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坪县拉玛人服饰艺术探析

2021-01-03赵佳敏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34期
关键词:拉玛白族服饰

摘要:拉玛人的服饰蕴含着本民族历史、审美等内涵,它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载体,在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中形成,也受外界影响而变化。本文对大理白族自治州兰坪县石登乡拉玛人的服饰艺术与拉玛服饰变化的影响元素进行探究。

拉玛人是白族三大支系之一,主要生活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以及澜沧江两岸中部的山区。这一支系最早在清朝余庆远编撰的《维西见闻录》一书中出现。传说,这一支系曾经为木府拉过马,为了避讳,便将拉马改作那马,并逐渐演变为现在所称的“拉玛人”,在许多研究报告及相关资料内,其仍被称为“那马人”。由于拉玛人大多居住在较为封闭的偏僻山区中,交通不便,与外地交往甚少,因此其经济、文化、社会性等各项发展与其它地区的白族相比,显得较为缓慢。地处高山深处的石登乡的拉玛人穿着服饰与大理传统的白族服饰截然不同。

一、兰坪县拉玛人的服饰艺术

(一)拉玛男性服饰

拉玛男性服饰款式多样,颜色搭配丰富。服饰上的缝制的各种织绣纹样都体现着人与自然相伴相亲、和谐发展的状态。他们的上衣、外裤的袖口和裤口处,通常配上服饰色彩呼应的植物图案,显得和谐大方、配色协调[1]。

拉玛男性服饰与女性服饰相比更为精美,主要以三个年龄段进行区分:四十岁以下男性通常身着粗布制作的多纽扣白色对襟上衣,袖口绣有山花与寿形纹,腰系一深蓝色腰带,绣以绿枝小朵山花,外穿一米色马甲,肩部与底部饰以羊毛,下着深蓝色宽松长裤,与上衣相呼应,服装上的刺绣既起到装饰作用,也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祷;五十岁以下的男性通常身着天蓝色毛衣,配以藏蓝色马甲与黑色长裤,头顶包长条黑布帕子;五十岁以上的男性服饰较为朴素,身着一白色对襟上衣,配以浅褐色马甲,马甲左右各有一深蓝色方形口袋,绣以深蓝色山花,深浅之间的色彩相互碰撞使得其服饰格外亮眼,色彩搭配形成鲜明对比。

较为独特的是其马甲上搭配的几颗龙形银色扣子。因拉玛人崇尚自然宗教、山神崇拜,因此中国传统信仰中龙形象在此处的出现就显得极为特殊。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往频繁,中原的纺织技术与服饰艺术也传入云南,并与云南当地各民族原有的传统服饰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许多既有汉族风格又有云南民族特色的服饰。[2]那么,拉玛人的服饰是否也是吸收了中原宗教元素呢?虽然这一想法得到了当地村民的肯定,其宣称这种龙形扣子是汉族文化中龙袍龙褂的文化遗存之物,但这一论点仍需多次调查与论证才能得出正式的结论。

(二)拉玛女性服饰

“一山为四季,十里不同天。”拉玛人居住于滇西纵谷和云南高原结合地区,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对拉玛人的服饰产生了直接而明显的影响,使其在款式和质地用料上体现出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实用多元性。拉玛女性服饰穿着方便,整套衣服的色彩搭配也极为和谐,服装上几乎没有任何装饰,只有一根纹样多变的蓝白色小腰带作为配饰,在整体的简约质朴之美中又透露出其俏皮灵动的变化。女性服装不区分年龄段,主要选用黑色、藏蓝、天蓝三主色进行设计,唯一的区别在于制作时选用的布料样式不同,有粗布、纱布,条绒布等不同样式。通常内搭一白色鸡心领的衬衣,外搭一传统襟衣,上衣分为两截,上截为黑色,下截为藏蓝色,上衣设计后长前短,后襟长及臀部,便于进行遮挡。服饰不对齐,上下错开,这并不是由于缝制时的失误,而是为了美观专门设计过的样式。下身搭配黑色长裤,在裤外还会叠加一条百褶裙樣式的围裙,长至膝盖,当地人认为长度及膝更为美观。围裙同样分为两截,材质不一,上截为黑色纱布,下截为天蓝色粗布。

