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研拓思”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21-01-02罗莉红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育人思政

张 磊,王 鸣,罗莉红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了高质量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习总书记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明确要求,这为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1]“学研拓思”教学模式,将“课前自学”“课中研练”“课后拓展”“反思提升”四个教育教学环节有机衔接,把立德树人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形成严密系统的教育教学逻辑,推动思想政治理论体系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合发展。

一、“学研拓思”教学模式的理论阐释

(一)“学研拓思”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2]“学研拓思”教学模式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成为贯穿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逻辑线索。具体来讲,就是将“学研拓思”教学模式中的“学”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逻辑起点,倡导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习惯,将“研”和“拓”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逻辑中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将“思”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逻辑终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强化终身学习意识,促进形成感性认识—实践检验—理性认识的闭环,探索出一条可供借鉴和移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3]“学研拓思”教学模式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精髓,以引导大学生主动的知识建构为教育策略,转变传统思政课教学偏重于理论,而忽视思想和实践的历练问题。强调的是通过全过程规划思政课程各个环节,坚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特点的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与创新,充分发挥高校实践育人的载体性本质,激发学生协作与合作学习的兴趣,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学研拓思”教学模式兼顾高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学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定位、环节设计、过程引导、教学反馈等层面改革创新,并针对不同专业积极创设具有针对性、差异化的教育教学实践方案,通过包括课前引导、课堂研学、第二课堂、网络引领、职业生涯、排忧解惑等多方面立体化大思政教育,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实施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

(二)“学研拓思”教学模式的理论内涵

“学”“研”“拓”“思”,分别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前自学”“课中研练”“课后拓展”“反思提升”四个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改革创新的新探索。

“课前自学”,即教师在课前通过信息化手段向学生发布问题与案例,积极引导学生课前通过自学,掌握相关基本理论知识,[4]发现现实社会遇到的问题,回忆自身原有经验,从而建立新旧知识的链接。“课中研练”,即教师以小组形式组建学习共同体,指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完善知识结构,分析原因探究对策,打造思政课由教向学的翻转课堂,从而增强思政课学习的合作性、探究性和分享性,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探究品质。“课后拓展”,即思政课教师在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后,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实践教学,通过与专业课程教研团队融合,形成系统化“大思政、大实践”育人格局,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反思提升”,即教师及时对教育教学的实施效果、教学评价、教学特色、反馈改进等进行总结,学生加强实践反思能力培养,形成师生可持续发展内在动力,探索构建高校“大教育”发展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研拓思”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指引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挖掘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育人功能,[5]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过程中的“学研拓思”四个环节,推进学研结合、知行统一的目标实现,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亲和性和实效性。

二、“学研拓思”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作出新论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提出了“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建设指明方向。[6]高校加强思政课实效性建设,要紧密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新时代大学生学情特点,深化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在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学研拓思”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力争解决思政课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以及由此导致的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问题,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7]不仅是加快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与时代意义。

(一)有利于解决当前高校思政课中的“教学做”脱节问题

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学脱节、学做分离所导致的育人效果相对较弱。这种教学脱节和学做分离主要呈现出两种情况。一是高校思政课重讲授、轻引导。许多高校思政课教师习惯于单方面理论灌输,教学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未能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没有有效利用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形成全校“一盘棋”的局面。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学校党务、团学、专业实践等缺乏有机融通和相互配合,难以形成明显的实践育人合力。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研拓思”教学模式则是将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和实践,也就是“教”、“学”和“做”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思政育人闭环。“教”是“学”的前提,“做”是“学”的拓延。“学研拓思”教学模式致力于构建一个“教”、“学”和“做”都达到理想状态的闭环体系,探寻高校大思政教育的底层逻辑。

(二)有利于“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的丰富和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学目标来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让新时代的大学生从内心里真正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和践行者。[8]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校大学生在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和“学”的有机结合,更需要在“学”和“做”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反思与领悟,并能够通过行为实践去影响他人,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包含“教”、“学”和“做”涵义的“学研拓思”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做合一”基础上并对这一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探索这样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理念,力争达到“教”、“学”和“做”的有机结合和互相推进,从而推动三个教育环节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的统一。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近年来,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加强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把目光聚焦到思政课改革创新这一课题上来,也催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在这些研究成果当中,真正明确涉及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数量并不多见。然而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这一课题而言,选择什么样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显然是一个重要且不可回避的课题。“学研拓思”教学模式立足高校的校情、学情及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立德树人关系,进一步明晰实践育人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现状、运行逻辑和作用机制,为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模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与路径。

