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普通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2021-01-02谭艳芳

科学咨询 2021年15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一流竞争力

谭艳芳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012)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和双一流建设的内涵

(一)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全称“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从2015 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通过,2017 年第一批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名单公布,2020 年两会再次提出:“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为我国高校继续发展提供了契机,是我国从传统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转折点。以流动式动态评价为主要特点是“双一流”和985、211 工程最大的区别,因此双一流建设能够为高校继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改变部分高校停滞不前甚至不进反退的局面,通过审核评估等形式倒逼高校改革发展,促使高校增强内生动力,形成新一轮建设活力,为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兴起于20 世纪90 年代,作为一种企业竞争理论其发展这数十年时间显现出极强的影响力,并被广泛应用于当前存在竞争关系的其他组织中,对高校竞争的研究其实也属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范畴。因此,笔者以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为切入点,将高校核心竞争力定义为: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易被简单模仿、复制的具有其自身特色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是高校的师资、理念、制度、育人能力、科研能力一系列要素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整合性能力。2018 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努力建成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确保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高校师资水平能影响培育人才的质量,是核心竞争力的创造者和承载者;高校的办学理念制约着其育人的方向及师生的整体素质,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高校制度能使其有条不紊的运转,为核心竞争力培育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外部环境;育人能力决定着高校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衡量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科研能力能够满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多方面需要,是其体现核心竞争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内生动力。所以,高校核心竞争力不体现在师资、理念、制度、育人能力、科研能力单一要素上,而是以上诸要素的整合与协同推进。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普通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策略

当前,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深入,双一流高校、双一流学科名单的分批公布使我国高校面临着新一轮的大洗牌,高校系统随之开放,普通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普通高校如何才能把握当前机遇、培育与保持核心竞争力,从容的迎接挑战已成为其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协同整合普通高校核心竞争各要素尤为重要。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已入选的“双一流”高校在地域、师资、办学经费上略占优势,普通高校在“先失一招”的不利局面下唯有立足实际、扬长避短,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进行差异化竞争,才能够后来者居上。

首先,目标定位应清晰明确,不能过于宽泛、模糊,这样不利于师生精准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例如:国内某高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为“厚基础、高素质、宽口径及强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及创新型的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虽然符合“双一流”建设标准,但是涵盖过于宽泛,没有重点培养目标,反而不利于把握目标定位。同时作为普通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要有所取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本身并不矛盾,但对于师资及经费不占优势的普通高校而言,就应根据自身优势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集中优势力量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

其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应彰显个性特点和精神,避免同质化,人云亦云。普通高校在进行双一流建设时,可以借鉴国内甚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经验,但在借鉴的基础上要进行一定的创新,要体现出自身发展的特点,每一所高校的历史及所处的地理位置都不同,都应该形成自身的特色,并将自身的办学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标准中,这样在教育教学中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最终达到人才培养标准。

最后,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给“人”这个核心要素充分的关注,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观念,人既是培养的主体,也是培养的最终目的。多数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核心仍停留在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上,这种价值观本没错,但从本质上来看仍然强调的是知识以及知识的运用,忽视了人才培养中最核心的因素“人”最终会导致功利主义倾向,不利于人在社会中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价值。而以人为本的新人才培养观念,回归到本质“人”上,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自身价值的实现。

因此,普通高校培养目标的制定既要志存高远,同时也要清晰明确、彰显个性特点和精神与本校实际和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联系,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观,方能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拥有核心竞争力。

(二)继续优化学科体系结构

一流大学需要一流学科的支撑,学科建设对于切实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起着核心作用。学科发展水平制约着高校的育人及科研水平,普通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只有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才能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结合当前多数普通高校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优化学科体系结构。

首先,普通高校应立足于现实确立合理学科建设目标。目前多数高校把此目标确立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笔者认为过于理想化了,口号着实响亮能鼓舞人心,但未关注当前实际情况,普通高校的普通学科就应该沿着校内一流、省级一流、全国一流、世界一流这样的轨迹一步步前进,学科建设的目标更多应关注的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在产品上,高校核心竞争力也应关注到所培养的人上,建设一流学科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受到优质的教育[2]。

其次,理清学科建设与科研的关系,虽然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有许多共通之处,二者边界并不是十分清晰。科研的高度的确会对学科建设有一定的影响,但我们要明确的是今天的高校是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功能于一身的,科研水平再高如果人才培养质量低下、社会服务能力极弱也不能进入一流高校的行列。因此,科学研究的高度并不能完全决定高校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也不能完全依赖于科学研究。普通高校在进行学科建设时,更要立足于自身实际,着眼于人才培养定位,正确处理好学科建设与科研的关系,无论研究型高校、教研型高校以及教学型高校都可以以科研促进或引导学科建设,通过提升科研水平,使学科建设上一个新台阶,但切记不可受制于科学研究。

最后,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尤其是交叉学科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已经成为衡量现代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对立的局面已经被打破,自然科学技术的创新、人文科学的重大发展多数都来源于交叉学科的高度渗透及融合。例如,当前面临的全球性传染性疾病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危机,涉及病毒学、医药学、社会学、伦理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已经远远超出了单一学科范畴,只有在各学科顶尖团队的通力协作下才能解除当前危机,这恰恰反映了当前交叉学科融合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普通高校在优化学科体系结构的过程中应以此为切入点,整合优势学科力量,大力发展交叉学科,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三)健全高校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使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是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同时,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为双一流建设的稳步推进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健全高校管理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行政管理制度。管理权力过于集中仍是普通高校在深化管理制度改革中面临的一大问题。笔者认为行政管理权力应适度下移,扩大中层及下层部门及相关人员的管理自主权,让广大教职工参与到学校管理决策中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中下层自主调节和适应能力。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普通教职工参与决策的机会较少,对于学校决策的了解与执行程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的发展。因此,在完善行政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着重建设多方人员广泛参与的管理委员会制度,切实发挥多方人员在学校决策中的作用,杜绝形式主义。

第二,教学管理制度。教育教学是高校最核心、最基础的工作,可以说,高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教育教学开展的,都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通过动态的教学管理制度满足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首先应梳理、分类已有的制度,对于暂缺的制度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补充、对于陈旧的制度进行重新修订、对于已失去效力的制度进行及时删减、更改,通过诊断、改进使其形成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推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

第三,教师管理制度。当前,部分普通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师资匮乏,在职教师工作量增大,不能保证教学及科研水平的提高,难以形成学科优势,也就距离一流学科、一流高校渐行渐远。普通高校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管理过程中只有以教师为中心才能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其次,应给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充分的尊重,避免行政权力过分的干扰,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和工作环境;最后,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适当提高高层次人才的薪资待遇,营造有利于其发展的广阔空间,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加入。

第四,学生管理制度。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既是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制度保障。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普通高校逐渐暴露出学生管理制度的不适应、不完善。在完善学生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不仅要有国家层面的总制度导向,更要有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制度,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学生更要积极参与到管理制度的完善中,为相关制度的制定、执行以及反馈提出意见,促进学生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以此不断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普通大学面对一系列发展的难题,同时也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曙光。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继续优化学科体系结构、健全高校管理制度、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等相应措施培育并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才能向世界一流学科、一流高校逐步迈进。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一流竞争力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蓝青松:让竞争力武装到牙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普通高校冬季冰上课安全因素分析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