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的新动向及其启示

2021-01-02巩红冬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发文本科生聚类

巩红冬

(1.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2.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化学与生命科学系,甘肃 合作 747000)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在“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育过程”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和保障模式的推动下,国际学界展开了一系列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对促进院校改进教育教学、提升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新时代,我国对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在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新征程中,必然需要国际视角。考察近年来国际学界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的新热点、新趋势和新走向,或许对我国开展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乃至进行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方法与数据

根据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分析与总结、公布与发表等环节的周期性,研究的时间跨度确定为5 年,两次研究的时间差为间隔1 年。在前期研究(2014—2018 年)的基础上[1],本研究(2015—2019 年)首先对国际学界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然后与前期研究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时间推移1 年之后国际学界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的新动向,再结合我国本科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重点方向,尝试提出对我国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以及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的可能建议。

文献分析采用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5.6.R2 (64-bit)[2]。检索日期为2020年1 月6 日,研究数据来自科学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数据库。首先,采用主题检索法,条件设定为“主题:(student engagement)AND 主 题 :(undergraduate students)”, 时 间 跨度为“自定义年份范围2015-2019”,数据库选定“SSCI”,共检索到 974 篇文献。接着,WOS 类 别 选 择“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和“EDUCATION SCIENTIFIC DISCIPLINES”,精练出教育学研究领域文献571 篇。然后,文献类型选择“ARTICLE”,又精练出研究型论文557 篇。

二、结果与结论

(一)基本状况

1.年度发文量。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年度发文量近5 年继续保持逐年平稳递增的态势,但增幅明显加大。前期研究预测2019 年的发文量是135 篇左右,而实际上已经达到了158 篇。线性回归可得回归方程:y=22x+45.4,最小二乘法和拟合优度检验可得可决系数R2=0.9791。由此可知,模型精确,回归效果显著,完全可以预测未来发文量趋势。据此预测2020 年的年度发文量将为178 篇左右,再过5年(2024 年)的年度发文量可达266 篇左右。说明可能会有更多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将投身该领域的研究。

2.研究机构。近5 年发表有关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论文的机构上升到616 家。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发文量仍然排在第一位,保持11 篇的数量,占总发文量的1.975%;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发文量由 7 篇增至10 篇,占总发文量的1.795%,上升到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是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Griffith University)、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和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University of Limerick),这三所大学各发表9 篇论文,分别占总发文量的1.616%。发文量排名靠前的研究机构均是大学(University),这与前期研究的结果相一致。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机构,仍然是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的核心组织,但大学之间的竞争可能正在加剧。

3.作者。近5 年发表有关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论文的作者增加到1735 位。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的尹弘飚(Hongbiao Yin)依旧保持发文量最高的地位,但论文还是之前的5 篇(占总发文量的0.898%),2019 年尚未有论文发表。因此,研究领域仍然是“学习动机与学习性投入的关系”[3-4]、“学生学业不诚信与性别的关系”[5]“课程体验与学习性投入的关系”[6]和“教师教学目标取向对教学方法的影响”[7]。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University of Limerick)的 巴 克 利(Patrick Buckley)和多伊尔(Elaine Doyle)两位作者发文量上升到了第二位,他们联合发表4 篇论文,占总发文量的0.718%。活跃作者依旧以大学教师为主体,这可能与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有关,也可能与大学教师具有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便利条件有关,但他们之间的竞争或许也在加剧。

4.来源出版物。近5 年557 篇有关本科生学习投入研究的论文来源于133 家出版物。其中,《BMC 医学教育》(BMC Medical Education)发文量冲到了第一名,共发表研究论文29 篇,占总发文量的5.206%;尽管《今日护理教育》(Nurse Education Today)发文量增加了 1 篇,达到24 篇,占总发文量的4.488%,但排名降到了第二;《化学教育杂志》(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继续保持排名第三,共发表研究论文22 篇,占总发文量的3.950%。间接反映出医学教育、护理教育和化学教育是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的三个活跃领域。此外,发文量在10 篇以上的出版物还有《生命科学教育》(Cbe Life Sciences Education)、《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Development)和《计算机与教育》(Computers & Education)等 13 家出版物。以上出版物刊文倾向间接反映出,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活跃领域不仅涉及医学教育、护理教育等,还涉及教育发展、教育评估等,同时也反映出某些研究领域的热度有所增加。

