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环境治理研究

2021-01-02云南环境工程设计研究中心张恺

区域治理 2021年27期
关键词:乡镇企业农村居民环境治理

云南环境工程设计研究中心 张恺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推进举措,也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与促进措施,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实现均需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基本准则。经济增速发展过程中,农村发展面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制约,同时也干扰了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与生活。农村环境治理面临十分紧迫的形势,为此,需要逐步加深关乎农村居民生存发展的农村环境治理方面的研究。

一、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分析

(一)生活污染物增加,对日常生活的危害日益严重

在农村经济日渐好转的情况下,农村生活用品种类繁杂,提大地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固体废弃物,严重污染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电子垃圾、塑料制品等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并且固体废中含有大量铅、汞等重金属,医疗垃圾中残存的抗生素会污染农村土壤、水体,产生的废气会降低空气质量。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的饮食结构也有所调整,生活污水中的氮、磷及脂肪含量均有所提升。农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污水随意倾倒现象普遍存在,生活污水量居高不下,难以降解的生活污水占比较高,对农村居民的用水安全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农药化肥用量大,有毒有害污染物释放量大

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及农药使用量居世界首位,且塑料农膜使用数量较高,这是农村生态环境遭到污染的重要因素。化肥利用率较低,仅为30%左右,农田灌溉或降雨时,氮磷等化肥元素会进入土壤或水体,或渗入地下水中,导致土壤或水体被污染。农药喷洒时,会因挥发而空气污染,农作物中也会残留一些农药成分,对食用者健康产生危害。用于大棚搭建的塑料薄膜难以回收与清理,残留在土壤中难以降解。当前农村仍会采用燃烧方式处理秸秆,既浪费了资源,也会产生CO2、SO2等有害气体,既污染空气,也会对农村居民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三)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废气污水排放污染严重

农村养殖业是除种植业以外的重要产业,呈现出规模化发展趋势,畜牧养殖的年产粪便高达27亿吨之多,养殖业产生的农业氨氮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78%左右,养殖业是农村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同时,畜牧业规模化养殖过程中未做好专业防护,异味散发会对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同时,养殖废水中有大量兽药或病原体残留,若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会污染土壤或渗入地下水中,从而导致土体、水体环境遭到污染,危及居民健康。

(四)企业向农村迁移,农村环境污染逐步加剧

部分具有污染性或影响环境的企业迁至城郊或农村地区,同时村民自建企业也逐步增加,然而这些企业存在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现象,未能立足整体层面规划与部署生产流程,未有效实施污水废气处理排放与污染控制措施,许多含有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的气体、污水、废渣随意排放至自然环境之中,导致环境被污染,从而使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逐步恶化,致使农村环境治理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二、农村环境治理中遇到的问题分析

(一)政策法规不够健全,监管机制尚需完善

1.农村环境治理方案及措施制定不详细

政府部门制定了大量顶层规划及政策,注重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提供理论指导,但未能给出具体的治理实施措施,未对政策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导致农民对环境治理政策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

2.缺乏环境保护责任划分界定律法

政府部门关于农村环境治理的责任划分未制定相应的法律,导致农村环境治理中出现了分工不明确、部门间协调性不佳的问题,各个部门的治理行动不统一、配合度不高,因而未能实现治理措施的全面贯彻与执行。

3.环境污染监管体系不够成熟

相较于城市环境污染而言,农村环境污染有其特殊之处,地域差异、气候环境是影响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但当前我国所实行的环境监管体系并不契合农村环境污染监管的需求,需要结合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标准化环境监管体系。

(二)环境治理主体的参与程度有待提升

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主体是农村居民,日常污水废物处理、种植污染以及养殖污染治理是其参与环境治理的主要方面。同时乡镇企业也担负着一定的污染治理责任,其应负责工厂排污治理。然而,因为农村地区的环境治理经费不充足,导致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不够深入、有效。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不够重视社会效益,因而农村环境治理也是以应付上级检查的临时性调整为主,未能完善排污处理措施,排污治理也并不持续。农村环境治理虽对农村居民有益,然而因其缺乏完善的环境保护意识,加之其本我意识过强,观念陈旧,许多农村居民并不重视也未能积极参与到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来。

