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竹枝词看贵州明清酒文化

2021-01-02吴玲玲

凯里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竹枝词芦笙祖先

吴玲玲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

据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的产生源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产生了各种崇拜祭祀活动,拜天地、祭神明,祈求神明和祖先保佑风调雨顺,祈祷降福免灾。在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着“万物有灵”观念,在它的作用下,通过饮酒习俗表现的关于自然的价值观,呈现出顺应自然与敬畏自然的特征[1]153。

祖先崇拜(信仰)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一种宗教信仰,中国儒家也有崇拜祖先的习惯和观念。祖先信仰是鬼神信仰的表现,是家族社会的精神核心,也是民间主要的信仰习俗之一。祖先信仰是人们对亡故尊长的崇拜,人们从血亲意识出发,认为故去的祖先并没有离开他的子孙,他一直在关注着后辈的生活。因此在世的子孙也祈求祖先灵魂的眷顾和保佑,通过经常性的祭祀活动,沟通亡灵,并以此作为增强家族凝聚力的有效形式[2]177。

贵州竹枝词中饱含此类内容,据现代民间文学对神话的定义,贵州竹枝词中的祭祀对象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英国学者L·斯彭斯提出的“习俗或祭礼的解释神话”[3]49,或者称之为“祖先神话”,如磐瓠、竹王;二是历史人物传说,如奢香;三是人生礼俗传说,如婚姻、生育、寿诞、丧葬等风俗习惯形成的传说;四是游艺习俗传说,如跳月。围绕这四方面,从贵州竹枝词内容来看,后世子孙的祭祀活动主要体现在祖先祭祀、人生礼俗祭祀、游艺习俗祭祀这三方面,祖先祭祀包括久远的虚无缥缈的神话人物,也包含真实的历史人物。什么叫祭祀?祭祀就是向祖先祈祷,请求他们赐福免灾。

无论何种祭祀活动,都离不开酒,贵州酒与贵州的民俗文化、祭祀礼仪紧紧缠绕在一起,形成贵州独有的酒文化。

一、祖先祭祀

据古代经学家的说法,一族一朝的创始者称为祖,其后裔子孙中的首领人物才能被称为宗,其实,我们应该理解为:凡是那些受到后代儿孙尊祀崇拜的父祖(不一定为真正的血缘亲属)之辈,皆可被称为祖宗[4]43。可见,祖宗(也可称之为祖先)分为三大类:一是神话中的祖先,如竹枝词中提及的磐瓠、竹王等,可称之为神话祖先;二是历史人物、民族英雄、为国家民族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如奢香等,可称之为民族祖先;三是各家各寨有血缘关系的祖先,供奉在宗族祠堂的一排排父辈、祖父辈、曾祖父辈等牌位所书之名讳。可称之为宗族祖先祭祀,以示区别。

在讨论这些祭祀对象与酒之间的文化关系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贵州竹枝词中涉及的“神话”内涵是什么。西方学者对神话的解释有多种,阿兰·邓迪斯认为神话是关于世界和人怎样产生并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神圣的叙事性解释。清鄂尔泰在《贵州通志》“苗蛮”中就记载了关于武陵蛮的先祖——盘瓠的神话起源,并且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来加强故事的真实性。①乾隆《贵州通志》卷七。正如威廉·巴斯科姆认为的“神话是散文的叙述,在讲述它的社会中,它被认为是发生于久远的、过去的、真实的、可信的事情。”[3]38起源于武陵山区的各民族,都将盘瓠当成自己的祖先,并祭祀之。

(一)神话祖先祭祀

余上泗在《蛮侗竹枝词》中描写瑶族民俗:“爱着青衣短似襦,逢年酗酒祀盘瓠。”他说瑶族人喜欢穿着短小的青色上衣,每到年节,会用大量美酒来祭祀他们的祖先,并且“酗酒”,狂喝。为什么这么高兴呢,毛贵铭说得更清楚:“荔波县里月场开,侗水瑶族跳几回。盤瓠祭馀歌舞散,肩头背得丽人来。”②本文所引竹枝词文本,皆出自丘良任等的《中华竹枝词全编(七)》,北京出版社,2007版,特此说明,他处不再另行注明。毛注曰:“佯僮在荔波县与侗、水、瑶相同。岁首祭盤瓠,男女联袂入场歌舞,相悦者负之而去。”可见,跳月这项活动,不仅只在三月的爱情里出现,在庄重的祖先祭祀活动中也会出现。张澍《黔苗竹枝词》:“盤瓠鼻祖想余威,结束栏干独力衣。世载精夫雄广泽,铜符尚说赐龙闱。”伍颂圻记载的一年一次的盘瓠祭祀中,大酒肥鱼,十分隆重:“一年一度祭盘瓠,大酒肥鱼礼特殊。木刻由来堪作信,何须文字识之无。”不仅记录了祭祀盛典,还提及当地书写特征:没有文字,以木刻记事。

舒位《黔苗竹枝词》中介绍了西南夷和夜郎的起源:

嫁得槃瓠不自由,岑山孖水远来游。无因石室功臣表,狗尾如貂续未休。

流水淙淙市夜郎,浣纱人见竹三王。年年饱吃桄榔饭,不信人间有稻粱。

张澍进一步描写了盤瓠后人的与众不同:“萧萧荆壁户谁扃,出人泥封俗自型。莫笑乌龙相馈问,槃瓠状貌本狰狞。”并注之曰:“佯邝在龙泉、余庆、黎平。其俗不闭户,以泥封之,婚嫁以犬相遗。”他也提到了竹王:“田歌处处乐升平,芦曲吹时社鼓声。送得山魁迎五显,大家齐上竹王城。”注解是:“土人妇女力耕作,种植时田歌相答,清越可听。岁首则迎山魁,逐村屯以为傩,妆饰如社,击鼓以唱神歌,所至之家饮食之。九月祀五显神,远近咸集,吹匏笙连宛转,顿足歌舞,至暮而散。”