5.国家(地区)。58 个产出有关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论文的国家(地区)中,美国依然是发文量遥遥领先的国家,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发文量从184 篇剧增到237 篇,占总发文量的比例也相应的从41.818%上升到42.549%,美国的绝对领先地位或许与其作为学习性投入理论的发祥地有一定关系。处于第二的照旧是澳大利亚,共发表论文79 篇,占总发文量的14.183%。英国还是排名第三,共发表74篇论文,占总发文量的13.285%。虽然澳大利亚和英国紧随美国之后,并与之仍旧形成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的三中心,但其占总发文量的比例已经有所下降,似乎在说明,这样一种长期保持的三中心局面可能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我国的发文量已从23 篇跃迁到36 篇,相应的占总发文量的比例也从5.227%上升到了6.463%,已然超越加拿大,排名为第四,说明我国在国际学界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是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努力结果。

6.领域中的高被引论文。排在高被引论文第一位的是吉尔博伊(Mary Beth Gilboy)等的“应用翻转课堂提高学习性投入”一文[8]。论文说明了如何实施翻转课堂,描述了应用这一方法时学生的看法。论文提供的模式使教师能够根据布鲁姆分类法所有层级目标,来设计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活动与评估。排在第二位的是罗登布施(Stacia E. Rodenbusch)等的“尽早投入基于课程的研究可以提高毕业率和科学、工程和数学学位的完成率”一文[9]。论文报道了参加新生研究计划(Freshman Research Initiative, FRI)对学生获得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cience,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学位的概率、6 年内毕业的概率和毕业时的平均绩点(grade point average ,GPA)的影响。论文呼吁本科生及早参与研究。排在第三位的是温斯顿(Naomi E. Winstone)等的“这可能是有用的,但我不愿使用它”:大学生寻求和接受反馈的障碍一文[10]。论文指出,为了使反馈有效,接收者必须使用它,因此,培养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反馈接受者很重要。在设计干预措施以鼓励学生投入反馈时,应该考虑使用评估反馈数据的意识、认知、能动性和意志四个潜在心理过程。此外,高被引论文还有库珀(Katelyn M. Cooper)等的“谁认为他们更聪明?生理学中学生特征对学生学术自我概念影响的研究”一文[11],以及伊斯特哈齐(Rachelle Esterhazy)等的“反馈过程的解构:本科生反馈内容互动性意义构建分析”一文[12]。从这些高被引论文可以看出,高质量的研究涉及翻转课堂、研究体验、反馈等领域。

(二)特征分析

利用Citespace 首先对共被引网络进行计算,然后对数据网络进行可视化,最后再对可视化网络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所分析数据的文献共被引网络聚类图,国际学界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热点问题聚成了7 类。结合摘要提取的聚类标识词与施引文献对包含节点较多的前3项聚类呈现出的三大研究热点做进一步的探讨分析。

1.课堂投入的影响因素。近5 年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的第一大热点是课堂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该热点所属的聚类为#0,该聚类的文献量为41,标识词为“课堂投入”(classroom egagement)。结合施引文献可知,本聚类是关于学生参与研究体验、课堂互动和混合学习,以及学生对主动学习的认同等因素对课堂投入影响的研究。

