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园“生活即教育”的新思考与新实践

2021-01-02

科学咨询 2021年46期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环节幼儿

陈 和

(苏州工业园区东港实验幼儿园 江苏苏州 215000)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全部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教育。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了解幼儿的童真、童趣,关注他们的感受,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感到接纳、关怀、支持的良好环境,了解孩子的天性,适时地给予恰当的教育;追随孩子的兴趣,及时捕捉课程生发点;从无到有地深入开展活动,不断满足幼儿探索求知、体验表达的需要,丰富幼儿的知识,提高幼儿的能力,实现对幼儿的全面教育。

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有很多生活环节,如:来园、谈话、餐点、餐后活动、散步、午睡、整理、离园,这些环节细小、琐碎,容易被大家忽视,但生活环节占据了幼儿一日活动的大部分时间,里面蕴藏着许多教育价值,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需要我们去发现、梳理。在园所里,孩子会先学会优雅礼仪、练习精细动作、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等,如打招呼、轻拿轻放、物归原位、穿衣、吃饭、扣纽扣、系鞋带等基本生活技能。事实上,没有其他工作比日常生活教育对幼儿身体、精神、心智以及道德的发展更为重要。

一、生活环节教育价值的解读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为了让教师们关注幼儿的生活环节,挖掘生活环节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于是,我们开展了一场关于“你是如何理解幼儿园的生活环节”研讨活动,我们老师是这样说的:生活环节是琐碎的,零散的,其中蕴含巨大教育价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孩子是最真实的,最自然的状态。生活环节可以考验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孩子进园那一刻起,教育就发生了。在幼儿园的生活里,孩子和老师是共同成长的。孩子身边时时刻刻都有学习点,老师就是那个引线人,穿起一串教育的珍珠。日常生活是对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育的过程,也需要创造性地组织各项活动。

需要注意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小细节,大教育。我们的解读:

第一,我们树立这样的理念。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本位,读懂幼儿的需要,从“幼儿适应活动”到“活动适应幼儿”,从“执行计划”到“精心为幼儿铺陈成长历程”,从“牵引幼儿学习”到“牵手幼儿共同成长”。我们要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把儿童当作教育的主体,引导他们由被动到主动,透过儿童去发现各种可能性,解密儿童发展的密码,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二,我们达成这样的共识。幼儿的生活是真实存在的,从他们入园的那一刻起直到离园最后一分钟,期间所有的活动都是课程的一部分,如何在一日活动每个环节中发挥最大教育价值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提起日常生活领域,可能想到的就是擦桌子、扫地、洗手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领域颇具代表的工作,但这并不是全貌。日常生活的工作带给孩子的好处远比想象中的要深刻和全面。

二、生活环节教育价值的践行

(一)追寻孩子的天性,从释放点到观察点

陶行知认为,衡量你所从事的教育是否是新教育,有三个基本的标准:一是“自新”,依据自身实际,走出自己的教育改革之路。二是“常新”,教育的改革和探索,每天都要做,日日新。三是“全新”,新教育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思想上都要新,如果骨子里还是既有的教育传统,仅仅做一些表面的文章,是称不上新教育的。幼儿园的生活环节是幼儿最基本的需要,也是幼儿表现出最自然、最真实、最放松的状态。生活环节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心理能量的释放空间,因而是教师观察孩子的有效窗口,教师要用“自新”“常新”“全新”的观点进行现场思考,对活动进行及时调整,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观察案例:《动与不动》

餐后活动时,孩子们都在木质地板上玩积木,阳光暖洋洋地照在场地上,有的小朋友拿积木垒起了一幢幢房子,有的小朋友搭起了长长的大龙,有的小朋友用积木在组装小汽车……这时老师观察到有个孩子躺在木质地上,享受着阳光,一个女孩走到躺在地上的孩子身边,试图叫他起来,用手去拉了他一下,他没有理睬女孩,继续躺在那里自顾自地玩着,老师看见了,没有去干预他,让他自由自在地享受片刻的舒适,等收玩具的音乐一响起,躺在地上的孩子马上爬起,和伙伴们一起快乐地走进了教室。所有孩子都在活动,而那个躺着的孩子一动不动,这个场景老师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有的老师会出于关心孩子让孩子立即爬起来,参与大家的活动,但这位老师没有这么做,任由孩子躺着,她知道这个孩子是班级这个系统中的一员,当音乐响起,孩子立刻回归班级,老师的不干预正好给了他一个缓冲,一个舒适的存在。还要让孩子关心爱护周围的有生命、无生命的物体,培养孩子的美感,并且学习有序地使用及摆放物品。如:照顾植物、插花、掸灰尘、扫地等工作。在工作中让孩子了解到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并意识到,整个的环境中不只有“我”,还有他人,维护好这个环境是环境中每一人的责任。

