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课堂要讲好红医故事
——兼论叙事教学法在医学伦理学课堂中的应用
2021-01-02文/李阳
文/李 阳
叙事教学法是医学伦理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叙事,简单来说,就是讲故事。最早的叙事是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方法,用以描述真实或虚构的事件1。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科学,天然的具有很强的人文特性和情感需求,与叙事方法有着共同的价值目的。200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Rita Charon教授首次提出“叙事医学”的概念。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将叙事方法与医学教育联系起来,从而有力推动了医学发展回归人文关怀。在我国,叙事医学也深受学者欢迎。叙事教学法日益成为了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同时,我们看到,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医学早已不局限于技术的范畴,而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综合考量。面对这样的背景,当代医学生不仅要学习过硬的专业医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全方位培养个人素质和应对能力。医学伦理学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医学伦理精神、学习医学伦理原则和锻造伦理决策能力。兼顾了医学生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实践两层面。这是由医学伦理学学科道德价值性和实践性所决定的。也正是基于此,叙事教学法也成为了医学伦理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叙事教学法不仅可以有利于生动地将医学伦理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生动地融入实际故事中,便于医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这种言传身教将直接导致其思想和行动上的改变,是一个很容易触发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输出的教学方法。
红医故事——医学伦理学叙事的重要素材
用好叙事教学法,首要精选素材。在网络社会,许多资料唾手可得,但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素材的优选显得尤为重要。在选取叙事素材之前,有几点需要把握。第一,明确的直接相关性。叙事素材应该直接易懂,与教学内容具有直接相关性,尽量减少与课堂教学无关元素的干扰。第二,良好的文化适应性。医学伦理涉及道德情感和价值追求,在不少情境中具有很明显的文化差异性。因此,涉及文化元素的叙事素材应该尽量源自本土。第三,正面的教育引导性。叙事素材应积极向上且符合道德主旋律,一般着眼于社会公认的道德最优案例。
基于以上标准,一个重要的医学伦理学叙事素材——红医故事,脱颖而出。
红医故事,就是红色医生的故事。红色医生的提法产生于红军长征途中。1931年,红军长征经过三次“围剿”后,中央苏区医务人员极度缺乏,为了培养自己的医疗队伍,毛泽东强调:“要加强政治教育,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首次提出了红色医生的概念。同年,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朱德在开学典礼中再次指出:“中国工农红军已有了很大发展,但医务人员缺乏,必须培养自己的红色医生。”从此,红军队伍里产生了一群有着医学专业使命的革命者。
革命时期的红色医生,指的就是这一群同时肩负着革命战斗和救死扶伤双重使命的革命者。长征过程中,红色医生们不仅出色完成了行军任务,同时边行军、边办学并担任救护工作,为我军提供了良好的医疗支持2。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被誉为中国的“南丁格尔”、曾10次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的李兰丁,就是这些革命红色医生战士们中的一员。1943年冬季,苏中地区的日军在汉奸的带领下,大肆搜捕新四军伤员,进行残酷的“扫荡”。李兰丁所在的仙女庙修养所得到消息后,立即分成几个小分队,带着伤员转移。李兰丁把最重的伤员留在自己身边,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她很快将伤员疏散到芦苇丛、麦地、稻草堆、坟地等隐蔽的地方,成功躲过了“扫荡”日军的搜捕3。
还有一位红色医生,被澳门人怀念至今,称其为“活菩萨”。他就是后来的中山大学医学院校长柯麟。柯麟24岁考入广东公医大学(即后来的中山大学医学院),并于两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起,他在周恩来领导下的中央特科工作,以医生为职业开始了长达25年的“潜伏”生涯。直到1949年10月10日,柯麟顶住压力组织澳门各界庆祝新中国成立,升起澳门的第一面五星红旗4。
革命时期的红色医生故事有着很强的革命情愫,对于医学生具有不可替代的革命人道主义的道德感召力。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红色医生最早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但不仅产生在革命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和当代,都涌现出一批奋斗在医疗岗位上的红色医生勇士。
“模范军医”吕士才,就是这样一位红色医生。1979年,在发现自己染色体癌变之际,他隐瞒病情主动请战担任手术队队长,毅然奔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场,随前线部队奋战4个月,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在战地简陋条件下,他成功实施了颅内血肿清除、气胸封闭、肝修补等一系列高难度手术,先后救治伤员800余人,主刀完成400多台各类手术。手术队返回时,他的癌症已到晚期5。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中,我们看到了一大批有着崇高信仰和斗志的红色医生冲到了战斗前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成为了抗疫主旋律。84岁的钟南山临危受命担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恳切地告诫全国百姓:“没什么事,别去武汉”,随即义无反顾登上开往湖北的高铁。72岁的张伯礼在抗疫前线摘除胆囊三天后就投入紧张工作,他用实际行动再次诠释“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的铿锵誓言。
以上我们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红色医生与革命时期的红色医生一样,呈现出坚强的革命斗志和高超的专业技能,散发出鼓舞人心的伟大精神——红医精神。毛泽东同志曾这样描述这一伟大精神:“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救死扶伤、施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总结起来,红医精神指的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医务工作者们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专业技术等多维度的思想体系,是对医者思想政治层面、职业道德层面、专业技能层面的综合肯定。
讲好红医故事——用红医精神培塑医学生道德思想
“大思政”背景下,医学伦理学教育也应该融入思政内容。一方面,思政内容的融入促进医学生建立社会主义医学道德认知;另一方面,让医学生更好地认识国情,对国家政策和职业环境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社会对医者提出了高于常人的道德要求。而大学时期是医学生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和道德培养的关键期。医学生的课堂道德培育十分重要,而医学伦理学承担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因此,如何用好课堂时间,对医学生实施更好的道德启发和思想引导,是医学伦理学教师始终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医学伦理学课堂讲好红医故事将成为一个有力手段。以下对如何讲好红医故事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红医故事的选取应优中选优,以本省市地区人物或时代热点人物为最佳。
第二,教师讲解红医故事应该适当深入细节,用“红医”人物的感人细节触动学生内心。
第三,运用多媒体影音帮助讲解故事,达到更好的渲染效果。
第四,发动学生主动参与叙事,加深学生理解和内化。
第五,升华故事主旨意义,利用红医故事和红医精神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帮助医学生建立自身的“红医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