首先,学生参与研究体验和在研究中获得的指导方面。罗登布施等使用倾向分数匹配来控制学生水平的差异,测试参加新生研究计划对学生获得STEM 学位的概率等方面的影响,得出了参加新生研究计划对学生获得STEM 学位的概率等方面均有影响的研究结果。奥林波(Jeffrey T. Olimpo)等[13]评估实施基于课程的本科生研究体验(course-based under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s,CUREs)对增加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增强“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能力的结果表明,CURE 参与者在像自我效能、自我决定和问题解决策略等相关领域中,表现出更多的专家式结果。海格(Heather Haeger)等[14]研究发现,与一组匹配的同龄人相比,接受研究指导的学生的累积平均绩点明显更高,毕业率也一样。对学生报告的收获和指导策略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在研究体验指导过程中,社会情感和文化相关的指导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其次,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方面,伍德(Anna K. Wood)等[15]描述了英国一所大学的学生在两门入门物理课程(1A 和1B)中经历的互动的类型与持续时间的特征,教学方法是基于同伴教学(Peer Instruction,PI)的,两门课程都由同一位讲师授课。研究发现讲课活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互动式(25%)、代言式互动式(20%)(涉及向讲师提问或由讲师提问)和非互动式(55%),大多数互动和代言式互动活动都发生在同伴教学期间。然而,在讲课的非同伴教学部分,互动活动的使用方式在两门课程之间有显著的不同。在讲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均时间上也发现了差异(1A 为28%,1B 为12%),但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12%和12%)或个人学习(10%和7%)上没有发现差异。

再次,学生参与混合学习方面,莫顿(Caroline E. Morton)等[16]采用三个焦点小组对大学生参与混合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数据进行了主题分析。结果显示,混合学习对学习本学科的本科生来说是可以接受和感兴趣的。他们表达了在他们的课程中进行更多混合学习的愿望,但前提是这些学习必须高度结构化、高质量并有教程的支持。学生们认为这种“融合”是有益的,而不是纯粹的在线学习。

最后,学生对主动学习的认同方面,卡瓦纳(Andrew J. Cavanagh)等[17]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主动学习的认同与参与自主学习和学生的课程表现呈正相关。认同、自主学习和课程表现之间的正相关表明,认同是引起学习性投入和其他学生结果的一个潜在重要因素。这些发现在以主动学习为特色的课程背景下尤为突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以上研究分别从研究体验、课堂互动、混合学习和对主动学习的认同等方面探索了影响学生课堂投入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引导学生参与研究体验并提供有效的研究指导,为学生创设适宜的课堂互动环境和形式、提供更多的混合学习的机会与支持以及增强学生对主动学习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课堂投入。

2.课前学习中的学生表现。第二大热点是课前学习中的学生表现,对应的聚类为#1,这一聚类的大小仅次于聚类#0,包含了40文献量,聚类标识词是“学习表现”(learning performance)。结合施引文献得知,该聚类是关于学生课前学习活动中各方面表现的研究,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准备、在线学习以及学生能动性等方面。

第一,关于学生对待课前学习态度的研究。麦克纳利(Brenton McNally)等[18]调查了563 名参与翻转教学环境的本科生和研究生(61%为女性)和10 名学生样本所在翻转课程的召集人。研究发现,翻转支持者对课程活动(课前和课中)的态度更积极,对课程内容的参与度和投入度也更高,尽管学生可能会发现翻转课堂更加困难,但当课程召集人使用理论观点来指导他们的翻转教学策略,将评估融入到翻转课堂的设计中,以及翻转整个课程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确实得到提高。

第二,关于学生在课前学习中使用策略的研究。伊尔马兹(Rabia M. Yilmaz)等[19]考察了本科生的元认知意识、使用的元认知策略以及他们在翻转课堂的课前异步活动中的学习表现。结果表明,计算机教育与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处于较高水平,而且他们的元认知策略水平和学习成绩每周都有所不同。后续检验结果表明,在前3 周,元认知策略与学习成绩之间没有差异。然而,前3 周的结果与第4周和第5 周的结果不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元认知策略可以预测80%的学生的学习成绩。

第三,关于学生在课前学习中准备活动的研究。怀特(Paul J. White)等[20]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没有做课前准备和缺课的学生相比,既做了课前准备又上课的学生在需要分析新情景的考题上表现明显更好。然而,两组学生在需要知识和理解的考题上没有区别。学生的动机和策略的使用与需要新情景分析考题的较高考试分数相关。课前准备和上课之间存在协同关系。课前准备和上课的结合与评价类型呈正相关,与要求学生解决新问题考题的相关性明显,但与需要知识或理解考题的相关性不明显。

