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发展及当代价值

2021-01-02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资本论恩格斯马克思

黑 然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2018 年,随着全球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主题活动的陆续落幕,世界人民重新瞻仰了这位“千年思想家”的风采,更被其经久不衰的品格魅力深深折服;2020 年,又一位思想巨匠即将迎来其200 周年诞辰,他就是马克思最忠实的革命战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在长达40 年的共同奋斗中,马克思与恩格斯为后人留下了卷帙浩繁的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是两位伟人在共同的理论背景与实践活动中进行长期努力的结果。然而,马克思逝世后,面对将马克思主义改称为马克思恩格斯主义这一提议,谦虚的恩格斯婉拒道:“我一生所做的是我被指定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做得还不错。我高兴我有像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1]。恩格斯从不过分夸大自己的作用,他不仅对马克思及其革命事业无条件支持,还将二人共同取得的辉煌归功于马克思。时至今日,人们在缅怀马克思、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感到惊叹之余,也要合理评估恩格斯的地位,不能忽略了他的丰功伟绩。

一、恩格斯丰富的成长经历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基础

1820 年,恩格斯出生于普鲁士王国莱茵省巴门市(今伍珀塔尔)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家境殷实的他虽然从小生活舒适,但其成长的地方实际正逐步变成一个工业区,因为毗邻的埃尔伯菲尔德镇正在经历工业革命,当地工人阶级也不断壮大;16 岁时,资本家父亲命令他辍学经商,他只得照做;1838 年,父亲将他安排至不来梅做办事员。受激进文学团体“青年德意志”影响,恩格斯成为了一名民主主义者;1841年,踌躇满志的恩格斯不仅在柏林大学旁听哲学课程,也服了一年兵役。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他参与了许多社会活动,对自由主义和革命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以“弗·奥斯沃特”为笔名书写了许多激情诗篇。青年时期的恩格斯思想行事虽然激进却不失锋芒,他深切同情拼命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取自由与独立的希腊人民,支持将德国社会和文化从非宪政的、中世纪的君主专制中彻底解放出来,从而进行平等主义改革。他痛斥过当地的剥削阶级及污染严重的纺织厂,更发表过一些激怒名门望族的匿名文章;1842 年,父母将恩格斯安排至英国曼彻斯特分公司工作,恩格斯目睹了这座城市的惨状:婴儿早早夭折、贫民窟随处可见,人口的过度拥挤造成当地十分严重的流行病。在黑暗的撒旦磨坊中,恩格斯开始真正接触工人阶级的生活,他四处与工人交谈,并对他们具体的生活方式、生产条件等进行了记录与分析,再逐步掌握该阶级的真实状况后,他于1845 年写下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在书中,恩格斯通过对工人受难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即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他们尽可能少地支付给工人工资,还试图从工人那里榨取越来越多的劳动。与此同时,恩格斯博览群书,不断提升英语水平和思想境界,逐渐摒弃了唯心主义的立场,实现了从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自我转变,最终当上了《新道德世界》和《北极星》的通讯员;1844 年夏末,当24 岁的恩格斯与26 岁的马克思于巴黎会见时,虽然他们在对哲学和共产主义政治的了解程度上不相上下,但恩格斯已用双语发表了近50 篇文章,远比马克思要多;他不但在经济学上的理解也比马克思深刻,更对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治革命运动——宪章运动有着直接经验。可以看出,青年时期的恩格斯已颇有成就,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和作为共产主义者的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恩格斯与马克思共同创立并丰富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其形成比恩格斯的思想观点要晚,且其中的很多理论都是从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所凝聚而成。19 世纪40 年代,两人都形成了相同的世界观,这就是后来的唯物史观。但恩格斯绝不是单纯追随马克思的脚步,在与马克思会见后,意气相投的二人下定决心踏上了相互扶持、共同奋斗的革命征程。

(一)唯物史观的形成基础

1845 年初,马克思恩格斯首部合著作品《神圣家族》问世。这部论战性的著作将焦点指向了“批判的批判”,即针对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政治活动、工人无用论和思辨唯心主义等方面进行严厉抨击。二人不仅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对黑格尔辩证法做了正反分析、阐发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更指出鲍威尔完全是凭借其“自我意识”从事研究,其打着“政治”旗号的研究实则是唯心主义的神学[2]。恩格斯认为,人们一旦用“自我意识”替换“现实的个体的人”,就会偏离历史唯物主义,而这种主观唯心的思维方式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因为批判只是“用现存事物的范畴来制定公式”[3]。换言之,鲍威尔所谓的批判哲学并非真正的批判哲学,因为从抽象的思想出发、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只会令他得到自欺欺人的结论罢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论证的重点,是对世界的认识必须从实际的物质条件出发,而不是以任何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为主。事实上,《神圣家族》中许多理论创新源于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而这部二人合力的处女作也离成功创立唯物史观仅一步之遥。

