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与幼儿教育的关系解读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

2021-01-02

科学咨询 2021年15期
关键词:敏感期行为习惯阶段

颜 芳

(山东省邹平市明集镇中心幼儿园 山东邹平 256216)

从书名来看,感觉与学前教育关系不大。读完前言,一句:本书在内容的选择和阐述上,是立足于整个基础教育的,既立足于高中教育,又兼顾义务教育阶段。更让我感觉核心素养更多的是基于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堂教学。然而真正打开书本开始阅读时,却发现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与学前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并且随着阅读的深入,这种感觉越发强烈。

核心素养不仅仅是中小学、高中教育教学研讨的主题词,也应该融入学前教育理念之中。正如前言中所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要有超前的意识。”幼儿教师也要具备超前的意识。这种超前并非知识学习的超前,而是立足于幼儿阶段特点的超前教育意识。幼儿教师只有意识到核心素养不仅仅是义务教育阶段以及高中阶段的关键词,它应该内化于学前教育的各个层面。同时也应该理清核心素养与幼儿教育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只有明白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从素养的定义谈两者之间的关系

素养简单地说就是指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从其定义来看,素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换言之,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人的漫长的生命当中逐渐形成的。从这个角度讲,幼儿时期作为一个起点或者关键时期,在人的素养的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素养的这一特点,其形成就要从幼儿阶段开始,幼儿阶段的素养养成应该被重视起来。这些关于素养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东西,义务教育的培养是关键,但素养的形成应该始于幼儿,幼儿有着极强的可塑性,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很容易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种子。诸如阅读、音乐、美术、舞蹈等,这些方面的素养讲究的是童子功,小时候人们所接触的一些东西,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其中也包括各种行为素养的形成。正如有学者说,人们在小时候读过的书,会进入血液和神经,会成为精神的一部分,错过了这一时段,就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了。素养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但是从教育角度来讲,我们必须凸显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养,这些素养形成的时间是关键的。可以说核心素养是其他素养的基础,是个人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生长性,它能够生长出其他素养。

书中提及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这些素养的关键时间,错过了这个时间,这些素养就很难形成了。正如幼儿时期,我们经常提到“敏感期”一词,所谓“敏感期”就是指特定的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时期的能力与行为发展,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阶段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比如,2~6 岁是孩子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的敏感期,倘若处于敏感期的能力得不到开发,势必会影响这种能力在今后各个阶段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因此,抓好幼儿阶段的各个敏感期,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从学科素养的内涵谈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于能力的阐述,书中提到了人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三种能力其实在幼儿园阶段就已经开始形成。比如阅读能力的培养。人们常说“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此话并非没有道理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由此可见阅读对学生的发展是事关重要的。

阅读作为核心素养内涵中及其重要的一种能力,其培养首先应该从兴趣开始,很多孩子上了小学不喜欢阅读,或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就会变得智力下降,不爱学习,头脑不灵活。其实这和不爱阅读有很大关系。然而阅读的兴趣如何培养起来,这又要从幼儿时期开始谈起了,倘若我们的孩子从小生长在一个书香环境中,那么他自然就会对书籍产生兴趣,如果孩子的生活从小就没有书籍陪伴,或者很少接触到书籍,那么他的成长就是不完整的。阅读兴趣的培养要尽早,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很多专家也都对此进行过论证。阅读兴趣的培养应该尽早,在孩子不识字时就应该开启了。在幼儿时期进行持之以恒的亲子阅读,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兴趣培养起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能力自然也就会提升。如果阅读兴趣建立不起来,相应的阅读能力就会低下,从影响将来的学习,最终导致核心素养的形成出现偏差。

由此可见,对幼儿时期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提高人的阅读能力的前提,更是为将来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应的其他三种能力的培养也是一样的道理,无论是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还是表达能力,幼儿时期是很好的启蒙时期,错过了这些能力的关键期,在今后的发展中会付出双倍的努力来弥补这些能力的欠缺,甚至也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幼儿时期各种能力的启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必要前提。只有意识到幼儿教育在培育人的核心素养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才能在幼儿教育中逐步渗透。

三、从素养的构成谈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素养的构成第二条“素养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来看,核心素养的形成就已经和幼儿教育挂钩。幼儿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个人的素养形成过程是各种良好习惯的形成过程。一个人的成长分为多个阶段,而幼儿阶段,正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的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社会公民最基本的行为习惯,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教育形成的好习惯,以及真善美的行为习惯等都属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由此可以看出,幼儿阶段的行为习惯养成与核心素养的形成都有着莫大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阶段是各种行为习惯形成的起始阶段。这些好习惯的形成,幼儿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幼儿教育的“敏感期”直接影响着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这种影响力,甚至会延续到将来,对其以后的核心素养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的身边为什么会出现很多成年人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大声喧哗、插队以及各种有损形象的现象?究其根源,是错过了幼儿阶段人际关系、社会规范的敏感期。一旦错过这些教育的敏感期,其行为习惯就很难在今后的教育中得到改善。由此可见,无论哪种素养的形成,都是有关键时间点的。虽然从教学角度来讲,核心素养的形成主要集中于义务教育阶段以及高中阶段的课堂教学,但是从核心素养对人的终极影响来讲,幼儿阶段的培养是最具基础性的。

谢维和教授曾经说过:“什么素养对儿童和青少年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具有一种预示力?这种预示力的基本含义是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应该具备,并且能够一直持续影响他们一生的某些素养,是若干由此能够预测儿童和青少年学生未来基本走向,并使他们终身受益的素养。”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反应的就是这样一种预示力。而这种预示力正是核心素养的基本元素。好习惯的形成要趁早,只有尽早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才能为今后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教育在学生素养的形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万万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素养的定义、素养的内涵、素养的构成还是从学科教学角度来讲,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幼儿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幼儿教育中合理地渗透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任何素养的形成都是以人为本,无论哪个阶段的教育,只有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尽管《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主要针对的是两个阶段的课堂教学,在幼儿教育中同样处处能够体现出核心素养的内涵。通过论述核心素养与幼儿教育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幼儿教育在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只有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幼儿时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核心素养的最终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敏感期行为习惯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淡定面对儿童敏感期
少儿冰球运动员“敏感期”技能与体能训练的研究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