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扩张性心肌病2例
2021-01-02宗敏关晓楠常晶杨新春张建军
宗敏,关晓楠,常晶,杨新春,张建军
扩张性心肌病(DCM)是以左心室或双心室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疾病,诊断需排除引起心肌损伤的其他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及神经肌肉性疾病等。部分有心力衰竭的DCM患者会出现左心功能恢复(LVFR),而部分出现LVFR的患者可能再次复发。本文通过复习2例复发性DC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DCM患者LVFR及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1 病例
病例1 患者男性,27 岁,因“活动时气短半年,加重2月,咯血1周”于2015年2月27日第一次入院。患者入院前半年活动时气短,入院前2月气短加重,入院前7 d出现间断咯血,呈鲜红色,每次约5 ml,伴乏力多汗,呼吸困难加重,夜间不能平卧、双下肢可凹性浮肿。当地医院行胸部CT示“胸腔腹腔积液,左下肺阴影”,诊断为“肺炎”,给予“左氧氟沙星”静脉输液治疗2 d,喘憋无缓解,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既往偶测血压升高,未服药及监测血压。吸烟史7年,15支/d,无酗酒史。入院查体:体温37.2℃,呼吸22 次/min,血压150/80 mmHg(1 mmHg=0.133kPa),神志清,精神差,喘憋貌,双下肺呼吸音低,中上肺闻及少量水泡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28 次/min,律齐,心音低顿可闻及奔马律,未闻及杂音,腹膨隆,肝脾触诊不满意,双下肢重度可凹性浮肿。化验检查:WBC 15.9×109/L,N:75.7%,肝肾功能正常,白蛋白24.9 g/L,肌钙蛋白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 6147 pg/ml,D-二聚体0.78 mg/L,INR 1.59,C反应蛋白(CRP)115 mg/L, 血沉(ESR) 5 mm/h, 肿瘤标志物:CA 125662 u/ml,NSE 42.34 IU/ml,尿常规:尿蛋白(++++) 24 h尿蛋白定量5134 mg/24 h,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V5~V6导联ST段轻度压低0.05 mV。心脏超声:全心增大伴室壁运动弥漫性减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72 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D)57 mm,右房(RA)38 mm×52 mm,室间隔厚度(IVS)13.5 mm,左室后壁(LVPW)12.9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18%,左心腔内多个等回声附壁,心尖部明显,较大者3.7×2.3 cm,肺动脉内径增宽,少量心包积液,三尖瓣少量反流。胸腔超声:双侧胸腔积液(左侧5.6 cm,右侧1.3 cm)。肺部CT:心脏显著增大,左心室内低密度影,考虑血栓或者赘生物可能,心包积液,双侧胸腔积液。左肺肺炎。纵膈多发增大淋巴结双侧肾动脉及肾上腺超声未见异常。腹部超声:肝静脉内径增宽,双肾实质回声增强。睡眠监测:中度混合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为29.6 次/h。冠状动脉(冠脉)CT成像未见异常。诊断扩张性心肌病,给予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重构、抗凝等治疗,患者心衰症状渐缓解。出院4个月日常活动无心衰症状,复查心脏超声LVEDD 59 mm,LVSDD 40.7 mm,右房31.6 mm× 46.6 mm,LVEF 57.4%,左室内附壁血栓消失。出院21个月复查心脏超声LVEDD 47.7 mm,LVSDD 32.3 mm,LVEF 60.3%。
患者因“胸闷气短4 d”于2018年1月4日第二次入院。入院前4 d受凉后出现活动时胸闷气短,活动耐力下降,伴乏力腹胀。追问病史,近3月停用所有治疗心衰药物。入院查体:体温36.4℃,呼吸20 次/min,血压130/89 mmHg,神志清,精神差,两肺底闻及少量水泡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89 次/min,律齐,心音低顿,未闻及杂音,腹软,双下肢无浮肿。肝肾功能、心肌酶正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ST-T正常,心脏超声示左室壁运动弥漫性减低伴心尖部附壁血栓形成(24.3×11.6 mm),LVEDD 66.9 mm,LVSDD 56.2 mm,LVEF 32.2%。考虑左心功能不全复发,给予降低心脏负荷、改善心脏重构、抗凝治疗。1月9日(入院第5 d)患者突发言语不利,伴双眼向右凝视,左侧肢体肌力0级,头颅核磁示右侧大脑半球脑梗死,经溶栓治疗后凝视好转,但肌力未恢复。予以降低心脏负荷、改善心脏重构、抗凝等治疗,出院后3月后复查心脏超声LVEDD 57.7 mm,LVSDD 41.2 mm,LVEF 51.3%,8月后复查心脏超声LVEDD 48.2 mm,LVSDD 37.2 mm,LVEF 62.3%。