(二)唯物史观的成功创立

继《神圣家族》后,马克思恩格斯于1846 年8 月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这部经典之作。在第一卷中,二人不仅对青年黑格尔派唯心史观进行“扬弃”,更特别指出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错误,即他不用哲学家的“眼睛”来观察感性,最终只会对感性束手无策[4]。从根本上讲,马克思恩格斯撰写《形态》是为了对支配德国哲学和政治的一系列错误理论进行纠正,这些理论没有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因而充满着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色彩。以此为契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自己的唯物史观理论,这也是他们首次系统、完整地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进行阐述。书中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5],这表明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唯物史观立足的根本。此外,《形态》还对自然存在的先在性、“现实的个人”的前提性、生产力与交往关系(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等理论进行了详尽论述,由于篇幅有限,此处不作赘述。总而言之,《形态》是唯物史观之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雏形迈向成熟,对于后人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三)唯物史观的创新发展

1847 年,在恩格斯的带领下,二人加入了以“人人皆兄弟”为口号的正义者同盟,并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 年2 月,受共产主义者同盟委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的基础上,历时一月合著了举世闻名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创立。实际上,《宣言》的总体内容,恩格斯早已独自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做了概述。这篇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起草的共同纲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矛盾制度做了深入阐释与分析;它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登上历史舞台的起点,人类从此找到了迈向自由与解放的方向。马克思恩格斯在书中表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并从英国传播至比利时、法国、德国和欧洲等地时,它将与仍统治着欧洲的旧封建制度发生激烈冲突,而这必定会导致革命的发生。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兴起,而这种兴起所带来的利益与旧的专制制度相互抵触。他们还特别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6]。这便是我们熟知的“两个必然”理论,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他们继续解释道:“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7]。“两个必然”的提出使世界各国探索社会主义新道路成为可能,也提高了人们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呼声。迄今为止,《宣言》仍是一座指引中国共产党迈向时代前列、指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方向的不朽丰碑,它无不闪烁着马克思恩格斯两位伟人的睿智深邃,其真理性经得住时间的反复检验。伟大的革命家列宁赞叹道:“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8]。

三、恩格斯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

正当马克思恩格斯事业有成时,1849 年的民主革命宣告失败,二人花了大量精力总结原因。他们意识到,工人阶级一旦成为政治舞台上的积极力量,他们就会因胆怯而无法真正为革命而战。而民主派和一些资产阶级的“拥护者”意志并不坚定,他们最终定会临阵脱逃,同旧秩序进行妥协。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中开始强调工人需要在资产阶级革命后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直到工人权利得以实现。然而,此次革命的失败使马克思恩格斯遭到普鲁士政府的严重迫害,马克思不得已流亡英国。经济拮据的他几乎无法维持一家七八口人的生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也面临重重阻碍。出于对马克思个人和政治的尊重,更为了帮助这位至交好友、让马克思主义事业得以继续,恩格斯做出重大决定,他重返曼彻斯特纺织厂当起了令他反感的商务职员,通过从事“倒霉的商务”以确保自己能从父亲那里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并持续向马克思提供财力援助,而这一去便近20 年。虽然无法一起工作,但二人选择专攻不同领域,马克思开始从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着手准备《资本论》的撰写工作;而恩格斯白天疲于处理公司商务,夜晚仍然坚持帮马克思修改通讯,同时进行革命作品的写作。虽然合作模式变了,但他们的政治信念更加坚定,革命友谊也更为牢固。就是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二人继续进行着他们的研究工作。

1851 年底,穷困潦倒的马克思不得不为《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稿。精力有限的他无奈之下写信给擅长英文写作的恩格斯寻求帮助。收到信后,恩格斯选择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研究进度,并于1851 年至1852 年间以马克思的名义撰写并发表19 篇文章,详细论述了中国、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国家的人民革命斗争及国际问题,所获稿费尽归马克思,以解决他的燃眉之急。在随后的9 年,在该报纸上发表的署名为马克思的论文中,其中有120 篇都由恩格斯所写,他的无私奉献如雪中送炭,支持着马克思一家度过那段峥嵘岁月。直至1913 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通信后,事实才浮出水面,这些文章竟都是出自恩格斯之手。不仅如此,为了支持马克思和他的事业,恩格斯甚至于19 世纪60 年代末立下遗嘱,将毕生财产留予马克思以完成其伟大事业,这样的品格是何等的崇高!多年以后,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伟大的革命情谊予以高度评价道:“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9]。