除盘瓠外,还有竹王,即夜郎王。关于竹王的传说很多,最早文献记载是《华阳国志》,传说竹王生于三节大竹之中。范晔转引于《后汉书》中,最详尽的记载在彝族文献《益那悲歌》。田雯在《黔书》中特意提及竹王③竹王故事详见清代田雯《黔书·下》,民国铅印本。的记载。作为一位民族祖先,后世子孙祭祀延绵不绝,明朱茂时《黔中曲》记载了祭祀竹王的情景:

高髻缠鬃一尺长,浅蓝裙子趁时妆。一春远信鸡难卜,暗祝心期拜竹王。

据张澍《黔中曲》记载,在贵州山城里的祭祀场面如下:

斗大山城景物熙,雨风风雨竹王祠。迎神一曲鸣铜鼓,窨酒满斟倒接䍠。

小小的山城里,熙熙攘攘,十分热闹。无论风雨,对竹王的祭祀都不会断绝。在神圣庄严的祭祀结束后,众人会饮酒作乐,醉得头巾都掉下来了。史梦兰《黔竹枝十二首》:“遁水潆洄古夜郎,江波一线界牂牁。踏歌声入黄丝驿,铁板铜琶赛竹王。”杨文莹《黔阳杂咏》:“务相盘瓠正史详,尸飞鳖令未荒唐。蛮夷大长多雄怪,箫鼓年年赛竹王。”吴振棫《黔苗杂咏》:“娶妇仍愁独梦长,只夸紫电掣刀光。风前五色旗如绣,看取村人赛竹王。”小注曰:“木老善制刀,初娶分寝,生子然后同处。祀鬼用五色旗。”李中简也有一首《黔中竹枝词》:“铜鼓山头雨半晴,竹王祠畔沸春声。吹芦打鼓跳花去,两部银钗照眼明。”

满天岚气湿衣凉,莺粟花红燕麦黄。渝舞蛮歌诸葛鼓,村村争赛竹三郎。

据孔昭虔记载,当地十分重视竹王祭祀,“香火甚盛。”余上泗也说:“几重岭树夹蛮庄,妇女逢春不肯藏。闻道前村花鼓闹,背儿看赛竹三郎。”易顺鼎《丁戊之闲行卷》中有十四首《榕城杂咏》,其中有:“竹王无壁垒,葛相有祠堂。舞羽今天子,吹笳古夜郎。”“趁墟人渐散,山郭夕阳时。父老谈盘瓠,儿童唱竹枝。”①易顺鼎《丁戊之闲行卷》,清光绪五年贵阳刻本。提及贵州的竹王和盘瓠神话。

(二)民族祖先祭祀

除了神话祭祀外,还有历史人物传说的祭祀,如孔昭虔《乌蛮竹枝词》中的奢香:

万山凿空辟康庄,赤水河连蜀道长。九驿行人共来往,更谁杯酒吊奢香。

奢香是杰出的彝族女政治家,其夫病逝后,袭贵州宣慰使。明谢东山在《贵州通志》卷九中记载了奢香的故事,其他贵州文献中也有记载。奢香开通九驿,其中一驿名为“奢香”。②李贤《明一统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她大力发展当地经济文化,对加强当地与外界的联系,巩固西南边疆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深得后人敬仰,享受祭祀,也是情理之中。余上泗记载:“风烟济火旧岩疆,礼乐千村变卉裳。际得承平遗事远,部人犹自说奢香。”杨文莹《黔阳杂咏》:“乌撒穷荒九驿开,奢香应变亦奇才。长簪窄袖蛮方女,曾见大明天子来。”可见后人对奢香的称赞和怀念。中南民族大学教授余和祥说,对祖先的崇拜,是我们人类对自身的产生和繁衍的一种感激和报答的体现[4]61。伍颂圻在《苗风百咏》中记载了一首女官的竹枝词:“女官何事忽垂帘?贴到银花恨更添。部落素顽新主幼,司晨鸡牝不曾嫌。”③倮㑩苗在大定、黔西各属,分黑。白二种,黑者大姓。其土司死,子幼不能主事,即以其妻(称之曰耐德)为女官代理。所部恒以银丝花贴额。这与奢香接替霭翠的情形相似。舒位《黔苗竹枝词》中对“倮㑩”的描写更细致:“锦缎招魂野色宽,精夫红葬骨难寒。未妨月没教星替,梅额新加耐德官。”舒氏注曰:“其首死则以锦缎裹尸焚于野,子幼不能嗣,则妻为女官耐德,倮㑩言妻也。其俗:妇人用青布缠首,多带银梅花贴额。见《后汉书》。”毛贵铭《黔苗竹枝词》也如是说:“银丝贴额鬓脚斜,耳坠金环真大家。裙拖三十又六副,争看女官如看花。”注解更清楚:“土官死,子幼,耐德即为土司。其饰以银丝花贴额,耳系大金环,裙三十六幅。”头饰与数位所述一致,并增加了服饰信息。余上泗:“指顾江山亦自豪,厅前移步晚云高。女官旧向图中见,婢子分行捉绣袍。”④“罗鬼”长死,耐德即为女官。耐德,其妻也。织锦为长袍,其袖甚大,左右二女捧之而行。描画了少数民族女官的形象。史梦兰提道:“济火祠前社鼓挝,奢香驿外路歧叉。”并为之做注:“济火,汉牂牁帅,卢鹿水西安氏远祖也,佐诸葛武侯平西南,仁禽孟获,封罗甸王,世长其土。火济见史书兹云济火,盖从土语。奢香,霭翠妻也。翠仕元为行中书左丞。洪武四年与同知宋钦归,附以翠为贵州宣慰使。翠死,奢香代立。明太祖令置驿以为报,今安氏即霭翠后也。”