病例2 患者男性,37岁,因“活动时气短1月,加重伴下肢浮肿2周”于2016年10月21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月出现活动时气短,入院前2周气短加重,伴双下肢浮肿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既往有脂肪肝病史,无酗酒史。入院查体:体温36℃,呼吸20 次/min,血压120/80 mmHg,神志清,精神差,双肺呼吸音粗,双中下肺闻及散在湿罗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08 次/min,律齐,心音低顿,未闻及杂音,双下肢重度可凹性浮肿。化验检查:WBC 6.6×109/L,N 53.8%,NT-proBNP 8060 pg/ml,肝肾功能、肌钙蛋白Ⅰ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T波低平。腹部超声提示脂肪肝,胸部CT提示双肺索条影,心影增大。睡眠监测:轻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最低血氧饱和度78%,AHI:9.4 次/h。心脏超声:全心增大伴室壁运动弥漫性减低,LVEDD 64 mm,LVSDD 53 mm,RA 44 mm× 51 mm,LA 53×63 mm,IVS 8 mm,LVPW 10.5 mm,LVEF 34%。冠脉造影提示动脉粥样硬化。给予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脏重构等治疗。半年后(2017年4月)复查心脏超声提示全心增大,LVEDD 59 mm,LVSDD 46 mm,LVEF 44%。1年后(2017年11月)复查心脏超声LVEDD 50 mm,LVSDD 35 mm,LVEF 54%。2018年4月患者自行停药,2019年4月再次出现活动时气短,复查心脏超声LVEDD 75 mm,左室LVSDD 66 mm,左房前后径54 mm,LVEF 28%,肺动脉压力57 mmHg,二尖瓣轻度返流,三尖瓣中度返流。给予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脏重构等治疗,2019年10月复查心脏超声示LVEDD 75 mm,LVSDD 66 mm,左房前后径54 mm,LVEF 28%,肺动脉压力57 mmHg,二尖瓣轻度返流,三尖瓣中度返流。次年复查超声LVEDD 73 mm,LVSDD 62 mm,LVEF 31%。
2 讨论
通过检索文献发现,部分DCM患者可出现LVFR,但部分患者心脏结构未出现逆重塑,表明DCM这个群体有异质性。目前,国内外对DCM的LVFR的预测因素进行了多方面探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研究提示,30%的DCM患者可出现LVFR,其中心衰持续时间、入院收缩压水平、基线LVEDD及LVEF水平是LVFR的独立预测因素。另外有研究提示,心衰<1年和首次LVEF≥35%为LVFR的独立预测因素。Cho等[1]研究表明,除基线LVEDD外,糖尿病、NT-proBNP的变化也与LVFR相关。对于在心血管磁共振(CMR)中没有延迟增强(DE)的DCM患者中,左房容积指数(LAVI)是与LVFR相关的唯一显著参数,LAVI<38 ml/m2对预测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LVSD)的改善有特异性[2]。另一项接受了ACEI/ARB联合β受体阻滞剂的DCM患者中发现,初始LVDD≤63.5 mm合并房颤是预测未来左心室重构(LVRR)的重要指标[3]。另外DCM患者LVFR依赖于电因素,QRS波群的宽度,特别是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对LVFR产生不利影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能改善左室功能,突出电收缩不同步可能是这部分心衰患者的主要病因[4]。除左室收缩不同步,频发室性早搏也会导致LVSD,消融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左室功能。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DCM的患者,由于OSAHS引起胸腔内负压,影响心室功能、心脏自律性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导致心室壁厚度及心脏前后负荷增大,引起心脏扩大、心室收缩功能受损[5],持续正压通气(CPAP)可逆转扩张的心脏结构。沙库巴曲/缬沙坦较ACEI/ARB能更好改善左心室重构[6-9],可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ICD放电频率,可作为DCM患者,特别是对于传统药物无效的DCM患者。
对于已出现LVFR的DCM患者,是否可终止治疗?研究发现,即使DCM患者已出现LVFR,仍有20%的患者出现LVSD复发,初次恢复时LVEDD减少是LVSD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LVSD复发也与年龄、糖尿病、QRS持续时间和基线LVEDD显著相关[10]。TRED-HF研究提示约40%的DCM患者在停药6月内复发[11]。本文中2例患者,1例在停药3月复发,1例在停药12个月复发。
综上所述,部分DCM可出现心脏逆重构,其中,糖尿病、心衰症状持续时间、入院收缩压水平、基线LVEDD、LAVI 、NT-proBNP、LVEF、QRS波群宽度等是LVFR的预测因素。对于已出现LVFR的DCM患者,终止促进逆转重构和改善心脏功能的药物会出现LVSD复发,需终生治疗。但目前研究结果多来源于小样本回顾性研究,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前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