第四,关于学生在课前学习中在线学习的研究。王丰绪(Feng Hsu Wang)[21]探索在线行为投入对翻转课堂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表明,问题解决活动中的投入对学习成就有显著影响。此外,自我评估和自我反省活动中的投入对在线学习和社会性互动的投入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在线学习和社会性互动的投入又对问题解决活动的投入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自我评估和自我反省中的投入对学习成就的影响是以问题解决活动中的投入为中介的。

第五,关于课前学习中学生能动性的研究。罗恒(Heng Luo)等[22]对有43 名学生的本科生翻转课堂中三种水平学生能动性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学生能动性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和感知的学习体验有显著影响。此外,较低水平的学生能动性似乎会引起学生获得优异的表现和评价评级,并抵消个性和自学时间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课前学习中学生表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对待课前学习的态度,在课前学习中使用的策略,课前学习中的准备活动和在线学习,以及课前学习中学生的能动性等方面。探讨了学生在课前学习中各方面的表现对学习性投入、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影响。

3.个人和院校的背景特征。排在第三位的聚类是#2,所含文献量为25,该聚类的标识词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估实践”(learnercentered assessment practices, LCA practice)。结合施引文献可知,本聚类是关于个人和院校背景特征对学习性投入影响的研究。涉及学生的人口学等背景特征、教师的教学文化等背景特征和院校的社会环境等背景特征方面。

首先,关于学生的人口学等背景特征对学习性投入影响的研究。阿斯马尔(Christine Asmar)等[23]对2009 年澳大利亚学习性投入调查中土著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澳大利亚原住民学生在投入方面表现出积极的反应,但比非原住民学生更有可能计划离开。法尔-沃顿(Ben Farr-Wharton)等[24]考察了师生交换对投入度、课程满意度、成就感和提前离校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和社会经济因素的情况下,学生的投入度和课程满意度在师生交换与离开大学意向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研究证明了师生交换在提高高等教育学生成绩方面的作用。卡彭特(Jennifer Carpenter)等[25]使用学习和研究策略问卷(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 Inventory, LASSI)调查一群扩大招生的学生按照他们的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和入学分数的不同在学习策略上的差异。结果显示,虽然这一特定学生群体的LASSI 工具的得分低于平均水平,但在评估的任何类别中几乎没有不同之处。

其次,关于院校背景特征对学习性投入影响的研究。一是教师的教学文化等背景特征方面,梅叶斯(Carrie B. Myers)等人[26]调查了一系列个人和院校变量及其与美国教师使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估的关系。数据显示,高度参与咨询、服务和研究,并报告具有融洽教学文化的教师最有可能使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估实践。较高的教学负担和班级规模阻碍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估实践。二是院校的社会环境等背景特征方面,盖尔(Julia Gale)等[27]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英国护士注册转向全研究生职业背景下,护生们对教学质量、得到的支持以及他们与教职员工的关系都持积极态度;张哲(Zhe Zhang)等[28]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成为全球参与者,平稳快速的过渡对学生在大学的学业表现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学生和课程导师之间的互动对于大学学生的学习性投入尤为关键,通过更加平衡的评估方式和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方式可以抵消打击学生这一中国大学现行评估方式存在的缺陷。

这些研究要么从学生的人口学特征或大学特征等背景特征出发,研究它们对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影响;要么从教师的教学文化等背景特征出发,研究它们对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影响;还有研究从院校的社会环境等背景特征出发,研究它们对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影响。

除以上3 项包含节点较多的聚类外,还有聚类#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student-focused approaches)、聚类 #4“小组学习”(group learning)、聚类#5“指导的结构”(mentoring structure)、聚类#6“在线学习活动”(online learning activities)和聚类 #7“接收性反馈”(receiving feedback)。

