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接受美学角度关照幼儿音乐教育

2021-01-02李璐

艺术评鉴 2021年23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接受美学

李璐

摘要:本文从接受美学的方法论角度来关照幼儿音乐教育。笔者认为,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应当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建立在以儿童为主体和实现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基础上。“期待视野”,以扩大和创新创造“第二文本”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音乐。本文有四部分阐述了接受美学理论对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1.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尊重儿童的个人情感、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2.儿童音乐教育要想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必须给孩子灌输新的教育理念;3.由于音乐的特殊性,只有通过对音乐创作接受者的理解和解释,转化为“第二文本”,音乐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接受美学  幼儿音乐教育  主体间性  期待视域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3-0096-04

接受美学这一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是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于1967 年提出的概念。这一理论之所以可以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其根本原因在于突出了读者的地位和作用,于是形成了读者的中心论,这与以往作者的中心论、作品的中心论都不相同,甚至更高级,这也是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

音乐对孩子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鼓励孩子学习音乐,有利于促进他们健康的身心成长,提升审美性,从而促进创造性的发展。儿童的思考是不可逆,系统性的,并且具备自成一体的行为特征。当前幼儿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都在强调把幼儿放在首位,但尽管如此还是存在许多不尊重儿童的教学行为。如还是以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为主,以教师的思维禁锢孩子的思维,从而导致幼儿过于成熟化、成人化。教育应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载体和教学方法,制造认知冲突,帮助和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认为从审美的角度深入思考儿童音乐教育的实施是很有益处的。我们将幼儿音乐教育与接受美学理论相联系就会有很多启示,本文将对其浅析。

一、以“接受者中心”为出发点

(一)以“接受者中心”为出发点的重要意义

如果不是以积极的欣赏者的身份,艺术的历史生活就不可避免地死亡。如何判断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并不是在于教师教得好不好,而是学生学得好不好,可以见得教学过程中始终是以学生和学习为主体,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要从“接受者中心”出发,接受者是文艺活动的真正主体。

(二)“接受者中心”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接受者中心”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是尊重幼儿个体的情感、音乐的演奏和创作,倾听和理解幼儿的情感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而不是用教师的思想和实践代替幼儿的思想和实践。在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作品的选择决定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决定了哪些音乐作品是受幼儿欢迎的,这是幼儿音乐教育中首要的问题。对于他们不喜欢的音乐,学生处于被动的倾听状态,这使得他们很难去谈论美学。因此,在幼儿的音乐教育中,孩子们的积极参与和审美体验实际上是对音乐作品本身的丰富。

(三)建立审美主体地位

建立审美主体的中心位置,这也是接受美学的重要命题,因此,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教师必须设置接受这个主题,就是以孩子为教学的中心。但是对于幼儿来讲还并没有对音乐作品有多少了解和认知,这时候老师就应当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接受美学理论解释了“接受者中心”,虽然想法各不同,但并不是漫无目的、毫无边界,虽然接受者对作品的解读是多元化的,但解读的范围始终离不开主题,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给幼儿聆听音乐也是一样,孩子们听到欢快的音乐会感受到愉悦、快乐,听到悲伤的音乐感受到沮丧、伤心等,就算每个孩子的角度不同,有多元化的理解,但是始终离不开音乐的基本风格和基调。

二、基于“期待视野”实施儿童音乐教育

(一)“期待视野”理论背景

“期待视野”是姚斯文学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姚斯在其论文《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中使用的一个支撑其理论体系的方法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期待视野”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理性的经验领悟到的文学取向。音乐也是如此,欣赏者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会产生一种期待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来自对音乐风格的欣赏。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期待视野?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描写中,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充满大量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发挥了美学哲学基础的重要作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本质上是人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人心理的发展涉及四个重要的概念,分别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就像人脑中的思维网一样,是有逻辑思维的行为。例如谈论到学生,我们就能想到老师、学习、成绩、学校、班级等,这些词就像一个关系网密不可分,不管过了多久都是有关系的,这就是“图式”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也是如此:看到圆形门把手就会想到去拧开门,看到扶手式门把手就会压着门把手去开门。“图式”的形成有两个过程:“同化”和“適应”。“同化”相当于量变,是指人们将外部因素融入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结构中,强调“图式”的丰富性。“顺应”是改变已有的思维模式,应对遇到的新刺激或新时间从而做出的反应,也就是需要形成一种新的“图式”,当已有的“图式”不能够解决问题时,人们就产生了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个体通过“同化”或“适应”调整失衡,达到平衡。因此,无论是文学还是幼儿音乐教育,上课必须包括授课主体和授课客体两部分,但主体的“期待视野”是两部分的双向构建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同化”和“适应”从旧平衡向新平衡转变的过程。

(三)影响“期待视野”的因素

影响“期待视野”的因素有三个,第一是以社会、历史、文化知识为核心的人文主义视野。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听者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必须依靠人文主义的视角,民族背景下再加上欣赏主体的文化知识水平就会选择符合自己审美特点的音乐作品。第二是欣赏者的艺术欣赏能力、修养以及生活经验、欣赏经验等审美的视野。欣赏者依赖于其审美经验来欣赏音乐作品,听作品的多少往往和接受新音乐作品的能力成正比,也能帮助欣赏者更好的评价和感受音乐。第三是以欣赏者的个性、年龄、气质、兴趣为核心的个性心理视野,不同性格、年龄和风格的人喜欢不同种类的音乐。