三、“学研拓思”教学模式创新的逻辑维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关键课程,如何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学研拓思”教学模式探索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化,实现教学切入点从单一灌输向引导探究的转化,实现教学关键点从理论知识传授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转化,实现教学着力点从理论与实践向思维与信念转化,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重构问题。

首先,“学”是基本点,即指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主动性”,思政课教师要积极研究学情,课前通过信息化平台发布学习指南,积极引导高校学生课前自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理论,将引导学生主动的学融入教学全过程。具体而言,即指教师主动研究大学生的学情,学生主动自学掌握基本理论,发现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的矛盾,主动提出疑问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三心”,第一,对教育事业要有责任心,从党和国家伟大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办好高校思政课的重大意义。第二,对教学要有设计心,思政课不同于专业课,教师要努力培养设计理念与能力,认真钻研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教育教学设计。[9]第三,对学生要有同理心,就是要实现思政课教师的情感共鸣,不仅将思政课教学作为本职工作,更将其作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事业,感悟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与使命感。

“学”是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基础,只有教师对高校思政课充满不断探究的热情,学生对自身成长充满自主学习的意识,才能真正发挥高校思政课应有的育人功能。因此,“学研拓思”教学模式以“学”为基本点,将教育环节进行主动化处理,通过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强化教师对思政课的使命感,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从而形成稳定的、积极的师生学习共同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选择问题与案例,不仅要对本门课程做到融会贯通,而且要根据学生情况及时更新教学案例,做到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达到有效提升学生的关注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10]同时,也需要让学生在课前主动查找相关学习材料,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主动的,而且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习,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

其次,“研”是切入点,即指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钻研性”,将主动探究融入教学全过程。第一,在教学环节中,思政教师要全身心投入,认真研判高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心理变化,探寻适合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教学方式方法,针对学生困惑进行问题凝练,鼓励学生阐发见解,积极探究问题的根源并寻找解决方法,在不断的思维拓展和释疑解惑中推动学生成长。第二,针对当前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较普遍存在的“低头族”现象,教师要改变理论讲授满堂贯的方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和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把抽象化、理论化的内容学懂弄通。第三,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入,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将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协同驱动,加快思政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提供相关理论政策梳理与解析。同时,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等创新创业项目,通过竞赛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透过现象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干事创业的激情,从而推动大学生将个人理想和民族复兴相结合。

再次,“拓”是关键点,即指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高校思政课不是单纯的理论传授,更有其积极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目标在于能够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践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引导学生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着较多问题,突出体现在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内涵认识不足,与专业教育实践有效融合缺乏,与地域文化融入形成育人氛围不够,欠缺对实践育人的整体设计和合理规划,尚未形成全方位实践育人“大思政”格局。以上种种问题都是思政课引领实践育人的拓展格局尚未构筑,值得认真梳理。针对现存问题,积极构建大思政大实践育人格局,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场域,推进“课程思政”实践育人融合发展,形成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特有体系。

最后,“思”是着力点,即指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延展性”,推动广大师生将理论、实践转化为个人内心信念和行动指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教师维度来看,“思”就是要求教师自身和教研团队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思政课“学”“研”“拓”进展状态,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是否贴近,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从学生维度来看,“思”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思维能力,勤于反思,在学好专业本领的同时,积极主动将个人价值实现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融合,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是一项关乎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从个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学研拓思”教学模式能更为显性地将自主性、合作性、实践性和反思性融为一体,从而更为有效地以“思”为着力点和落脚点,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维创新的引导,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基础。

此外,“学研拓思”教学模式不仅仅针对思政课教学环节,更要融入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因此,在具体实施“学研拓思”教学模式时,必须要树立大思政育人理念,积极构建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新格局。作为一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系统工程,“学研拓思”教学模式需要在“学”字上做文章,在“研”字上花气力,在“拓”字上下功夫,才能在“思”字上见成效,发挥对高校立德树人的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理论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