对比前期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热点问题开始向着纵深方向发展。比如对“研究体验”的研究,在前期研究的第一热点“研究投入对本科生的影响”中,仅涉及学生本身参与研究的方面,而在本研究的第一热点“课堂投入的影响因素”中,还涉及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研究指导方面。再比如对“学习表现”的研究,在前期研究的第二热点“学习表现对本科生的影响”中,很明显主要是对人们熟知的学生课堂学习表现的研究,而在本研究的第二热点“课前学习中的学生表现”中,能够感觉到研究者的目光已经转向人们不太关注的学生课前学习表现的研究。另外,前期研究的第三热点“学生反应系统对本科生的影响”,主要是对教学工具的研究,这一关于技术性的研究在本研究中已经不再聚类为热点问题了,而在本研究中排在第三的热点是“个人和院校的背景特征”,涉及交换生、扩招生等学生群体,以及社会环境对院校带来的影响,这些在前期研究中也并未聚类为热点问题。

(三)结论与启示

回顾近5 年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的历程,结合当前和经后一段时期我国本科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重点方向,可以得出对我国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重要启示,为我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1.结论。分析总结国际学界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的新动向,可以概括出如下几点:

第一,年度发文量继续保持逐年平稳递增的态势,5 年来尚未出现较大的波动,但增幅明显加大,说明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已经成为学界常态化的一个研究领域,其研究的基础雄厚、生命力旺盛。

第二,一支庞大的仍然以大学为中心的机构群体支持和开展了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其中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等最为活跃,可见大学始终坚守着人才培养的初心与使命。

第三,大学教师依旧凭借便利的条件,或自身职责的使然,积极投身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并形成一支充满活力的作者队伍,尤以香港中文大学尹弘飚和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巴克利和多伊尔等最富创造力。

第四,来源出版物增至133 家,其刊文倾向间接反映出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活跃领域不仅涉及医学教育、护理教育等,还涉及教育发展、教育评估等,同时也反映出某些研究领域的热度有所增加。

第五,美国依然是发文量遥遥领先的国家,虽然澳大利亚和英国紧随美国之后,并与之仍旧形成研究的三中心,但其占总发文量的比例已经有所下降,说明这种格局可能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同时,我国已超越加拿大,名列第四。

第六,高被引论文间接反映出,高质量的研究涉及翻转课堂、研究体验、有效反馈等方面,说明研究者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而且也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第七,这5 年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呈现出聚焦课堂投入的影响因素、关注课前学习中的学生表现、热议个人和院校背景特征三大热点与趋势,而且研究热点问题开始向着纵深方向发展。

2.启示。2018 年9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29],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并将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明确确立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等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那么,在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新征程中,国际学界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的新动向能够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启示作用呢?

首先,重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投入研究。佩斯(C. Robert Pace)的研究发现[30],一旦学生进入大学,最重要的不是他们是谁或他们在哪里,而是他们做了什么。有“质量”的努力似乎是在大学里取得成就的关键。《意见》指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主渠道和主战场,课堂学习中的学生投入理应成为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的首要领域。该领域的研究要围绕学生参与研究体验、课堂互动和混合式学习等主题展开。课堂内外的研究体验能够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的投入。《意见》指出,要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要推动他们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可以从“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研究体验”和“为学生提供怎样的研究指导”两方面分别对大学生研究体验展开研究;课堂互动是提高学生课堂投入的有效途径之一。奇克林(Arthur W.Chickering)和甘姆森(Zelda F. Gamson)的“本科教育良好实践七项原则”[31](Seven Principles for Goo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中的第一项原则就是鼓励生师之间的交流。他们认为课堂内外频繁的师生交流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和参与程度的最重要因素。2019 年11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32],通过强化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研究可以从“什么类型的互动是最理想的”与“互动最佳的持续时间是多长”两方面进行;混合式学习能够通过学生的线上自主学习,促进线下课堂学习。《意见》要求,积极推广混合式教学,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线如何学和学什么”与“为学生的在线学习提供哪些支持”可能是有关学生参与混合式学习研究的主要方面。

