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地下代孕市场”报道幕后
——用“四力”锻造舆论监督精品
2021-01-03赵思维
赵思维 卢 妍
2020年8月底,澎湃新闻调查新闻部专题策划,历时二十余天,通过暗访调查,采制了《疫情下的代孕市场》系列报道,三篇合计1.6万字的文字报道和长达6分钟的暗访视频受到舆论场高度关注,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转载,或刊发评论文章。仅在微博平台,截至2020年12月10日,两个主要话题阅读量达4.5亿,也再次印证了践行“四力”要求锻造出的深度报道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深入现实,挖掘社会现象背后的内在
脚力,顾名思义是迈开双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增强脚力既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生动体现,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的重要内涵。好的新闻报道每一句平实的语句都蕴含着作者在实践中调查汲取的“养分”,具有反映现阶段社会某一类现象的时代特色。
代孕话题并不陌生。此前一些媒体也关注过地下代孕市场,但大部分报道都是从代孕妈妈、卖卵女孩、代孕机构的单一方面呈现,且探访、口述、引用偏多。基于此,“求全、求新”,完整呈现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地下代孕市场“生意链”,并针对呈现出的社会现象提出建设性思考,成为我们进行报道的出发点。
考虑到代孕市场的隐秘性,记者采用暗访形式进行。前期以客户身份与广州、深圳几家代孕机构接触,建立信任,实地探访又“乔装打扮”,以四种社会身份为“掩护”,并针对职业特性在着装打扮、言行举止方面做针对性训练,使得代孕机构的疑心降低,“套”取的信息更全。
探访需要找到核心地方。记者先后来到各家代孕机构的办公区、“后勤基地”(安置代孕妈妈的地方)、合作医院,不断接触获取行业隐秘信息,并通过暗访器材拍摄取证,最终呈现出“文字+视频”的传播文本。
其实并非所有场面都需要暗访,哪些信息需要,值不值得冒险,都需要记者现场快速权衡。一次,广州一家代孕机构的人带记者看完安置代孕妈妈的“后勤基地”后,在车后座,他突然讲起来如何和医院、医生合作分成,记者赶紧打开设备,记录下这个重要信息。
走近实际,记者感触的东西更加具体,最终的新闻报道也更加鲜活。在这种情况下,团队还将“脚力”延伸至互联网的多个社交平台。以“代孕”“收卵”“爱心助孕”等关键词检索相关博文和帖子,记者通过客户身份“套取”代孕机构、卖卵女孩中介的信息;反过来,记者又以“收卵者”“代孕机构”的身份在平台上发布帖子,与寻求卖卵或已经卖卵的女孩、想要代孕或正在代孕的妈妈取得联系,取得他们的信任后,采访其代孕和卖卵的动机和细节。这样做,一方面能印证代孕机构的部分说法,一方面也增强了整个报道的故事性,使其更鲜活。
事实证明,通过线上、线下双线深入调查,整个报道实现了全面呈现代孕市场生意“链条”、链条上各方故事鲜活生动的预期效果。
辨析复杂情况,以独特视角呈现深度
眼力是记者专业素养的外化,表现为对新闻的敏感度和发现力。记者的独特眼力是独家发现和独家视角的来源,是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洞察本质,从众说纷纭的争议中明辨是非,从快速变化的实际中把握规律。
地下代孕市场的新闻线索起初来源于给澎湃新闻报料的一位网友。他反映,在国内某款主打同性交友的App内,散布有给“男同性恋群体代孕”的广告。虽说同性代孕已不是新鲜事,但给了记者灵感。
调查发现,受疫情影响,到国外寻求代孕受阻,国内代孕中介机构订单明显增加,卖卵女孩的补偿金、代孕妈妈的佣金也水涨船高,在“高收益”的诱惑下,甚至有的代孕机构被查之后,换个地方“重操旧业”。
特别说明的是,代孕客户主要有不孕者、失独者、同性群体三部分,此前媒体更多将目光聚焦在“不孕者”这类客户。团队根据暗访代孕机构接触的实际情况,决定另辟蹊径,寻找“同性代孕群体”,呈现出他们的故事和想法,同时结合疫情这个大背景,使得整个调查更“新”。
在豆瓣,记者就发现了一个患艾滋病后通过代孕有了孩子的男同性恋者,他在网上记录自己从确认性取向、患艾滋病、选择代孕有孩子的全过程。同性群体代孕的故事为报道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也为读者观察和思考现阶段下的代孕市场留下更充足的空间。
此外,记者还将角度聚焦于代孕链条上更容易受到伤害的卖卵女孩和代孕妈妈群体。调查发现,以学历、长相、身材等为标准,卖卵女孩明码实价,进入地下代孕市场的“资源池”,等待被客户“捞起”。“专科生五六万元、本科生七八万元,研究生九万到十万元。”有业内人士透露,卖卵女孩获取的收益会被中介层层盘剥,到手的补偿金几乎只有客户偿付金额的一半。取卵过程中,若操作不当,卖卵女孩除了忍受疼痛,很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代孕妈妈则被称为“土壤”,由她们孕育出婴儿。她们多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村,经过亲友熟人介绍怀上不属于自己的孩子。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能拿到22万元至25万元的佣金,同样面临高风险。“代妈难产致死亡,怀孕期间死亡,或者导致此后不育,跟客户没关系。”多家代孕公司负责人这样承诺,“钱会摆平”。
