构思;三是创作主体在作品主题、语言、形象和形式等方面的表述;四是创作主体应把作品本身和创作者本身的情感进行归纳和表达。五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都是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并发人深思。优秀的作品必然具备一定的启发性,而启发性则源于故事背后的象征和寓意。

3.4 建设专门的队伍,提供专业指导

对网络文化作品进行指导需要专门专业的团队。一方面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可邀请国内外专家开设讲座或进行专业培训,也可以引进相关网络课程资源共享,供师生研究和学习,提升师生网络文化作品创作水平,二是加强团队建设。高校应当有针对性、目的性地组建一支包括学校职能部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工作人员、学生干部在内的网络文化建设团队,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和交流研讨。三是鼓励学生参与。高校网络文化作品主要面向群体是大学生,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积极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从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和所感出发,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提升网络文化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互联网空间已成为影响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大变量”,给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带来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与生产,不仅是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因此应认真贯彻网络育人思想,提高网络文化作品创作水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倡导主流文化,传播正能量。

猜你喜欢

创作文化学生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墙之隔》创作谈
学生写话
创作随笔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