其次,加强对学生课前学习中的表现研究。阿斯汀(Alexander W. Astin)的 “学生参与”(Student Involvement)理论认为[33],学生参与是指学生在大学体验中投入的身体和心理能量的数量和质量。参与有多种形式,不仅包括专注于学术工作,与教师和其他机构人员的互动,还包括参与课外活动等。《意见》要求,积极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麦克林(Sarah McLean)等[34]认为,翻转课堂改变了课堂时间的用途,将重点放在应用和讨论上,而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获得是在学生上课前自己的时间完成的。奥弗拉赫蒂(Jacqueline O’Flaherty)等[35]的研究表明,课前准备可以使用多种方法进行,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反思和自我调整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些已经被证明可以特别地改善学习,加强上课准备,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习成绩。缺乏对课前活动的投入导致学生准备工作的多变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需要充分参与。可见,课前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和保障,没有充分的课前学习,高效的课堂学习将无从谈起。因此,课前学习中的学生表现也将是我国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我国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或许应该多做课前学习的态度与能动性、策略与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第三,深入开展民族院校和民族学生的特征研究。帕斯卡雷拉(Ernest T. Pascarella)的“评估不同院校环境对于学习和认知发展效果的一般因果模型”(General Causal Model for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ial Environments on Student Learning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确定了影响学习和认知发展的五类变量[36]:(1)院校的结构/组织特征;(2)学生的背景/大学前特征;(3) 院校环境;(4)社会性人际互动;(5)学生努力质量。其中前三项就是关于院校和学生背景特征的。可见院校和学生背景特征对学生学习和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37],因此,民族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向前发展的道路上,不仅承担着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使命,而且必然面临着民族院校独具的诸多问题与困难。由于自然地理、宗教习俗、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个体差异性显著,他们发展中具有个体独特性的问题普遍存在,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加强烈。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独特的发展特征,自然在他们的成长中就出现了许多独特的成长需要。《意见》强调,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要坚持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引导各类高校发挥办学优势,在不同领域各展所长;要重塑教育教学形态,探索实施个性化的教育。库(George D. Kuh)在关于学习性投入的七条结论中指出[38],一些单一使命的院校(如少数民族院校)通常为他们的学生提供投入优势。一些学生群体(如具有多样化经历的学生)的投入度通常比其他群体要高一些。因而,民族院校和民族学生势必成为我国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已有学者对我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学生的学习性投入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王世忠等[39]对N 民族大学本科生学习性投入与学习收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所得结论及其成因进行了解释,从而真实展现了我国民族院校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实然状态。然而,民族院校和民族学生在学习性投入上独具的多方面的特质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不过,最近5 年国际学界关于个人和院校背景特征对学习性投入影响的研究已经为我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学生的学习性投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本领域的研究也许要重点回答“民族院校和民族学生的学习性投入具有什么样的独特特征”以及“民族院校本科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及其作用机制如何”等问题。

三、结 语

近5 年来,国际学界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出现了一些新动向。首先,伴随着某些研究领域热度的增加,学习性投入研究年度发文量的增幅明显提高;其次,研究机构、活跃作者之间竞争加剧的同时,我国已超越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再次,高质量的研究集中于翻转课堂、研究体验和有效反馈等方面;最后,热点问题也被课堂投入的影响因素、课前学习中的学生表现、个人和院校背景特征等取而代之。我国正处于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高等学校也正面临着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的重要时期。国际学界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的新动向无疑将会为我国开展相关研究,及其进行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我们要充分借鉴国际学界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研究的有益经验,尤其是关于课堂投入的影响因素、课前学习中的学生表现、个人和院校的背景特征等方面研究的成功经验,深入开展探究式、互动式与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以及民族院校与民族学生等领域的研究,为我国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提供实证基础,为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发文本科生聚类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面向WSN的聚类头选举与维护协议的研究综述
改进K均值聚类算法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
基于加权模糊聚类的不平衡数据分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