女土司气概非凡:“两耳银环绣夹襦,女官气概胜凡夫。莫惊鬼母行郊外,曾绾前朝太守符。”从词句来看,颇受人敬仰。清吴仰贤在这首《黔中苗彝风土吟》中注曰:“罗罗族以女官主事,诸土府皆然。明时以女土司某为普安知府。”其实,明清时彝族女土司很多,如奢香、实卜、胜古、摄赛、禄氏等等。

无论是祭祀盘瓠、竹王,还是祭祀奢香,都属于祖先祭祀。祖宗祭祀是古代“五礼”之首“吉礼”中三大祭祀之一,与天地祭祀同等重要。林惠祥先生曾指出:“祖先崇拜是鬼魂崇拜中特别发达的一种,凡人对于子孙的关系都极密切,所以死后其鬼魂还是冥冥之中视察子孙的行为,或加以保佑,或予以惩罚。其人在生虽不是什么伟大的或凶恶的人物,他的子孙也不敢不崇奉他,祖先崇拜遂由此而发生。”[5]245

余上泗等人在竹枝词中所述祭祀盘瓠、竹王的情景,正是出于对本民族之祖先的崇拜。如沈毓荪所言:

椎牛齐趁晓晴时,铜鼓铜锣逐队嬉。祭罢奢香下冈去,西邻约到竹王祠。

垂相祠堂一度游,南明河畔有高楼。当年济火臣西蜀,莫怪侬家拜武侯。

(三)宗族祖先祭祀

除了祭祀民族祖先外,还有各家各寨的祖先祭祀活动,也是十分隆重。余上泗:“日黑灯青祭鬼时,楮钱焚处野云迷。周遭布地鸡豚酒,绕插随方五色旗。”①木老祭鬼用五色绒旗,插草垄上祷之。描绘了大定府在天黑之后,祖宗祭祀活动方才开始,在祖先坟前摆上鸡鸭鱼肉美酒,焚烧纸钱,烧得烟雾缭绕……周围插上五色旗,大概就是大定府的祭祖方式。

伍颂圻:“一村鬼录注分明,陈馔屠牛次第迎。记得月圆霜薄夜,巫师胪唱一声声。”②东苗以中秋合寨迎鬼师祭先祖及族属之故者,屠牛陈馔以次呼鬼名,祭毕相与畅饮达旦。记载的东苗在中秋佳节阖寨祭祖更隆重,除了美酒佳肴外,还会屠牛祭祀,将整族已故之人合在一处祭祀,点唱先祖姓名,不落一人。

谢东山在记录“丹平丹行司”的“蛮人”时,曰:“性犷戾,出入不离刀弩。男子以草为蓑衣,妇女披短裙,尚花,以渔猎为生。……以十月朔日为节,杀牛祭鬼为乐,丧用棺殓,杀牛祭祀、歌舞而葬。”铜仁司的“土人”“务农为本,出则以牛载行李,有疾病则杀牛羊犬豕以欀之。婚姻论贫富以牛为财礼。祭祀用鱼为牲。葬置棺。俗重山鬼,每年有把忌。饮食、衣服、喜怒哀乐亦多避忌,号为青草鬼,稍有犯者,多不利于人。”③嘉靖《贵州通志》卷三。关于祭祀的习俗,与东苗相似。鄂尔泰也说贵州少数民族的习俗大多相似:“自夜郎、滇池以西……祭祀杀牛马亲联毕会以牛酒,多至数百人。”④乾隆《贵州通志》卷七。

瞿明安先生认为,祭品作为一种礼物,是献祭者表达自身心理意愿的媒介[6]152。所有祭品中,食物类祭品是最具有普遍性、最具有吸引力的礼物。人们认为祖先和自身一样,有相似的食欲爱好,把自身最爱的食物供奉给祖先神灵,才是真正的尊崇。因此,酷爱饮酒的贵州苗侗人民在各种祭祀活动中,酒成了必不可少的祭品之一。瞿明安先生说:祭品是用来向祖宗神灵传递信息的象征符号,是献给神灵的礼物,属于物化的符号形式。通过祭品,人们把对神灵的依赖感和敬畏感充分地表达出来,以满足主体的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6]158。瞿明安先生还说:在中国古代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的过程中,主体处理祭品的方式存在着两种迥然不同的类型。其中一种是具有人伦特征的象征性饮食行为,即采取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消费行为来处理祭品,以此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其产生一定的社会功能。这种类型的象征性饮食行为包括人们在献祭结束之后馈赠祭品和享用祭品的各种行为方式[6]159。恰好,贵州竹枝词中所记载的采用美酒来祭祀祖先神灵的方式,就属于这种类型。

《独山州志》“营建志”“典礼”条记载:“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班朝莅官,非礼威严不行;祷祀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故作秩宗戒以维寅维清,诚重之也。礼者敬而已礼国之干也,敬礼之实也,不敬则礼不行。在朝则磬折垂佩着穆穆皇皇之仪,在庙则对越骏奔昭跻跻跄跄之度,所谓君有君之威仪,臣有臣之威仪也。独山庙宇崇隆,祀典备举,凡朝贺庙祀及一切礼仪,谨遵程序,有本有文,凛咫尺之威严,致神人之格享,是在乎执事有恪者。”[7]

