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办企业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路径探讨

2021-01-02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教学科研科技成果人员

常 辉

(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51)

我国学校立足自身优势进行企业创办,此种做法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起步于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持续作用下,此种模式获得了较快发展。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普通高校所创办的企业数量就超过5000家[1]。数十年来,校办企业在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校办企业的管理、改革以及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难题。故此,加强校办企业体制改革就显得至关重要,其直接关系着学校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校办企业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中央在2015年时提出了一条政策,即逐渐实现高校和下属企业相剥离。同时,中央在深化国企改革文件中也明确指出,要不断推进事业单位与中央党政机关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近年来,则对校办企业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与指导意见进行了明确。校办企业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便是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坚持国企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改革完善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促进校办企业提质增效、清理规范,促使学校将焦点放到教学科研上,进而推动学校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推动学校教育稳步发展。大致来讲,校办企业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促进提质增效、清理规范

在各级学校多元经营下诞生了许多类型、规模的企业,而在其中存在着扭亏无望、长期亏损的企业,以及空壳企业、“僵尸企业”,甚至部分企业与学校教学科研毫不相关。因此,需要推进校办企业体制改革,加强清理规范力度,并完成现代化企业治理机构的建立[2]。

2.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完善

转化科技成果既是学校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部分,又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主要任务。因此,这要求校办企业能成为学校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科研组织和技术创新决策的重要主体。所以,推动校办企业体制改革,是完善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必由之路。

3.让学校聚焦教学科研

推动校办企业体制改革的另一项重点,便是要让学校聚焦教学科研,保留下的校办企业要将焦点更多地投放到教学科研主业,进而推动学校“双一流”的建设,为学校人才培养及转化科技成果提供服务。如此一来,也决定了未来校办企业要以有助于教学科研、服务教学科研为重点发展方向,严格规范及清理给教学教研产生不利影响的校办企业。

二、校办企业体制改革面临的难题

1.认识模糊,存在畏难情绪

一些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对于校办企业体制改革认识不清晰,未全面理解《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42号),对于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精神领会不到位,仍存在想要扩大所办企业规模、继续新办企业的理解偏差。同时,部分学校不愿面对改革的困难与矛盾,改革缺乏积极性,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改革进展缓慢,过于依赖上级的督促与指示。此外,一些校办企业员工及负责人,参与改革较为被动,存在较浓的抵触情绪,这些都给改革的稳步推进形成较大阻碍。

2.矛盾突出,遗留问题较多

第一,资本运营效率较低、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监管缺位、企业事业不分等问题,在校办企业中存在普遍性;第二,学校更名、合并、分立,或是内部机构调整频繁,也让校办企业处在动态变化中,学校内部仍存在多管齐下,多部门管理企业的情况,未明确管辖主体[3];第三,企业缺乏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机制上事企不分,管理模式上校企不分,在实际改革中面临诸多利益格局的重置,如人员调整、资产转移、收益分配等,具有较大的协调难度;第四,校办企业有着较多的历史遗留问题,但由于原始证据不足、有效诉讼失效、人员流失等种种原因,在处理校办企业历史遗留的债权债务时,会受限于诸多因素,如事发背景、管理制度及人事关系等,有着很大的处理难度。

3.情况复杂,多项改革交织

第一,业务主管部门对学校资产、财务等管理关系,以及学校预算管理体制的改变,也会给校办企业体制改革产生直接影响,必须明确与理清;第二,校办企业多为后勤保障类,因此,校办企业体制改革,必然促使学校后勤的进一步改革,学校后勤改革和校办企业改革产生交织;第三,一些校办企业在所在地投资独立学院,形成了校中校办学,因此,校办企业改革也会与独立学院的改革、划转交织;第四,校办企业改革会使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一步加快,这也将引发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体制的较大变革;第五,校办企业改革会影响学校其他管理体制的改革,部分改革需要上级部门的统筹协调推进,仅凭借学校的力量推行较为困难。