四、恩格斯帮助马克思完成《资本论》的写作及出版

(一)推动《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

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资本论》的写作倾注了马克思大量的心血。为了尽可能地帮战友减轻负担,恩格斯不惜花费大量时间收集一手资料并进行修改整理,以保证《资本论》的顺利出版。相隔两地并未导致他们革命事业的停滞不前,1000 多封的书信往来寄托着思念,更是二人心血的结晶。无论是在他们几乎每天要写的书信中,还是在难得的见面机会下,马克思都十分谦虚地向恩格斯请教各类问题,他亲切地将恩格斯称为地地道道的“百科全书”。不论是多么细小的地方,从租赁理论的正确翻译,到固定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分配与周转及利润的计算,再到工人罢工等,恩格斯总是给予马克思最及时准确的解答。另外,在对《资本论》第一卷的校对过程中,恩格斯在予以马克思高度认可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宝贵意见。比如,书稿中存在一些刊误、对于章节的划分和小标题的添加不够细致、对于重要结论的把握还不够到位以及外部结构还有待优化等。马克思虚心采用了恩格斯的部分建议,并先后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第二版中进行了完善,不仅对一些抽象的概念与结论增加了大量注释,且各章节的划分及论述更为科学严谨,从而大大降低了读者的阅读困难。对于恩格斯的点滴付出,马克思都铭记于心。1867 年,当终于完成《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的校正工作时,马克思特别致信恩格斯道:“这一卷能够完成,只是得力于你!没有你为我而做的牺牲,这样三大卷的大部头著作,我是不能完成的,我拥抱你,感激之至”[10]!

然而,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由于广告不足、宣传也不到位,它并没有带来马克思所预期的财富收益,而马克思一家的经济状况依然不容乐观,恩格斯只好继续从事商务工作。同时,由于资产阶级官方科学界不发表任何驳斥《资本论》第一卷的言论,恩格斯试图利用这一点来打破僵局。在征得马克思本人的同意下,他巧妙地制造舆论,以资产阶级的视角撰写了许多关于《资本论》第一卷的负面评论,突出这部作品的问世已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形象与利益,从而使它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另一方面,恩格斯又利用各种渠道对《资本论》第一卷进行正面宣传,通过正反两方言论的博弈来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在他不遗余力地推广下,《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的发行有了很大起色,之后,该著作被翻译为俄文、法文、英文等版本,在全球广为流传。1869 年8 月,由于马克思的经济状况终于得到了好转,恩格斯退出了商界并于次年移居伦敦与他重聚。想到马克思终于苦尽甘来、自己也将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研究,恩格斯兴奋道:“好呵!从今天起再不搞可恶的商业了”;1870 年至1872 年间,他重拾自己的爱好并进行军事方面的写作,受恩格斯在军事上卓越的才能和热情所感染,马克思一家亲切地将他称为“将军”。

(二)完成《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写作

1883 年3 月14 日,马克思因过度劳累病逝,痛失战友对恩格斯造成了巨大打击。然而,恩格斯并未从此一蹶不振,他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承担起编辑未竟的《资本论》第二、三卷的重任。他一边指导着欧洲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一边对马克思的手稿进行整理工作。虽然第二卷的大部分内容在马克思去世前就已完成,但他留下的手稿十分零散,其中布满了潦草的字迹、随处可见的缩写以及同时出现的多种文字,不仅如此,有的只是一些笔记、梗概、札记,有的研究草稿只有马克思本人才能看懂。要把这些手稿进行整理并将其系统化,最终实现出版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然而,恩格斯没有放弃,他相信只有自己才能看懂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思维轨迹,也只有自己才能将马克思伟大的思想理论公诸于世。他废寝忘食地工作着,不顾身体的疲劳与疾病,逐字逐句地将手稿誊抄汇总并作了大量补充,使整个理论体系更为完整。1885 年,当《资本论》第二卷德文版正式出版时,为方便读者阅读,恩格斯添加了一篇序言,表明对资本流通过程的揭示是本书所讨论的重点内容。该著作的问世成功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地位,却也遭到一些反马克思主义者曲解和猜疑。为了及时回击,恩格斯又立马投身到《资本论》第三卷的整理工作中,他十分清楚第三卷的出版将会更为艰难,且自己已经65 岁,身体情况大不如前。但凭借极大的热忱和毅力,恩格斯坚持进行手稿整理、文献补充和内容创作,又花费近10 年时间终于完成了《资本论》第三卷德文版的出版,达成了这份繁重而伟大的使命。

五、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贡献

虽然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占据了恩格斯晚年大部分时间与精力,但他仍然坚持着其他方面的研究工作。充当起“第一小提琴手”的恩格斯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创新,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一)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地位