为什么祭祀祖先要用酒呢?酒在祭祀活动中的深层含义,缘于“以死为生”的乐感文化。总的来说,中国文化带有相当浓厚的入世乐感色彩,重现实轻幻想,重今生轻来世。“你能来到人间是偶然的,而你要离开人间是必然的。”人终有一死,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渔樵耕读,都躲不过这“历史的宿命”。该怎么缓解对死亡的恐惧呢?中国文化设计的方案是与阳间互补的阴间,那里的“人”与阳间的人一样要吃要喝,要行要住,如此,阴间则是阳间的继续,死是生的继续,两者只有形式上的不同,没有本质的差异。因此,人们一方面相信死者像生者一样需要花钱喝酒,所以要给死者烧纸奠酒,另一方面认为死者只是换了一个生活的场所,所以不应该为他们悲痛,人死了喝点酒、摆几桌宴席,无关紧要。民间很多地方认为寿终正寝的老人的丧礼同婚礼一样,都是喜事,并称“红白喜事”,越热闹越好。毛贵铭在《黔苗竹枝词》中说:“劝鬼一杯鬼莫哭,今宵原是好中秋。”①以中秋祭先祖及亲族之亡者,延鬼师于家,以木板置酒食,呼鬼名而歌舞。这就很正常了,阳世阴间一起过节吧,大家共饮一杯。

二、人生礼俗祭祀

在贵州明清之际的丧葬祭祀活动中,酒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为什么酒成为重要元素呢?首先,酒有解忧消愁的功能。伍颂圻《苗风百咏》:“来尸四木亦苗风,独有横埋俗不同。未必生平皆誓约,只鸡偏似副桥公。”②花苗死,戚朋携鸡酒吊哭,葬以板埋(四木夹尸曰板舁,尸横葬曰埋)。

平远州的锅圈仡佬,生性爱酒,即使平日无事,也要喝一壶酒,似乎酒已经成了日常生活必备品:

平远州中鬼画符,传来面具有于菟。虽然不作招魂赋,且尽生前酒一壶。③此族唯在平远州。其俗嗜饮,尚鬼。有疾,则延鬼师,以虎头一具,用五色绒装饰,置簸箕内祷之。亲死,侧置其尸,谓使其不知归路。其曰锅圈者,妇人以青布束乱发,肖其形也。

祭祀祖先,除了特定的枯鱼,酒也是必不可少的:

牛角倾醪劝两邻,欢呼沾醉乐连旬。伤心未是松楸树,买得枯鱼荐二亲。④葬用棺,以伞盖墓上,祭用枯鱼。

毛贵铭在《黔苗竹枝词》中记载,当地苗族人们在举办丧事时,用牛角来饮酒:

牛角为筒吸瓮头,骨和米糁白如油。囊家不蓄金蚕蛊,夜饮溪流囊见愁。⑤丧事屠牛召客,以大瓮贮酒,执牛角遍饮。

尺角淋漓酒具斋,瓮中骨醉马牛鸡。阳厓阴壑荒凉月,放出金蚕夜饮溪。⑥仲家有丧则台亲友执牛角遍饮。

翁车牛酒哭哀哀,一束生刍吊客来。皆竟倮苗风俗厚,护丧执竹绕高台。⑦倮㑩苗死,即择地盖棚作高台,谓之翁车;戚友以牛、酒致奠,并率子弟执竹围绕,丧次以护之。

《兴义县志》“社会”章“家族公共产业之管理使用”条:“木邑乡村聚族而居者,各地皆是数十家或数百家捐欵购买产业作祭祀祖先之用者,亦各地皆有其管理,系推举族中之热忱公正者,其使用作每年春秋二季祖茔扫墓宗祠祭祀之用,此亦符孔子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之义也。”⑧民国《兴义县志》。《桐梓县志》“第六条”记载:“衍圣公每年祭祀经费即由孔氏原有祀田收入支给”、第七条补充说:“前条祀田租税仍由衍圣公自行征收,并着各该管地方官妥为保护。”⑨民国《桐梓县志》。

《桐梓县志》“厉坛”记载:“某县知事为祭祀本境无祀鬼神,窃以普天之下,后土之上,无不有人,无不有鬼,人鬼之道,幽明虽殊,其理则一。今国家治民事神,已有定制,尚念冥冥之中无祀鬼神,昔为生民,未知何故而没。其间有遭兵刃而横伤者,有死于水火盗贼者,有被人取财而死者,有被人抢夺妻女而死者,有遭刑祸而负屈死者,有天灾流行而瘟疫死者,有为猛兽毒蛇所害者,有饥饿寒冻而死者,有因战斗而列身者,有因危急而自缢者,有因墙屋倾隤而压死者,有死后无子孙者……此等孤魂或终于前代,或没于近世,或兵戈扰攘流移于他乡,或人烟断绝久缺其祭祀,姓名泯没于一时,祀典或阙而不载……此等孤魂死无所依,精魄未散,结为阴灵,或依草附木,或作为妖怪,悲号于星月之下,呻吟于风雨之时。凡遇人间令节,心思阳世,魂杳杳以无归;身堕沉沦,意悬悬而望祭。兴言及此,怜其惨凄,故在京都有泰厉之祭,在王国有国厉之祭,在各府各州有郡厉之祭,在各县有邑厉之祭,在一里又各有乡厉之祭……期于神依人而血食,人敬神而知礼,谨设坛于城北,以三月清明日置备牲醴羹饭,专祭合境无祀鬼神等众,灵其不昧,永享此祭,惟祈城隍尊神镇控坛场,鉴察□恶,无私昭报,谨告以闻。”①民国《桐梓县志》。