(四)“期待視野”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幼儿也是有“期待视野”的,我们必须要了解幼儿的“期待视野”。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幼儿的“期待视野”,可以将游戏与音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音乐教育。有独立性和创造力的孩子表现出了儿童的自主性。游戏开发的特点和游戏中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促进儿童发展,在培养独立和创造性方面实现儿童的自主性是游戏独特的功能和价值。教师只能了解幼儿的“期待视野”,并通过培养幼儿的审美兴趣,从而使幼儿获得审美快乐,往往是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的音乐题材再加上游戏的互动才会使孩子们感兴趣,所以教师了解孩子们的“期待视野”是每位音乐教师应该做的。

三、论“第二文本”对儿童音乐教育的拓展

(一)“第二文本”的含义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第一文本”是音乐家在没有与接受者接触的情况下创作的作品,而被接受者解读的作品则是“第二文本”。“第一文本”是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只有艺术家创作的痕迹,却没有色彩斑斓的生命力。“第二文本”是与欣赏者直接相关的审美对象。接受美学研究者认为,作品的意义不是隐藏在作品中的神秘事物,而是接受者与作者共同创造的艺术世界,接受者是通过对作品的知觉、阅读、补充和丰富而形成的。

(二)根据“第二文本”对教师提出的意见

教师要鼓励孩子们有自己对音乐的想法,面对相同的音乐作品,不同的儿童会做出不同解释,教师要更加包容、体谅、理解,同时也要引导孩子们有自己的创新想法,教师不能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禁锢住孩子的想法和创新,当幼儿想法出现偏激、极端的解释时,教师应当及时制止,用正确的思维引导幼儿的思维,从而丰富音乐的“第二文本”,起到音乐的各种功能,使幼儿从小就能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

(三)“召唤结构”的含义

教师不仅要在“第二文本”上做足功夫,“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是伊瑟尔在接受美学理论创立之初提出的基本思想。他在《文本的召唤结构》《隐含的读者》和《阅读行为》中阐述了“召唤结构”。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空白”和“未定之处”,而这些“空白”和“未定之处”恰好是接受者与作品之间的沟通。这种若有若无的虚无缥缈的意境在中国国画中经常能看到,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一个渔夫和一只小舟,却给人一种虚无缥缈,仿佛快钓上来一条大鱼的感觉。欣赏齐白石先生最出名的作品——虾,能感受到虾的透亮、水的清澈。“空白”和“未定点”能给予接受者充分与艺术作品进行对话的空间,有足够想象空间去再创造艺术作品,使艺术作品更具生命力。

(四)在“第二文本”上丰富音乐教育课程

早教时音乐课老师应该利用音乐课程中的“空白”和“未定点”刺激孩子的想象力。在音乐课上,教师应该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想象空间。音乐是一门艺术,让孩子自己听音乐比让老师讲解效果要好。同时也要尊重孩子们对音乐的审美差异,从音乐角度而言音乐的特点是非语义性的,就像考卷上的主观题一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说得有道理的都可以给分。从孩子的角度来讲也都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其生长的环境、所在的民族、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审美能力等方面都是孩子们出现审美差异的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幼儿留足发挥的空间,这样才能使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四、接受美学对于幼儿音乐教育的启示

如今文化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幼儿教育是尽量让每一位儿童有良好的人生开端,让好的基础教育普及到每一位儿童中去,让每一位儿童将来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幼儿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早期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帮助。而音乐作为一种精神层次的艺术,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第一:孩子的记忆力一般都很高,在幼儿时期练习钢琴,听听音乐都对孩子的记忆力有很多帮助,研究表明,经常听音乐,喜欢音乐的孩子比不经常听音乐的孩子双商要高。通过在音乐课上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游戏活动,不仅玩的开心,而且幼儿也学到了知识,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第二:音乐对幼儿的言语与认知功能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感觉的发展、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展,为孩子升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促进联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将来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提升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三:通过音乐,可以提高幼儿感性思维的发展,使幼儿有丰富的感情和坚定的品质;第四:音乐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包括从音乐中教育和规范个体行为,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五:音乐可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提高儿童与他人的合作、沟通能力,还能使孩子在将来进入小学时能够积极配合教师教学,遵守课堂纪律,有班级荣誉感等。因此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并将这一点贯彻到幼儿音乐教育中,要时刻将接受者主体与音乐作品客体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动态性的、立体性的、互动性的审美经验,将幼儿音乐课上的更灵活、生动,将音乐课与大自然,社会,历史相联系,而不是只有冷冰冰的黑板、枯燥无味的音乐书。老师要从带着学生上课逐渐变成引导学生有自己的想法,真正从课上的师生互动转变成生生互动,在主体与主体之间双向来往,这样才能碰撞出多元解读和多元文化,给儿童营造出更加生动且有活力的课堂。因此我们要借助接受美学的理论让幼儿音乐教育走向“主体间性”,让孩子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通过音乐教育使得幼儿走向全面发展。

五、结语

在音乐教育这条路上我们还需要做很多,相信我们可以吸取各国优秀的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加以总结和改善,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峥.接受美学:幼儿艺术教育实施的新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14(12):55-57.

[2]邹建林.“期待视野”与接受美学[J].中国音乐学(季刊),2007(03).

[3]陈玲玲.论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J].赤峰学院学报,2010(02).

[4]高盼.接受美学理论对大学音乐鉴赏教学的启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1).

[5]邹彦.接受美学对音乐学研究的几点启示[J].中国音乐(季刊),2012(01).

[6]王会斌.学前教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接受美学
主体间性理论的高职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研究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