由于柏林教授卡尔·欧根·杜林妄图取代马克思在德国的地位,并凭借自己发明的“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克思《资本论》发表了一系列尖锐的批评。为及时回击,恩格斯于1878 年出版了《反杜林论》一书,这是一部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著作,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在哲学部分,由于现实本身是辩证的,恩格斯试图证明自然科学乃至数学都是辩证的。换句话说,辩证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是由它们所处理的物质力量所决定的,这些正确的方法可用于研究人类历史和社会。基于以上观点,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对杜林的错误理论,即“政治力量在塑造历史的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进行了批判,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认为,唯物史观强调的经济基础才是历史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政治经济学部分,除了马克思自己撰写的第十节外,恩格斯加了一些章节以通俗易懂地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全面介绍,涵盖了马克思的主要经济思想,即价值(简单和复杂)、劳动、资本以及剩余价值等;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在专门论述生产、分配、国家、家庭和教育的最后,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了一个总体性的勾勒,在这个社会里,价值的概念与所生产的商品的分配不再有任何关系,因为所有的劳动将“直接成为社会劳动”,每一种产品所包含的社会劳动的数量也不再需要通过“迂回”来确定。最终,人类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强加的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时,国家将被废除,宗教也将因“自然死亡”而消失。《反杜林论》不仅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地位,更为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后来成为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教科书。

(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领域

为撰写《自然辩证法》一书,晚年的恩格斯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自然科学,并尝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应用于科学研究。多年来,出于认识的局限性及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人类对自然的把握十分有限,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也远远不够。为了清楚地阐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突出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从1873 年起,恩格斯阅读了大量文献并收集材料,直到1878 年才开始正式写作。他首先强调道:“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启蒙时代和法国的政治革命,就是英国的社会革命”[11]。在辩证自然观的基础上,恩格斯又指出:“事情不在于把辩证法的规律,从外注入自然界中,而是在于在自然界中找出他们,从自然界里阐发他们”[12]。《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领域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恩格斯自然科学观的有机统一。为了进行理论创新,继而丰富这一著作,恩格斯陆续写下了十几篇论文和170 多个札记。遗憾的是,他终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全书的撰写,且已完成的部分也没来得及在他生前进行发表。

(三)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恩格斯的后续作品也对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大贡献。1884 年,他出版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对人类史前史展开研究,极大拓展了唯物史观的论述范围;1888 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问世。该书重点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对于人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区别开来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随着最后一篇文章《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 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的完成,1895 年8 月5 日,恩格斯安详地结束了他忙碌而辉煌的一生。

六、恩格斯理论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倾注了一生。如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仍焕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它时刻指引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实践活动,指导着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恩格斯的理论建树不仅仅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才能发挥效用,它也适用于当下,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与启示意义。

(一)历史合力理论指引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历史合力理论是恩格斯晚年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一,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它强调经济基础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肯定了上层建筑,即政治、文化、思想等其他因素具有的反作用性,最后总结出“历史的发展是各种历史合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13]。这一重要理论不仅十分符合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模式,也启发着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建党百年之际的关键决策和部署,即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正确的方针政策带领全国人民逐步向实现全面小康这一伟大目标靠近。回首过去,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向来都离不开历史合力理论的指导。从伟大领袖毛泽东提出的“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力”,到邓小平阐述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及坚持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创新等,都与恩格斯所阐述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具有紧密联系[14],它们都强调生产决定着科学的发展,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凝聚合力以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受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启发,我国又明确了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合力等思想理念,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并创新发展恩格斯的历史合力理论,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聚焦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重要思想、“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等新思想,既强调了生产力,又肯定了生产关系;既坚持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又突出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既聚焦于社会环境,又反映了自然环境。它们从各个方面统领社会共识,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发展合力,不仅与恩格斯的历史合力理论高度契合,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此可见,恩格斯的历史合力理论在当下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它启迪着我国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路的持续探索,更成为我国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政治等上层建筑的推陈出新,走全面协调、统筹发展的改革之路的重要理论依据,继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引着方向。

(二)生态和谐思想提醒着人类实践的行为方式

2020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型冠状病毒蔓延全球,夺去了太多无辜者的生命。人们在分析源头、采取有效救治措施抗击疫情的同时,更应当对自身的实践活动进行再次审视。早在19 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就对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得出“人类源于自然又依赖于自然”的结论,而实践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也是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的实现方式。恩格斯曾警示人类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5]。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人类的实践活动没有充分认识人类和自然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制约的共同体关系,并对自然抱以尊重、敬畏及感恩,从而背离了自然规律,那么人类本身的生存终将受到自然的威胁和惩罚。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迅速扩大,对自然的索取也越来越多。比如:肆意砍伐原始森林、破坏污染水源地、猎杀捕食野生动物等,都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实践活动。而如果只有在自然报复人类时,才能引起足够重视,那么人类离灭绝也为时不远了。不过,恩格斯也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16]。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一个典例,也是一声警钟,它告诉人们:在面对病毒给人类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必须及时反思,正确辨析疫情防控工作带来的一些新机遇,通过强优势、补弱项,才能切实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朝着更高的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资本论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