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奇葩说》学习论证技巧
2021-01-02张月霞
张月霞
《奇葩说》是综艺节目,也是辩论节目,既是辩论就要使用各种分析论证的技巧。节目中的辩手常会用举例、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这些方法同学们在写作时也经常用到,这里就不再赘述。下面我们主要讲《奇葩说》中常用的三种从概念入手的分析论证技巧,以帮助我们写好考场作文。
议论文要说服读者,就要以理服人,即分析说理。什么是“分析”?分析就是分解、辨析,是将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各个因素,从中找出它们的本质属性和彼此间的联系。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剩男剩女找对象,该不该差不多得了”。正反双方各有四位辩手和一位导师参加辩论,双方都把辩题拆解为:剩男剩女/找对象/该不该/差不多/得了。每一位辩手着重论述其中一两个概念,正方论述的要点如下:
1.什么叫“剩男剩女”?是“我怎么还找不着呢”,自己哀怨了,着急了。自己不着急的一概不算。
2.“找对象”意味着什么?是不再等待,是采取行动,试探性地找个人,像恋人一样相处一下。不是结婚领证过一辈子,不必那么苛求完美。
3.问自己“该不该”说明什么?说明你已经有点心动,只是有些犹豫。其实所有的选择都有代价,所有的选择都必须放弃另外一些东西,没有任何选择是绝对完美的。
4.“差不多”怎么理解?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差不多”就是不是特别完美,但也挺好的,80分吧。而人是会变的,人的感受和标准也是会变的,也许在磨合、相处的过程中,分數就渐渐地提上来了。差不多就行,但结果可未必是差不多。
5.“得了”代表什么态度?得了,其实是一种鼓励,鼓励你往前走一步,不要停留在纠结的状态。得了,就是开始行动;算了,就是放弃。
在议论文写作中,我们也要像《奇葩说》辩手一样,把话题或材料中的重要概念进行拆分、辨析。
比如,以“教材中鲁迅的作品不该撤换”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我们把这个话题拆解为“教材/鲁迅的作品/不该撤换”。
1.“教材”意味着什么?课内教学专用,面向全体学生,其中作品的选择依据是学生的学业基础和国家的培养目标。因而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必须是有定评的、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作品。
2.鲁迅及其作品地位: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作品是现代文学方面的头号经典,这是公认的、无需讨论的,鲁迅的作品当然可以进入教材。有人说:鲁迅的作品太难懂。有点儿难度,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简单的东西学起来轻松,但对提高能力作用有限。
3.为什么不能撤换?撤掉鲁迅的作品,换上谁的作品?谁能达到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度、批判的力度?
综上所述,教材中鲁迅的作品不该撤换。
前面我们是把话题或关键句中的重要概念一一拆解,逐个分析。为了论述更深入、细致、精准,有时我们还需要将概念分门别类,析出子概念。《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父母该不该教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
反方说:不该!总是教大的让着小的,大的会委屈、不平,小的会得寸进尺。
正方反驳说:教的结果不好,不是不应该教,而是教的方式不对。如果家长总是命令式、填鸭式、教条式地教,效果当然不好;如果家长能启发式、引导式地教,大的“让”了,会感觉自己做了一件好事,是在分享、表达爱,就会很开心,小的也能学会感恩和回报。
正方辩手把“教”这个概念拆分为“命令式”“填鸭式”“教条式”“启发式”“引导式”五个子概念,有力地反驳了对手。
拆分概念也有助于我们在写作时打开思路。
比如,2016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对这个话题进行构思时,我们可以把话题中的三个概念逐一拆分。
“评价”可以分为客观评价、主观评价、善意评价、恶意评价、全面评价、片面评价等。
“他人”可以分为熟人、陌生人、君子、小人、古人、今人等。
“生活”可以分为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品位、业余生活、职业生活等。
当然,在写作中不必每一个子概念都一一论述,只需要在确定文章主题与写作角度后有选择地论述。
比如:
我们提倡富有智慧的、客观的评价,这有助于我们认识他人、认识社会,激浊扬清。鲁迅先生冷眼剖析国民劣根性,对当时民众的愚昧麻木进行批判,并积极寻求醒世救世的对策。而主观的、片面的评价会混淆视听,阻碍正确的认知,甚至伤害他人、扰乱社会。比如现代社会中的“键盘侠”,他们不了解事实真相就妄加评论,甚至辱骂当事人,破坏了正常的网络秩序。
把“评价”这个概念拆分论述,可以更清楚地表达爱憎态度,还能展现出作者的辩证思维。
引入相关概念是为了辨析这些概念的内涵、差异以及彼此间的关系,来论证自己文章的论点。哪些概念值得引入呢?相似、相反的概念。比如论述“自信”,可以引入“自卑”“自大”等。这个方法《奇葩说》辩手也经常使用。
还以《奇葩说》中“剩男剩女找对象该不该差不多得了”这个辩题为例。
正方辩手艾力引入了“完美”这一概念,与“差不多”做比较。
他说:“完美主义害死人。如果你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求完美,最可怕的不是它不一定实现,而是无法开始。大部分人的拖延症就是由完美主义导致的。谈恋爱也一样,如果一上来就要求对方是完美的,我们肯定没有办法迈开那一步。”
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为了把观点论述得更清楚,也可以引入相关概念,比较分析。
今年全国甲卷作文题要求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行文中我们就可以引入与“可为”“有为”相关的概念。比如,“不可为”“无为”“胡作非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
比如:
在行动之前,要先判断可为与不可为。有些事不可为,因为能力不足,或时机未到,或有悖情理……就不要浪费心力,这样可以少走弯路、不走错路。对可为之事,则不必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对可为之事、应为之事,虽千万人吾往矣。用热情、智慧、勇气拼到底,一定会大有作为!
分析“可为”时引入“不可为”“应为”的概念,使论述更深入透彻,无懈可击。
要写好议论文,必须提升理性思维的质量。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无疑是最关键的,因为概念既是理性认识世界的一种形式,也是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学会概念的区分,从整体到部分,从混沌到清晰,非常有助于打开思路、深化观点。以上三种从概念入手进行分析论证的方法,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