伍颂圻:“家家除夕叫魂归,鸡酒团圞乐翠微。郎自缠头侬束发,一生鸳梦不蓬飞。”②西苗男以青布缠首,白布裹腿,女挽发盘头上,插木梳,夏历除夕各置鸡酒,呼合家老幼,谓之叫魂。描绘了西苗的习俗:除夕之夜,除了鸡鸭等美食,还有美酒,合家团聚,不仅是家人团聚交流感情,还有对逝者的追思。无论生死,都是情感关怀,家人一起欢乐相聚,从室内相聚到室外活动,无一不是情感的流露。在这样重大的节日里,除了缅怀祖先,年轻一辈联络感情也很重要,青年男女自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寄托了各自的爱情梦想。

《瓮安县志》“丧葬之俗”记载:“……无论贫富,在未出柩先凡吊者、执事者、奔走者,皆待以素饭,出柩返乃酬宾,则正式酒席甚有醉饱欢呼者,在初死未葬之间,夜则戚邻右集柩次,歌唱达旦,丧家供以酒食,至葬乃止。有不来者,丧家更请人招之,甚至歌唱中有杂戏文者,其音乐节奏毫无差异。此风最坏,虽官司禁止变不能革甚矣。移风易俗之难也。”③民国《瓮安县志》。

《瓮安县志》“祭祀之俗”记载:“每年至除夕,携酒馔往祖茔致祭必具必遍,正月在初五以前亦然,夜则破竹为灯如白菓形,即谓之白菓灯,每坟一盏,燃烛照之,至元宵乃止,为止坟灯。清明日或稍后数日必备酒肉拜扫坟墓,以白纸錾钱形如幡式标插坟上,谓之挂青。初葬之坟挂青必在春社以前,七月初九或初十等日备酒菓另书祖宗牌供之,谓之接祖宗。以纸钱封包书祖宗封典名讳于十三、十四等日焚之,谓之烧包。其祖宗生日、忌日,知者必祭,此祀有鬼之俗也。”④民国《瓮安县志》。

在现实生活里具有明显的娱乐作用,但是在娱乐中间又传承着历史的、社会的、生产的、生活的知识,具有鲜明的寓教于乐的功能。—些古老的民间叙事曾经是在神圣而庄严的场合讲唱的,它的主要功能曾经是为了娱神,但是随着神圣内核逐渐化解,这—类的叙事也逐渐由神圣走向世俗,由娱乐神而变为娱乐人。在现代的许多娱乐项目中,都会将这些神话故事或者历史人物传说作为素材来演绎,如电视剧《夜郎王》《夜郎传奇》《奢香夫人》等。民间通常是把他们作为故事讲述的,而民间故事的重要功能本来就是娱乐和消遣。人们在闲暇的时候讲故事既娱乐了身心,消磨了时光,又从中接受美好的启迪[8]12。

拙作《从竹枝词看贵州清代酒文化(一)》中讨论了酒与文人之间的关系[9]。酒除了是文人的精神寄托,抒发情怀的媒介,闲暇时候打发时间,贩夫走卒解除疲劳,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外,还有更严肃庄重的场合,即祖宗祭祀。

重阳乡市各纷纷,钲鼓行傩到处闻。逐疫成群还祝社,一壶清酒醉桑枌。

这是林文度记载的贵阳重阳风俗。不同于其他关于重阳节的饮菊花酒、佩戴茱萸、登高等记载,贵阳在重阳这一天举行其他节令才有的祭祀活动。赵沁《(乾隆)玉屏县志》有记载:“亲初丧,朝夕供汤饭,葬前三日俱陈牲醴,日凡三祭。越三日,复山祭墓并祭后土。至逢节序,祭祖先遇亲生忌日,致祭皆备肴馔,间以时蔬外,如里社,有祭祈禳、有祭傩赛,有祭多用饣兹饼、豚蹄、鸡、鱼等类。再若二月有文昌会,五月有关圣会、三闾大夫会,五月及十二月有城隍会。又皆醵钱致祭,祭毕聚饮而散,以上诸祭虽丰俭大小不一,要皆诚敬从事,古人亦有行者,惟染时疫信鬼野祭,此为楚人相传之陋习矣。”⑤乾隆《玉屏县志》卷二。赵沁记录的玉屏丧葬习俗中,除了常见的一些祭祀礼仪,还有其他祈禳、傩赛、庙会之类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意义已经发生了转变,从祭祀变成了娱乐,这些祭祀活动成为人们从中获得快乐的源泉。如《都匀县志稿》卷五记载“广顺贵筑贵定”的“土人”:“岁首则迎山魈,逐村屯以为傩,妆饰如社,击鼓以唱莽歌,所至之家皆饮食之。”①民国《都匀县志稿》卷五。各种节令的活动,具有相似性。祭祀先祖,不全是为了祖先,也可能是一种祈福行为。谢东山记录印江县的风俗时,说:“疾病不识医药,惟杀牛祭鬼而已。”②嘉靖《贵州通志》卷三。在这些传统节日里,贵州各地都在举行各种活动仪式来欢度佳节,而节日的氛围少不了酒的烘托。

三、游艺习俗祭祀

明清之际的尤侗《黔苗竹枝词》说“苗人”:“吹起芦笙来跳月,马郎争上竹梯楼。”并注之曰:“岁时召亲戚挝铜鼓,斗牛于野刲,其负者祭酒食之。女子十岁即构竹楼,处野外以诱马郎,仲春吹芦笙,和歌淫词谑浪,谓之跳月。意投者男负女去。马郎,男子未娶者。银环饰耳,婚则脱之。”可见,跳月也是会饮酒的。孔昭虔有一首竹枝词曰:“作戛屠牛吊客嬉,角觥醉把舞僛僛。东家跳月西调鼓,一样芦笙两样吹。”③治丧谓之作戛,丧家宰牛宴客,执牛角酌酒,酣醉淋漓,吹芦笙击鼓歌舞,谓之调鼓。据孔注,家有丧事,会屠牛待客,且在觥筹交错、酒足饭饱之际,佐以歌舞。后两句进一步表明:无论是表达男女爱情的跳月,还是亲人离去的悲哀,都会歌舞酒饭待之,以一种庆贺的态度来面对,两种悲欢相对的心情,用一种饮食歌舞来对待,这其中体现了贵州的民族特色。