三、校办企业体制改革的路径探讨

1.落实责任,明确主体

学校是校办企业体制改革的重要责任主体,学校主要负责人应加强思想认识,积极响应中央决策部署,要对改革工作要求充分了解,严肃工作纪律,进而完成分工负责、运转高效、统一协调工作机制的构建。着手校办企业改革时间表及路线图的制定,做好决策改革重大事项审议,对三重一大决策程序严格执行,对改革面临的种种困难及问题做及时研究,加强政策引导、宣传,制定完善的改革风险应对预案,保证教职工思想教育工作不流于形式。

2.科学分类,全面清理

学校要围绕不漏不重的原则,委托资质过硬的中介机构,全面清理校办企业的人员情况、债权债务、资产状况、产权关系,涉及历史原因与司法程序的遗留问题,充分掌握校办企业的数量和基本情况。针对企业的特殊问题、历史问题,为了还原企业真实发展历程,要通过走访调研的方式,通过知情人、老职工、历史档案等途径,搜集和整理佐证资料与证据,以免出现漏报、错报及信息不全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提供给改革有效的资料[4]。另外,在摸底排查结果的前提下,立足具体情况根据集中监管、清理关闭、脱钩剥离及保留管理的要求,制定“一企一策、一校一方案”,明确分类学校所属企业,着手科学改革方案的制定,在促使学校聚焦主业、确保学校权益不受损、企业和人员稳定的前提下,有序、积极开展校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

3.保留少数,清理多数

就实际情况来看,校办企业多数经营状况一般,与学校的教学、科研不具较高关联度。结合改革目标任务及要求,校办企业可采用脱钩剥离、无偿划转、注销关闭等方式,保留少数紧密联系科研、教学的企业,或是学校后勤服务不可或缺的企业,将大部分企业清理掉。采用破产、撤销、注销等方式,将缺乏持续经营条件、扭亏无望、长期亏损、空壳企业、僵尸企业直接清理掉。采用整体划转到国资委监管的国企集团,或是剥离脱钩等方式,处理不利于学校教学科研,或是关联不强的企业。若校办企业和学校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经过研究有必要申请保留的企业,具体管理交由学校资产经营公司。同时,在经营性国有资产中纳入资产公司及保留企业做统一监管。

4.先易后难,打包划转

第一,针对清理处置较为容易、确定需要注销的企业和僵尸企业,清理注销程序须立即启动,通过积极合作市场监管部门,使企业得以清理注销;第二,针对有着较大处置难度、缺少相关手续、问题较多的企业,要积极收集佐证材料与相关证据,在满足注销条件后予以注销,若注销条件实在难以满足的予以冷冻,财务核销后,封存企业相关资料,等到满足关闭条件后,按照正常程序进行注销手续的办理;第三,以学校为单位对需划转的企业进行集中打包,把划转企业的人员安置、遗留问题、债权债务、资产等一同打包给接收机构,由机构负责后期的相关工作,如注销关闭、债权债务清偿等;第四,关于人员安置的问题,针对事业编人员,可选择回到学校或留在企业,在处理回归学校人员的问题时,可对上海、山东与试点部属高校的一些做法,采用岗位在企业、身份在学校的方式进行过渡,为员工提供一定的缓冲期,进而保证企业与人员的稳定;针对非事业编人员,不降低待遇,人随企业走;解聘人员,要结合就高原则,在政策范围内予以补偿,以使职工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维护;第五,针对有申请保留价值的企业,经相关职责机构批准后,管理交由学校资产经营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营。

四、结语

校办企业体制改革是一项中央的决策部署,如今各地各级学校所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便是,如何稳定、高效开展校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使中央下达的改革任务按时、按质完成。为了做好这一点,需要相关人员加大探索力度,以寻找出更多可行的校办企业体制改革路径。

猜你喜欢

教学科研科技成果人员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安顺学院“贵州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科研团队”简介
中小学教师为什么不热衷科研
再来一次,这太有趣了!
跟踪导练(四)
南非大学的能力建设研究——以教学科研策略为例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