拉玛人的服饰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传承产物。拉玛人家里如果有活到八九十岁的高寿老人,那么她的服饰就会传给儿媳穿。年轻女性时可能并不会制作拉玛服饰,因此便由长辈逐渐教会,继而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各家珍藏的老布,也在进行着一种物质传承,当地年纪较长的人穿的服装便是以前传下来的老布制成。

二、拉玛服饰变化的影响元素

(一)使用功能性的需要

随着时代发展,基于使用功能性的考虑,民族服饰也产生了些许变化。例如拉玛女性常戴的帽子从用一块三尺长的一块黑布(即现在的一米)包裹头部变成了现在的湖蓝色八角帽。黑色长布包裹过程繁琐,且难以根据天气变化进行取戴,这样的改变使得穿戴更为方便,也更加贴合百姓的日常生活。裤子原为固定搭配的黑色阔腿裤,但由于其在农耕生产中穿着十分不便,且保暖效果不佳,于是村民们便自行更换为不同材质、不同款式的黑色长裤。裤外围腰的设计也独具创新,这种设计一方面是为了美观:围腰工艺极为精致,颜色变化为服饰增添亮点;另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围裙功能多样,家庭劳动中可充当防污渍的围裙使用,也可以掀起像包裹般装东西,生产劳动时深色围裙也更加挡灰,可以单独拆洗,提高便利性。

(二)现代科技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机器制作亦引发了服饰的变化,服饰开始变得更加舒适亲肤、色彩鲜亮、款式新颖。当地居民的服饰已经很少使用手工缝纫,更多的是机绣制品。究其原因,首先,即使是手工缝制的服饰,大多也是使用新布制作的,针脚较为粗糙,没有机绣制品美观;其次,为了生活,多数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赚钱,因此拉玛人的传统技艺基本处于无人继承的状态,会缝制传统服装的人员较少,即使当地老人会缝制,但缝制一套服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老人的家庭劳动过重、身体负担太大,因此也开始购买;最后,当地仅一村内便有两家专业传承的纺织店,根据顾客自身尺寸进行定做,购买一套传统服饰仅需要200-400元,且2-3天便可以完成定做,造价低、质量好的机绣制品大量出现,轻易替代了手工缝制品。

(三)制作者审美的变化

由于现在拉玛人服饰现在大多是在纺织店定做,因此制作者的审美亦对拉玛服饰产生了巨大影响与改变。服装制作者在进行采购时,会根据自身的审美、外界的流行元素甚至布匹店的库存来决定购买或生产什么布料的服装,因此也会出现服饰样式急剧变化或服装款式相同、布料不同等情况。

拉玛服饰作为拉玛人文化的载体,随着时代发展历经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每一细微设计、每一纹样都反映出拉玛人质朴的审美思想与观念的改变,它的存在丰富了大理白族的服饰体系。随着时代与外在环境的变化,拉玛人的民族服饰也在悄然的变化,但不变的是拉玛人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对本族服饰的喜爱。

参考文献:

[1]赵淑琴.大理白族妇女服饰所蕴涵的美学因素[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11):186-187.

[2]李雯,郭爱梅.白族服饰的文化意蕴[J].大理学院学报,2012,11(07):5-8.

作者简介:

赵佳敏(1997-7-),女,汉族,河南安阳人,大理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艺术。

猜你喜欢

拉玛白族服饰
拉玛德隆买“丑羊”
猜朝代
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人
忠犬盘苏
花样云南(二)
Wearing History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
白族
初访湖北鹤峰白族聚居区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