那么,什么是跳月呢?明万历《贵州通志》记载,贵州各地各族都有跳月习俗。④万历《贵州通志》卷四。

花犵狫俗同红犵狫,但裙用五色,故云花犵狫。曰东苗,男髽髻,着短衣,色尚浅蓝,首以织花布条束发,妇着花裳,无袖,惟遮覆前后而已。裙亦浅蓝色,细折,仅蔽其膝,其俗婚娶男女相聚歌舞,名为跳月。情意相悦者为婚,初不较其财,逮至一年方遣。然责之虽死亦不置。曰西苗者,俗同东苗。曰紫江苗者,性犷恶好教饮食粗秽,余俗与东西苗同……

东苗性戅而厉,男子科头赤脚,妇人盘髻长簪,衣用土锦,无襟,当服中作孔以首纳而服之,别作两袖,杂缀海□铜铃缘青白珠为饰。春月以木为神,召集男女,祭用牛、酒,曰木马鬼老坐坐饮马傍。未婚男女俱盛饰衣服,吹笙唱歌,旋马跳舞,谓之跳月。婚嫁以马牛为财礼,及娶归男家,父母杀鸡占卜以纳之。曰西苗,男子椎髻上挿白鸡毛,白布短衣,男女以□□布衣首饰,海□青白小珠,婚娶亦跳月。买抬中善触者,召亲戚击铜鼓斗牛……

谢东山在嘉靖《贵州通志》中记载平伐司的跳月习俗,与万历《贵州通志》同,与毛贵铭竹枝词“白衣主祭斫肥牛,各寨歌呼同唱酬。长簪盘髻女苗笑,今日斗牛赢彩头。”⑤白苗在贵定、龙里。衣尚白,科头跣足,盘髻长簪。祀祖,择大牯牛一头,养至肥健,即约各寨有牛者合斗于野,胜为吉。卜日斫牛以祭主。祭者衣白、衣青。祭后全族围坐,剧饮高歌。所述的服饰、头饰、祭祀风俗都十分相近。白苗在祭祀祖先之前,先要养肥牛,然后斗牛,取胜则寓意大吉,然后屠牛祭祀,阖寨欢庆胜利,席间歌舞相佐。全寨尽兴饮酒,不醉不归:“祭罢先人尝馂豭,醉归杜散语喧哗。”

《遵义府志》进一步记载了跳月的详细情形。

每岁孟春,苗之男女相率跳月。男吹笙于前以为导,女振铃以应之,连袂把臂宛转盘旋各有行列。其笙截竹为管者,六通其节而栉比之。长者四尺以次而杀短至三尺参差若羽窍,其短者孔六以达于长,以指扪之若捻笛,然而又截竹径尺,衡绾于六管之衔而吹之。一呼一吸,声若驾鹅之嘹汉。毎至看场,既圆欢情欲洽则迟其声以媚之,长管之上冒以匏,短管之中置以簧,簧用向铜为之,恒用火炙,亦古制也。前人诗云:管清罗袖拂,响合朱唇吹。人情应节转,逸态逐声移。苗俗固不□音律而其应节之转、逐声之移则又善于形容也……⑥道光《遵义府志》卷四十七。

清宋庆常写石阡的跳月情景是:“蟠龙高髻耸云鬟,压领银圈大耳环。三月桃花看跳月,长裙锦制亦斑斓。”①苗妇挽髻,最高名曰蟠龙髻。压领,项圈也。耳环,大有径尺,皆以银为之。男妇未婚时,于三月间聚集山坡,各吹芦笙,互相唱歌。两意投合,即自为配偶,名曰跳月。苗裙以锦制,长拖斑斓。

清黄晋明在《贞丰竹枝词》中记载兴义府的跳月情况:“桃李花开三月三,箫声吹暖碧云涵。女寻男去男寻女,一曲蛮歌意态憨。”

这样的活动很多,任寅虎说:“每年夏历除夕至正月初二,一连三天,无论已婚未婚男女,都可寻找意中人,在田峒间、树荫下,对唱山歌,寻欢作乐。一些地方的苗族、侗族也有类似风俗。”[10]174

清余峥有一首《苗儿跳月歌》:

红杏初花柳亦稊,芦笙吹彻绣球欹。两行鸡羽风中出,正是芳年十五时。

山阿生小太惺惺,缨络交胸玉削形。记得上头才两月,春来即与插鸡翎。

欢情旖旎影婆娑,深浅谁论者卜河。人世方圆难合处,黑罗罗睨白罗罗。

同是红苗一种生,前年曾见采矾行。明朝唱曲休教误,好把花竿掷与卿。

月成心许为音容,不惜人前落锦笼。无语翻身就郎负,盘坡深处踏鸡从土。

风柔草软日迟迟,何处山腰插竹枝。不异游蜂衔蕊去,却教蝴蝶费相思。

此外,“长裙平帽别风标,胸著鲜花态更娇。三五芦笙环里跳,春情无限此花苗。”②花苗男女每年在广场跳舞一次,谓之跳场。女子长裙以瓦形方巾作平顶帽,胸前插鲜花,以手牵手成一大环形,男子三五成群吹芦笙穿插其中,互相唱歌,情既洽,即订婚。从服饰、头饰、装饰等角度将跳月的情景真实再现出来。“盘髻长簪亦艳装,桃花新放踏歌忙。芦笙吹处金铃响,此是春宵跳月场。”③白苗在龙里、贵定、黔西等属。每岁仲春合男女于野,谓之跳月。择平地为场,男吹芦笙,女振响铃,旋跃歌舞。妇人盘髻长簪。这些竹枝词描述的跳月时间都是阳春三月。