观察案例:《杰瑞的变化》

在户外活动时,杰瑞一个人推着轮胎在玩,有小朋友提出和他一起玩,拍拍他的肩膀,追着他跑了一段,他都没有理睬,在生活各个环节的观察中老师也没有发现杰瑞和其他孩子的交集,玩角色游戏时他总是在图书角看书,自由活动时,他也不离开教室,整个人一直呈现交往的游离状态,杰瑞更多地是自己和自己对话,自己与自己交流。老师在热闹的集体中看见了一个孤独的背影。于是老师决定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介入和引导。在日常活动中经常带着杰瑞与小朋友交谈,指导他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同伴互动,游戏治疗,家园合作等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孩子渐渐学会与同伴交往了,朋友越来越多了,日常生活的点滴教育使孩子很快回归到了集体中。孩子需要通过照顾环境来发展出一种能力,让孩子认识到他对环境是有责任和爱的。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去照顾身边的一切。通过操作在家里常见的物品、材料,孩子们会逐渐喜欢上这个环境中的一切,进而喜欢工作胜于玩具。

以上两个案例中,教师观察到两个不同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加修饰的行为表现,这是教育最有价值的参考。教师观察孩子,对孩子释放出的信息进行整理,两位孩子都是喜欢自言自语的孩子,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环节都发现了他们没有与小朋友交流,第一位老师采取的策略是无为,孩子躺在哪里就让他躺着,没有指责,也没有干预。第二位老师采取的策略是有为,运用一些教育手段增加杰瑞与孩子们的交往。两种方法都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是教师心中对儿童本位的认识。心中有孩子,那么就能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进行不同方式的引导,在最恰当的时机满足他们最想得到的需要,就能促进孩子自主自律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日常生活区的工作可以促进孩子独立性的发展,以及生活技能的掌握,是在帮助孩子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生活环境、社会和时代,帮助孩子完成从生理独立到心理独立的一个过程,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捕捉教育的价值,从生发点到教育点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因此,作为教师常常关注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因势利导,根据孩子们的学习特点去引导。教师必须和孩子们在一起,捕捉来自孩子们的信息,多倾听,懂包容,善支持,找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让幼儿得到最大的发展与提高。

案例:《青草地》

我们幼儿园每个小班门口都有一块泥地,小一班是石榴树下的泥地,上面还有乱石子、小虫子,孩子们很不喜欢,老师就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大家决定要一块青草地,于是买来草籽,撒在泥地里,过了一个星期,小朋友惊喜地发现,泥地里长出了一层绿绿的小草,小草渐渐长高了,孩子们给小草梳头发,用毛根给小草扎辫子,开展了相关的数学活动,梳辫子,比多少,颜色归类,比较软和硬。创编儿歌:青青草。经过一系列相关活动,孩子们又获得了新的经验,知道小草会长高,小草要喝水,草地下有蚯蚓,剪了小草还会长,剪过的小草长得更快,青草可以保护环境,可以止咳(种的是麦冬草)……日常的种植活动时,一把小小的草籽,引发出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机敏的老师抓住了教育的契机,将幼儿自发生成的兴趣进一步延伸,变成一个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探索能力、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各种体验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也架起了幼儿探索周围事物与现象,亲近大自然的桥梁。在这个师幼共建的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看到了教师恰到好处的指导,看到了幼儿的收获和被激发的探究精神。