通过前述独特视角,记者深深体会到,注重增强眼力不仅是发现更多好素材、好新闻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新闻敏感,写出好文章、提炼好内容的重要前提。
多思才能对新闻事实的本质和规律有深刻洞察
脑力是愿思考、勤思考、能思考、善思考并作出准确分析、判断的能力。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为《新中华报》的题词就是两个字“多想”,就是希望思考问题能够更深入、更全面、更深刻、更透彻。在新时期,锻造舆论监督新闻精品,更应把握重大题材中的“全局观”。
在确立采访主体以及报道框架之后,团队决定要做深做细“个案监督”,并计划以三篇深度文字稿配以暗访视频全面呈现地下代孕市场,突破先前散落在海量信息中的代孕报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以系列报道聚合新闻主题,将有社会价值的公共议题带入公众视野,让公众对该社会现象有一个全面了解的同时,也对此产生相应思考,同时促使相关部门重视该类问题,予以整治规范。
暗访中,记者深挖代孕“生意链”背后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与现象。几家代孕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其均可以与医院合作,“蒙混过关”生下孩子,违规办理出生医学证明,并根据客户需求协助上户。
此外,我们还通过调查呈现代孕“制造”出不健康婴儿的风险,唤起公众对代孕行为有更加理性的认识。虽然代孕协议书提到“胚胎遗传病的筛查和诊断,并非能100%确保所孕育的新生胎儿维持正常健康”,部分婴儿存在先天性疾病和生理缺陷。
在呈现出整个链条后,记者最终回到报道的落脚点:如何看待代孕现象,代孕该何去何从?一方面的现实是,放开二孩后很多人发现无法再生育,还有一些失去独生子女的群体,他们想要孩子的需求很急迫。国内现有的辅助生殖中心周期长、排队人数多,“一票难求”,很多人因此转向商业代孕。另一方面,商业代孕在利益的驱使下,乱象丛生。一些代孕的婴儿患病后会遭到遗弃,代孕妈妈也可能会终生不育甚至造成身体不可逆的伤害,一些卖卵女孩取卵后得了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此外,“蒙混过关”分娩、用欺骗手段给孩子落户都是在突破法律的底线,代孕孩子的抚养和监护权纠纷也频频出现。
记者查询大量公开报道、学者文献资料,将欧美及前几年比较热的东南亚各国对代孕的监管和立法信息整理出来,将国内“社会不允,法律不禁”的现状呈现出来,辅之采访国内辅助生殖中心负责人和关注代孕现象的法律从业者、医生,完成了一次具有撬动意义的探讨。
好笔力让报道“软着陆”
脚力、眼力、脑力都需要通过笔力体现出来,其中写出精品文章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笔力,从字面上看是下笔成文、妙笔生花的能力,但实质上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强化问题意识即以有依据、有条理、有逻辑的语言指出地下代孕市场存在的社会问题。记者在构思文本结构和语句时,分析链条上各方情况,呈现各方利益分成及其背后所涉风险,从立法监管和现状两方面剖析代孕现象屡禁不止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力图就代孕现象提供一个建设性的思考空间。
最终统计,暗访多家代孕机构,采访代孕妈妈、卖卵女孩、医学和法律专家、整理国内外代孕市场资料达十几万字,但三易其稿后凝练呈现的三篇文字报道仅有1.6万字,并配以6分钟的暗访视频。报道中的每一句都再三斟酌,或用直接引语体现说话人的态度或个性,或用间接引语高度概括具体事实,避免语句拖拉,“不干净”。
系列报道的第一篇写疫情下“订单增加”和“竞争加剧”的代孕市场新生态;第二篇写“遭盘剥”的“代孕妈妈”和“卖卵女孩”;第三篇写国内“社会不允,法律不禁”的现状和需要“疏堵结合”的专业声音。整体架构层次分明、由点及面,地下代孕市场的隐秘链条在读者眼中更加立体生动,传播效果更佳。
这组系列报道的“组合拳”打出后,从传播效果看,反响超出预期。稿件被中央各重点新闻网站、各大地方主流媒体网站、客户端以及各商业门户网站转载,并有多家媒体配发评论文章。当天,仅在微博平台,“地下代孕市场调查”“88万代孕包成功包性别”两个话题就登上热搜。此外,报道刊发后,广东省卫生健康部门高度关注并就相关问题展开调查。
我们认为,“四力”是一个链条,互相促进,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只有增强践行“四力”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才能锻造出监督报道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