(三)环境污染治理方式单一、陈旧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需要采用综合化的治理方式,应用多种不同的治理方式,并根据污染类型、污染程度采取差异化的治理措施。然而,当前农村环境治理所应用的治理方式不够多元化,因而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理成效。目前,针对乡镇企业,以收取排污费用作为限制乡镇企业污染排放的举措,然而此种方式对环境污染治理并未起到显著效果,这是因为与乡镇企业所获收益相比,缴纳一些排污费用换取更大的排污量限制,往往能为其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农村居民在治理生活污染、种植污染以及养殖污染时,主要采用传统的填埋法或焚烧法,这些方式相对陈旧,对于日渐增加、可降解程度不一的污染物而言,这些方式所取得的处理成效并不显著,并且处理中产生二次污染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农村环境治理的可行性对策分析

(一)完善环境管理法规、建立科学全面的环境监管体系

1.制定可行性农村环境治理方案

政府部门应针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进行深入研究,统筹制定可行性的环境污染治理指导性方案,确保环境治理措施的科学应用。建立适用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固体废物、污水、垃圾等专项治理法规,逐步完善农村的环境保护设施,编制环境治理设备的详细应用规范,印刷宣传图册并免费发放给农村居民,为农村污水、垃圾及废气处理提供依据,将具备可利用价值的固体废物转化为资源。

2.详细分解环境治理责任

环境保护法中应对各个层次的干部所需承担的环境治理职责进行明细,对县级、乡镇级以及村级干部应担负的具体职责进行详细划分,确保环境治理工作层层监管、各司其职,全面覆盖所有治理环节。

3.应用有效的监管模式及方法

应对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引入质量监管考核方法。应在农村成立基层村民监管组织,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知识宣传与教育,确保监督管理全过程的严格与全面落实,引导农村居民自主参与环境治理。同时,可与环保部门或气象部门联合,共享数据信息资源,根据气象数据实现对环境治理的有效监管。此外,还应将先进科技引入到环境治理监管当中,从而增强农村环境监管的全面性与实效性。

(二)强化环保意识,引导村民及乡镇企业积极参与环境治理

为保障农村环境治理成效,需以多元化主体治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基础,应以农村居民为核心,由乡镇企业共同参与。乡镇企业应正视自身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应担负的重要职责,应对环境治理流程进行科学梳理,确保环境污染治理经费充足,结合内部环境污染状况,合理配置治理资金。同时,应强化企业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企业内部进行环境污染治理知识的宣传。对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进行取缔,自主更新厂区的环保设备。农村居民也应通过自身环境意识的加强,科学处理生活垃圾、种植垃圾以及畜牧养殖垃圾,尽可能减少对环境所产生的污染与破坏,从而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成效。

(三)引入多元化环境污染治理方式

应根据环境治理的主体不同而采取差异化的治理措施。原有的排污收费标准仍可执行,但应明确排污量上限。若企业排污量过大或排污不符合规定标准,应责令其限期整改,不达标不能恢复生产,且应对其环境污染治理流程进行科学优化。在乡镇企业之间搭建沟通平台,引导其分享有效的环境治理方式,加强企业间的协作配合,在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提高的同时,尽可能节约环境治理成本。应提升农村居民的垃圾处理水平,可借鉴城市垃圾处理或焚烧填埋的科学做法,通过专业垃圾处理人员的指导,强化其污染治理技术水平。同时,应在新媒体支持下拓展环保知识的宣传广度与深度,明确环境治理目标,加强农村居民对垃圾排放标准的了解,帮助其掌握正确的生活及生产垃圾处理方法。

四、结语

农村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现绿色化发展、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乡镇企业、农村居民的指导,通过完善环境管理法规、建立科学全面的环境监管体系、强化环保意识、引导村民及乡镇企业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引入多元化环境污染治理方式等举措的有效实施,在三方协作配合下,在各方的主动参与下,共同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成效,从而奠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猜你喜欢

乡镇企业农村居民环境治理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 细算农家增收账
乡镇企业成为全省工业『半壁江山』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分析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分析我国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俄罗斯农村居民就业、收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