案例:《小池塘》

教室门口的绿化带由于地理环境的缘故,一到下雨天就成“汪洋一片”,残存的几株花草不仅不美观也没什么作用。有一次下雨,孩子们都跑到走廊里看雨,无意间有个孩子说,那么多的水可以养鱼了。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想法。园长答应老师和孩子的要求为他们挖了一个L形的小池塘。施工期间孩子们特别关注工人叔叔挖泥,贴鹅卵石,迫切地盼望小池塘早日完工。小池塘完工后,孩子们带来了小鱼,他们捞鱼,玩水,制订养鱼规则,商量如何保护小鱼,有小鱼不幸死亡,孩子们一起和小鱼告别……课间活动时的小小池塘,拓展了孩子们交流交往的空间,小鱼事件,引发了孩子们对生命的关注,和对外界的关爱,他们更爱护小鱼,看见树叶掉进池塘了,会第一时间将它们打捞出来、每天放学都会有孩子提醒阿姨,将盖子盖起来,晚上让小鱼躲在里面、还有孩子会自动将散落在池塘边的渔网捡起来放好……孩子们的核心素养、爱心、智慧、协作在美好的事物中浸润和滋养。

两个案例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发现,引出了一系列的课程活动,孩子们的好奇心被点燃,教学做合一原则的指导下真学,真做,幼儿乐在其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了知识。

(三)探寻教育的意义,从寻常点到成长点

陶行知先生明确提出了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的教育主张,倡导解放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双手,使之能做;解放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嘴巴,使之能谈;解放空间,使之能“飞”;解放时间,使之能“闲”。教师要给予幼儿实践的机会,在游戏互动中,在动手操作中,在亲身体验中解放幼儿的身心,使他们能想,敢做,不断探索,体验成功的乐趣,成长的快乐。幼儿的生活是细微的生活片段连接而成的,这些细小的寻常点是儿童更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前提,也是幼儿终身成长的重要内容“如果没有教师的关注,寻常时刻也就只会从儿童的生活中平淡地流过,而不会在儿童的学习历程里留下痕迹。”我们要探寻及挖掘这些寻常点背后的意义,把它变成师幼同生共长的成长点。

案例:《小床的故事》

新小班的孩子们对于在陌生地方睡觉很抗拒,每年的九月份,午睡室里都是大哭小叫,这学期老师们从午睡这个寻常点探索教育的意义。老师首先从谈话入手,了解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午睡,孩子们说,“这不是我的床。”“奶奶不在边上”“床很多,都是一模一样的。”“和家里的床不一样。”“我不喜欢幼儿园的床,我要回家。”于是,入园一周后老师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体育游戏:捉迷藏,开汽车;语言活动:我的小床;探索活动:高高的小床;生活活动:脱下鞋子躺一躺;爬上小床玩一玩,和小床照张相,让孩子们进一步熟悉小床。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减少了焦虑,从不喜欢到喜欢上小床,觉得和很多人在一起睡觉都是一件很有趣的事。第二周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午睡室,在自己的小床上甜甜地睡了。

在午睡这个看似平常的活动中,老师创造性地把它策划成一场游戏,一场与小床的狂欢活动,让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小床,喜欢上了午睡。

案例:《插牛奶吸管的“艺术”》

进入中班以后,小朋友的动手能力也加强了不少,但是出于对孩子“爱”的心理,老师们在开学初并没有把给牛奶插吸管这个任务教给孩子们,总觉得等他们长大一点,再把这个任务布置下去。但是细心的老师也发现有几个孩子一直聚拢在保育老师的身边,于是老师让保育老师把一些未插吸管的牛奶递给那几个好奇的孩子,让他们也尝试一下。孩子们拿到牛奶很开心,在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都成功了。第二天老师把未插吸管的牛奶增加了一半供孩子们选择。孩子们自主地选择着、尝试着、讨论着、帮助着,在其后的日子里,孩子们动手能力逐步加强,孩子们还想出了“平插”“按插”“好朋友帮助插”“小手按平插”等方法。随着方法的熟练,自信心也在逐步增加。

以上两个案例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为幼儿创设自由、民主、和谐、愉快的生活环境,教师给予幼儿的支持、鼓励、信任、认同和称赞,解放幼儿的脑、眼、嘴、手、时间、空间,孩子就会获得“我能干、我行、我长大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反之教师的包办代替以及空洞的说教是无法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在成长。所以,教师也需要在观念的改变中和孩子一起成长。从幼儿进园那一刻起,平常又细小的寻常时刻就伴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教师要观察顺应孩子需要,抓住这日常环节中点点滴滴的微缩世界,融合成孩子具有成长意义的教育环境,把一分一秒寻常时刻累积成幼儿获得全面的发展的珍贵时刻,共同见证成长的美好!

猜你喜欢

生活即教育环节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提高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几个主要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践行行知教育思想构建有效地理课堂
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
“生活即教育”思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