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供求理论的文献综述

2021-01-02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丹琦

区域治理 2021年33期
关键词:供给角度理论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胡丹琦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两者虽处于对立面,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西方经济学中,供给理论早在古典经济学时期就已经得到了广泛重视,并经历了李嘉图、亚当·斯密等学者的研究,发展尤为迅速。尤其是在《资本论》中,更是对其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与此同时,供给理论无论是从供给的角度还是从需求的角度开展研究,都离不开其对经济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供求理论,进一步强调该理论对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时期,面对新的变化,党中央立足中国实际,进一步调整了宏观调控的方式。因为国家宏观调控离不开对市场供求的管理,而供给和需求直接影响了商品价格的波动趋势,商品价格的上下波动导致消费水平的变化又影响了政府财政,因此对供求理论的研究能更好促进经济发展,为新时代经济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供求理论的定位

有关供求理论是否是一个独立的理论在学界中存在不同观点,其中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该理论是一个单独的理论,供求理论的完成标志着劳动价值论的最终完成。欧阳知[1](1991年)通过对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相关理论体系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供给理论,因此认为它是经济理论宝库中的一块珍品。梁天祥[2](2000年)指出供求理论在市场经济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资本论》中便详细地介绍了比西方更为有效、合理的供给理论。温孝卿[3](2002年)认为马克思在建立劳动价值论的同时建立了供求理论,指出了关于供给与需求及其关系、市场供求与市场价值、市场供求与市场价格、市场供求与市场竞争等问题的论述是供求理论的重要内容。于金凤,杨永民[4](2010年)认为,供求理论揭示了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本质,是我们认识世界经济危机的基础。许娇[5](2015年)指出供求理论是劳动价值论体系中的一部分,辩证唯物史观是该理论的哲学基础。刘金新[6](2016年)认为供给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适于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对供求理论的定位有部分学者持相反观点,这些学者认为供求理论并不是独立在外的,而只是在经济学著作中提出了供求关系。罗时法[7](2001年)提出马克思在创立劳动价值学说的过程中,从多个方面论述了供求关系,并且全面定义了什么是供给,什么是需求,与此同时,他还充分讨论了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影响,深刻揭示了其本质含义。林自新[8](2004年)提出西方学者并未有系统的理论用于描述供求理论,但在经济学论述中能看出其对供求关系的总体看法。李笑华、李海东[9](2018年)从著作《资本论》的角度出发,指明在该著作中并未对供求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相关内容仅零散地出现在各章中。

二、供求理论不同角度的分析

从目前文献来看,学者对该理论研究的方向较多,有研究有效供给理论的,也有单独研究供给理论的,同时也有结合供与求两方面一起研究的。纵观所有文献,可以将学者们研究的多个方面归纳为两个角度,一是宏观的角度。并肯定了供给和需求对价格的调节作用。温孝卿[3](2002年)从市场入手,结合市场价值、市场价格、市场竞争与市场供求指出供给与需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彼此对立又互相联系,供给要求有需求来实现,需求又要求有供给来满足,无论是供给方,还是需求方都要求对方能够与己方相配合。陈端计[10](2004年)详细分析了有效供给的定义,以及如何达到有效供求平衡与相应的宏观调控。刘金新[6](2016年)将供给置于特定生产方式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高度,从量的规定性与结构的规定性、社会属性、制度属性等3个属性阐述了供给的含义,提出了供给由市场和竞争来决定,而市场又由生产决定,并认为在供求关系中,供给占主导地位,供给端制约需求端,需求端又反过来作用于供给端。李孝华、李海东[9]从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三个理论展开,分别分析了商品供给、货币供给、劳动力供给、资本供给这几个概念,指出市场是供给实现的平台,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价格究其本质是由价值来决定的,但价格的波动也要受到市场供求的影响,而劳动力则是实现供给的必要条件。二是从微观角度阐述供求理论。欧阳知[1](1991年)把供求理论分为了广义和狭义两类,主要从商品的角度探究了微观的供求理论,从量、质两个方面将供给与需求的概念进行一一阐述,并认为在量的规定性上,供给与需求都具有较大弹性,都要受到市场的影响;在质的规定性上,供求关系反映了不同的市场竞争关系,他把在这个范围内的供求关系界定为买家与卖家的关系,市场竞争的存在导致了供求关系的变化。梁天祥[2](2000年)对供求关系做出了细分,将其分为了相对供求关系与绝对供求关系,其中绝对供求又可以细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类。

三、供求理论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许多文献都指出了供给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欧阳知[1](1991年)认为,供求理论为我们搞好企业决策、市场预测以及国家的价格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是指导我们进行宏观需求管理的理解基础,为我们进行商品市场的计划调节提供了科学依据。刘金新[6](2016年)分析了《资本论》中供求的一般理论,在提出要重视总量平衡又不能忽视结构优化的同时,指出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来看,对供给和需求管理政策的认识和应用必须坚持系统性和全面性思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并不意味着需求侧改革不重要,应坚持原生动力供给优先、制度供给相配套、兼容并蓄的原则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供给理论体系。供给理论对我国社会经济意义的研究较少,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实际情况挖掘供求理论的现实意义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资本论》中提到:“供给是处在市场上的产品,或者能提供给市场的产品”“这个商品量还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在市场中,处于对立的关系只有供给和需求、买家和卖家两个范畴,而供给与需求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的联系则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赋予了商品价值,而价值决定价格,价格还受到市场供求的影响。也就是说,供给与需求影响的是商品的价格而非价值。买家与卖家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供给占据主导地位,生产方式决定消费方式,生产能力决定消费资料和对象,即供给端制约消费端,但消费反过来又作用于供给端,当消费端达到某个节点,则需要生产者创造出更多产品。通过以上文献的分析可知,学者将供求理论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宏观或广义的角度,一类则是描述商品二重性微观或狭义的角度描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并且都提及了市场与竞争的关系,强调正是由于竞争的存在导致了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研究供给理论必须站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角度下,围绕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为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作出理论贡献。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伴随着供求失衡的问题。尤其是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中充满了更多的挑战,同时也有着越来越多的机遇,那么如何在新形势下获得更为有效的发展一直是党中央思考的重要问题。对理论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促进实践的开展,因此深刻研究供求理论变得愈加重要。中国特色道路并不是空口白话,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成就有目共睹。从刚开始的绝对贫困至2020年12月底达成脱贫的举世成绩,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对供求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供求理论既包括了总量的平衡,也包括了结构、产品、价值等方面的平衡,因此要想解决目前市场经济的问题,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供给理论的中国化进程,充分利用供给理论,确保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

猜你喜欢

供给角度理论
神奇的角度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