清洪亮吉《贵阳元夕灯词》:“金锁桥西送客回,趁人丛处广场开。芦笙吹彻秧歌起,逐队花苗跳月来。”可见,跳月不仅只是在阳春三月,节日之际,也可能跳月庆贺,更是为了娱乐。“女吹芦笙舞婆娑,男吹芦笙舞且歌。跳月嘤咿浑不辨,眼输色授亦情多。”这是颜嗣徽《牂牁竹枝词》中描写的跳月场景。清戴瀚《黔中杂咏》:“偏桥野旷拥榆枌,过市花苗短锦裙。亦有垂髫颜如玉,可堪笙月跳山云。”④苗俗择偶吹笙、跳月。

余上泗描写得更细致:

长髻轩然一尺高,二环如钏更轻佻。马郎何处山歌起,稗草迷茫不耐薅。⑤仲家女未嫁者,脑后髻高尺许,耳缀大环。凡苗女谓所欢者为马郎。

彩帕腰缠各艳妆,山头共觅选婚场。月明跳舞丛人里,抛掷花球打爱郎。⑥仲家女腰用彩布一幅围之,婚姻先苟合,置场野外,以彩布为球相戏,视所欢者掷之,赠以花巾。

孔昭虔有《跳月词》,词前有序,略同于《遵义府志》,各有侧重:

垂肩鬃髻半梳衔,给臂银环双耳嵌。跳月场开踏歌去,阿蒙催换蜡花衫。⑦以马鬃编髢,上插木梳。耳环之大绝伦。衣皆绘蜡于布,既染,去腊而花现。方言呼母曰“阿蒙”。

插花临水自娉婷,流韵兜离亦可听。何必秦台箫引凤,郎吹芦管女摇铃。

情丝宛转结花球,一掷东风花满头。如问聘钱消几许,迢迢天上有牵牛。⑧仲家苗以采编圆球如瓜,掷所欢,谓之花球。诸苗皆以牛为聘,色美者索至四五十头犹未足。

鬼竿高插唱喁于,风旋云流影不孤。新息而今好分谤,缀钗薏苡尽明珠。⑨龙家苗插竿于野,名日鬼竿,男女旋绕而歌。其女爱珠饰首,多以薏苡代之。

同声何日赋同归,盼到梅阴结子肥。从此离莺休更奏,将雏一曲凤双飞。

清梁玉绳《黔中竹枝词》详细描写了跳月的情形:

唇下芦鸣月下跳,摇铃一队女妖娆。⑩二语本苗歌,见田雯《黔书》。郎情妾意深如许,共宿盘盘涧谷遥。11孟春会男女于野,谓之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为节,奔而不禁,每宿于山谷中。

