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21-01-02杨焰婵

科学咨询 2021年46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教育资源

杨焰婵

(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

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并进一步指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今后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且必须提高水平。”这一面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出的伟大号召,回答了新形势下怎样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课题,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期望重托,为高校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新时代大学生指明了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高校校园中隐性教育资源其实非常丰富,如果把隐性教育资源比作海面上的“冰山”的话,显性教育资源就是那显露在海面上的“冰山”,而隐性教育资源则犹如潜藏在水面下的巨大海兽,不可观测、浩若繁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然而,因其强烈潜隐性特征,往往被我们的高校教育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或轻视了其作用,从而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重视隐性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对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并与显性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将大大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助于培养“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的新时代大学生。由此,加强对高校隐性教育资源的研究很有必要,是一个重大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显性教育(Explicit Education)是指“通过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地受到影响的有形教育。”它是一种外显的、直接的“有形”教育,具有教育目标明确、教育主客体固定、教育效果显著等特征。与之相对,隐性教育(Implicit Education)“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1]是一种内隐的、间接的“无形”教育,它将教育过程渗透于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情感取向、道德意识等产生影响。从1958年英籍犹太裔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从哲学领域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以来,“潜在课程”“隐性课程”“隐性德育”等概念陆续出现,在国外兴起了研究“隐性教育”的热潮,并在流入中国后,逐渐被采用,在国内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学者、教育者们较为时髦的一个论题。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两种教育方式,二者各自独立、各有特点、作用不一,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显性教育的长处在于直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有助于在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指导、管理和调控,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式。其不足是容易忽视受教育对象的心理感受,难以引起大学生共鸣。而隐性教育秉持“以人为本”和“回归生活”两大教育理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在潜移默化间达成了教育目的,提升了教育效果。其不足是不能进行系统完整的政治理论教育,也不能直接调控整个教育过程。

显性教育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但是,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显性教育的局限性逐渐明显。与此同时,隐性教育人本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逐渐彰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对隐性教育的投入,充分利用隐性教育资源,是对显性教育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最大化,提升教学水平。

二、隐性教育的特点及功能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是主流。但隐性教育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与功能,合理运用,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效果。一是潜隐性和陶冶的教育功能。这是隐性教育资源最引人注意的一点。隐性教育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工具到教育方式都内隐于大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和校园生活中,貌似弥散,然而无形的政治思想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从而具有无声无息中起到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事实上,年轻的大学生们,自主意识日渐增强,他们的三观正处于初步形成期,在学习生活中面对遇到的事物,喜欢自己判断,面对思政课教师在正规思政课堂中的说教、灌输,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产生怀疑,不认可。大大影响了教育效果。而隐性教育由于隐藏了教育目标,往往让学生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误认为教学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是自发的,是自己本身所固有的,是“理所当然”“本来就该如此”的,从而主动自觉地接受教育内容。这是因为隐性教育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没有明确的教育形式,学生们不知不觉会受到身处情境的暗示,并伴随着大学生日常的愉悦、陶醉、兴奋、激动等情感体验,从而改变大学生的观念、看法,潜移默化为大学生的自身思想、认识,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从而提升教育质量。

二是自发主动性和自我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隐性教育没有单调、枯燥的理论陈述和观点阐释,没有“我讲你听”居高临下的说教,不是注入式的被动学习。相反,在整个受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们进行的是一种主动自发的学习活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等,他们自己体验、自己感悟、自己总结,无意识地学习,无需额外的注意力资源,在这种内隐的学习机制作用下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得到有效提升。这体现了隐性教育的自我教育功能,这也正是隐性教育的优势所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利用好隐性教育的最主要原因。

三是灵活多样性和选择功能、愉悦功能。隐性教育没有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内容,从软件到硬件,从物质到精神,从思想到行为,潜藏于校园、教室、宿舍、食堂、办公楼、运动场、实验室……它们没有固定的地点、确定的形态,教育的方式方法灵活多变,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广大青年大学生时时刻刻、方方面面、全方位地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不同途径、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对大学生施加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从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用的最大化。这体现了隐性教育的选择功能和愉悦功能。对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多变的教育方式,大学生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大多选择更具思想性、趣味性、娱乐性,更符合自己“口味”的政治政治教育内容去学习。因此在整个受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们大多感觉身心愉悦,和谐自然,没有外来精神压力,从而在无意识间自觉地达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目标。

四是持久性和导向功能。一方面,隐性教育资源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是直接作用于三观,这就使得日趋成熟的大学生,在隐性教育资源丰富的环境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从而对他们未来的行为方式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且影响持久,难以改变。另一方面,隐性教育资源大量弥散在青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它们是非强制性的,学习什么、认可什么,是大学生们自己的主动选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习得的知识,记忆长久,不易忘怀。而校园绿化、日常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激励性的话语,甚至老师的言行举止,无一不向身处其中的每一名学生传递一种价值倾向,从而对广大学生们的言行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青年大学生由于是在心情愉悦状态下获得的认知,内化为自己知识的时间将会缩短,记忆时间也将更加长久,有的知识或学习体验甚至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三、推进高校政治理论课隐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寓政治理论教育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之中

高校除教育部规定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外,其他课程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也蕴藏着丰富的隐性教育资源,有助于大学生的三观塑造。在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过程中进行政治思想渗透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美国军校中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是同样非常重视隐性教育。西点军校中开设的“美国历史”“世界历史”“美国政治”“哲学”“国际关系学”“军事史”“文学”等课程中处处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时时刻刻塑造着美国军校学员的思想素质,改造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很有必要根据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文学、艺术、社会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让大学生们在获取大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吸收政治知识和思想观点,从而有利于培养正确的政治素养,推动高校大思政工作的建设和发展。

(二)提升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力

教师本身就是高校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一位知识渊博,道德品质高尚,掌握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高校大学生而言,教师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教师的外部精神面貌、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到内在的知识理念、政治信仰、责任感、事业心,无一不时时刻刻启迪和感化着大学生的心灵。如果学生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自己的老师,“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们自然而然就会亲近、模仿老师,自觉接受老师的价值趋向,不知不觉按照老师的期许方向成长,从而完成教育培养目标,这就是教育教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所以,高校的教师要做到“既为经师,又为人师”,不断加强自身政治修养,应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大学生。

(三)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有益的隐性教育资源。“孟母三迁”的典故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墨子也曾经说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校园文化又分为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两个方面。物质文化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园区的校舍、花园、走廊、球场、体育馆等建筑状况;精神文化环境则是指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校风、校纪、校训乃至校歌、校徽等能反映一所学校价值理念的人文环境。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核心层面和精华所在,它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思想,塑造人的心灵,具有极强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所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对开发利用隐性教育资源意义重大。一方面要增加校园建筑、基础设施等硬件的投入,构建优美、有序、文明、整洁的校园环境,真正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要构建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软环境,充分利用好校园网络、板报、文体活动、班级活动、学术科技活动等载体,营造一个和谐、健康、明朗、积极向上的氛围,使高校大学生们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耳濡目染,不学以能”,从而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资源主要以三种形态存在,即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相辅相成,而隐性教育对显性教育的有益补充作用,常常被我们忽视。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好隐性教育资源对培养新时代能够担当复兴重任的青年大学生意义重大。我们清醒地看到,在过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隐性教育,但我们的重视是不够的,没有对其形成系统的认识,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也没有有目的地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因素,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未来,在政治理论教育中重视隐性教育,增加对隐性教育的投入和关注,大量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然,显性教育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加强高校隐性教育的同时,要避免全盘“隐性化”的偏向。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齐头并进、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隐性教育资源,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最大化,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教育资源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