鸡羽翘翘孰比肩12未娶者首插白鸡羽。相挨相向两生怜。痴顽不解通媒妁,掷著花球当聘钱。13跳月又以五色布为球,谓之花球,视所欢者掷之。

已向春场缔夙因,鬼竿竿下定终身。如何不作熊罴梦,访得西施别赠人。①择对必立竿于野,名日鬼竿。初姿分别,俟生子女,然后同居。

吴仰贤说:“妾振金铃下石冈,郎吹芦管渡横塘。踏歌联臂无拘束,欢煞春风跳月场。”②花苗每岁孟春,合男女于野谓之跳月,预择平壤为月场。及期,男女皆更服饰,男编竹为芦笙吹而前,女振铃继于后,并肩舞蹈,婉转终日不倦,暮则挈所私归,谑浪笑歌,至晓乃散。史梦兰《黔竹枝十二首》的描述与吴仰贤相似:“僰女蛮童聚作堆,年年跳月趁春回。芦笙一曲谐佳偶,免却风诗赋标梅。”诗下之注也相似。③苗俗每岁孟春,合男女于野,谓之跳月。预择平壤为月场,及期,男女皆更服饰妆。男编竹为芦笙吹之而前,女振铃继于后以为节。并肩舞蹈,回翔婉转,终日不倦。暮则携所魂归比,晓乃散。聘资以女之妍娥为盈缩,必生子然后归夫家。清蒋攸铦《黔阳竹枝词》:“吹彻芦笙夜未阑,花球腾掷月场宽。”杨文莹《黔阳杂咏》:“仲家女儿皙且修,踏歌月底饶春愁。花球一掷携手去,明日牛来五十头。”④仲家,布依族的旧称。花球视欢者掷之。俗以姿色定聘资,多至牛三五十头。查慎行《黔阳踏灯词》:“赤脚姎徒闹扫妆,木梳笼鬓去随郎。一年一度芦笙会,又赶春山跳月场。”田榕《黔苗竹枝词》:“芦笙吹彻响铃催,花簇球场趁月开。解带分明如赠芍,水楼高处马郎来。”田注之曰:“大头花苗,孟春,男女择平壤为月场跳,男吹芦笙于前,女振铃于后,情投则挈女归,越宿而散。仲家苗,春月编花球击之于场,曰相马郎。有所欢则掷球相换带,因遂奔焉。阳洞罗汉苗,野外构水楼,月夕,女辄登之,谓之坐月,男子挟被往就私焉。”田氏还有一首曰:“花树跳花花一簇,月场踏月月三更。浓妆只爱悬珠好,雾縠争如绘蜡精。”注曰:“狗耳龙家苗衣用五色药珠为饰。犬头花苗裳服用蜡绘花于布,染过去蜡则花毕现。”注释没有解释跳月,而是介绍苗族蜡染,因为前文已有解释。舒位《黔苗竹枝词》中“仲苗”的跳月略有不同:“浅草春开跳月场,聘钱先乞紫槟榔。隔年一笑占归妹,抱得新儿认旧郎。”舒氏注曰:“仲家,五代时,楚王马殷自邕管迁来,其族有三:曰补笼、卡尤、青仲,散处贵阳、平越、都匀、安顺、南笼各地,风俗相同。每岁孟春,会男女于平野曰跳月,地曰月场。各为歌唱,合意则以槟榔投赠,遂为夫妇。而婚成三日,归即别求他男与合,非生子不能归也。按:平越府今改为直隶州,南笼府今改为兴义府。”“西苗”则是“一曲山谣两鬓花,月球抛后女归家。野田岂有宜男草,更遣娄猪定艾尨。”舒位认为:“凡苗类有跳月之习。西苗制花球,于唱歌时掷所欢以结婚,亦非生子弗归也。”也即是各族跳月习俗,略有区别。张澍《黔苗竹枝词》记载的是:“花球抛掷认檀郎,春日风光引兴长。叩叩知随罗汉意,蜂黄褪了号仙囊。”小注曰:“孟春跳月,用彩布编为小球,谓之花球。视所欢者掷之,奔而不禁。苗人谓处女曰囊,男未娶日罗汉。”并进一步补充说:“蜡绘花衣锦袖裳,振铃跳月斗新妆。芦笙信是通欢器,妾自踏歌病了郎。”小注是:“花苗在贵阳、大定、遵义。裳服先用蜡绘花干布而后染,既染,去蜡则花见,饰袖以锦。孟春会男女于野谓之跳月。男吹芦笙,女振响铃,旋跃歌舞,谑浪竟日,暮携所私而归。”吴振棫《黔苗杂咏》描写更直接:“月场百步湿金波,六孔芦笙夜踏歌。红杀蛮花春易老,相逢休惜聘钱多。”注曰:“苗俗孟春合男女于野,谓之跳月。月场既定咸饰新妆,男吹芦笙,女振铃继于后,回翔宛转,终日不倦。暮则挈所私归,比晓乃散。至聘资之多寡,以女之妍媸定之。”沈毓荪的“跳月”:“一双蝴蝶逐风轻,对雨山禽晚弄声。记得前春跳月闹,听郎吹得好芦笙。”注释也很简单:苗俗每岁春知,男女自相择配,名曰“跳月”。

美酒敬祖,畅舞娱神。与前面的祖先祭祀和人生礼俗祭祀不同,前者重在酒的祭祀,而游艺习俗祭祀侧重在歌舞。巫舞是原始图腾舞蹈的遗迹,被称为古文化的“活化石”,人类社会发展的图腾敬重和整个原始宗教泛灵崇拜时期,酒与舞蹈是先民们敬神、通神、娱神的礼品和手段、人与神沟通的桥梁[11]171。祭祀活动中的舞蹈与酒奠作为原始文化形态,反映了先民意识形态中最崇高的社会活动方式和物质生活内容。也正因为酒与舞在原始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才有了美酒、舞蹈敬于神祖的社会行为[11]171。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和信仰的长期积淀,在民间依然长存不绝,尤其是在民族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四、余绪

除了祖先祭祀、人生礼俗祭祀、游艺习俗祭祀外,还有很多场合会用到酒。张国华的《黔省竹枝词》中,就有相关内容,比如《威宁州》记载了佛寺用酒的情况:“井号葡萄水吸成,梵王宫殿照分明。夏来红粉争求子,饮啜灵浆庆佛生。”寺庙大殿里的贡品新鲜,灯火通明。夏季,众信徒来佛寺朝拜,祈求菩萨赐予子嗣,寺庙会提供美酒给他们,用饮酒的方式来给菩萨庆祝生辰。宋庆常在《石阡竹枝词》中记录石阡的习俗时也如是说:“长烟管捏着镶鞋,客长当年议事来。嘱咐看师须记取,今朝酒水作公开。”①俗呼庙祝为看师。寺庙中的酒水可以敞开了喝。

另外,祭祀不分昼夜,除了白天的庆祝,夜晚也有,比如对于诉讼的祝愿,假如想在诉讼中取胜,无论原告被告、正义歪理,都有取胜的心愿,如此,则在静谧的夏夜,悄悄地选择一个人迹罕至之处,偷偷表达内心不可言说的愿望:“山楼结夏夜开窗,月子高高暑气降。谁料大箐深黑处,有人酒脯祭龙江。”②龙江,老讼神也。讼者祀之,盗贼亦祀之,唯不用烛,黑夜奠献。

可见,酒在贵州的习俗中无处不在,既有庄重严肃的场合,也有美妙爱情产生的时刻,更有自己一些隐秘愿望萌生的时刻。深入了解贵州酒文化,对了解黔地的各种习俗文化是有益的补充。与其他习俗相较而言,贵州明清竹枝词中,祖先祭祀、人生礼俗祭祀中明确提及酒的内容要多,而游艺习俗祭祀更多地侧重描写祭祀场面的欢乐场景和气氛,但并不是酒在游艺习俗中的作用减少了,或者说地位下降甚至不出现了。爱情更需要酒的催化和见证,酒的身影并没有消失,而是爱情需要文字的渲染,比酒更需要篇幅来展现,因此,在有限的文字中,酒隐藏在爱情的阴影中。

猜你喜欢

竹枝词芦笙祖先
祖先与吹牛
科学家发现了萤火虫祖先 等
岜沙芦笙节
书法《竹枝词》
你好,芦笙
《竹枝词两首》其一
芦笙恋歌
苗族芦笙制作师
谁说我们一定要像祖先一样过
鱼儿是人类的祖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