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五年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研究及其特点分析

2021-01-02于衍学

凯里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基层

于衍学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一、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1]。自此之后,乡村振兴很自然地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乡村振兴”一词,国内学界使用较早,诸如“农村危机或乡村振兴”[2]“乡村振兴法”[3]“当代中国乡村振兴之路”[4]等表述形式,在20世纪就见诸报端和相关的研究中。如,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路光[5]、周惠如[6]、赵公法[7]等学者就对乡村振兴问题展开了研究。尽管如此,据目前可凭的资料,学界真正对“乡村振兴”展开专题性研究,却仅始于2017年。

“十九大”后,乡村振兴问题,即“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问题,已经被历史性地提出来,成为“一个历史性课题”,亟待学界给予学理上的科学回答,以指导乡村振兴实践。据不完全统计,在知网文库检索近5年(从2017-2021年)与“乡村振兴”相关的研究论文,多达70 000余篇,并且总体上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些研究主要从解读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实践的地方性探索、乡村振兴基本理论问题探讨、乡村振兴的意义与路径等四个方面对“怎样实现乡村振兴”这一问题展开了系列研究。中国一切事情能否办好,关键在党,乡村振兴亦不例外。为此,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问题的研究成为贯穿这四个方面的一条“红色主线”,备受学界关注,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

对近五年来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研究的成果进行全面总结,既有利于建构乡村振兴理论体系,又抓住了乡村振兴实践的“牛鼻子”。陶芝兰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党建创新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对相关的问题也进行了部分总结和探索[8]。本文将在陶氏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近五年来,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从哪些方面展开研究?各取得哪些代表性成果?这些研究有什么特点?还存在哪些不足?需从哪些领域进一步拓展?期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总结,以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正如白寿彝指出的哪样:“总结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提高我们的自觉性,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对于推动我们的工作有很大好处。”[9]

二、国内研究文献梳理

(一)对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分析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研究,主要从乡村振兴的基本理论、路径和实践个案三个方面开展了分析。

1.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基本理论分析

王兆胜提出基层党建的“地位论”,认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及党建工作“不容忽视”,基层党建的加强及其效能的发挥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10];梁杰与王兆胜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基层党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用“两个离不开”对“关键”一词作了科学诠释,即“乡村振兴离不开党建引领”和“乡村振兴离不开党员干部的担当和作为”[11]。换言之,这种关键性作用,聚焦在基层党建之于乡村振兴的“引领力”上;张小莉阐述了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之间基于“引领力”效能的“内在逻辑”问题。她认为,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基层组织权力的“重构”过程,这种权力“重构”是指乡村振兴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力的“维持”“巩固”和“扩展”[12];董怀军强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既作为此战略实施的“重点”“难点”存在,也是其取得实效的“希望”所在[13];吕逆风聚焦当前党建引领下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主张把改变基层党建薄弱环节作为乡村振兴首要前提,认为这样既能够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又能够提升乡村振兴领导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4]。基于对乡村振兴过程中基层党建不足的认识,孙建军强调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问题,认为这需要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供给侧”体系,强化乡村振兴中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15]。

综上所述,关于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基本理论问题,学者们从乡村振兴成败的关键、重点与难点、前提条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本质以及为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而进行的基层党组织“供给侧”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这为建构党建视野下乡村振兴基本理论体系奠定了学理基础。

2.路径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研究的核心

对如何实施乡村振兴,赵一夫等主张采取“党建领衔的组合行动”,突出农村党支部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注重”上,即注重乡村振兴带头人团队培育和选配,注重乡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维护和巩固,注重区域内“村与村”联动发展的引领、协调和推动,以解决因“村多”“村小”的客观现实导致的“资源分散”、村与村之间实力失衡、“发展上单打独斗”“乡村管理联动性弱化”,以及“公共服务难以集约”等问题[16];梁爱国主张把“田园乡村”建设作为党建引领下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认为乡村振兴要紧紧抓住“田园乡村”建设这个关键环节,发挥基层党建在“富民强村的助推”“田园乡村的建设”“三农工作的协调推动”三个方面的核心引领作用,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17]。徐贵耀探讨了在基层党建“引领力”效能作用下,乡村振兴“如何切入”和“如何突破”的问题。他认为“硬化农村党建”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切入点,从“硬化农村党建”切入,突出乡村振兴中基层党组织“引领力”效能作用下的“组织功能”和“政治功能”。这样既能提升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领导力和引领作用,又能凝聚广大群众的智慧、共识和力量,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18];胡妍提出了党建引领下乡村振兴的“制度”“人才”“组织”“善治”和“惠民”五条路径,即以乡村振兴“重要事权清单化管理”为抓手探索制度路径,以实施“领头雁”工程为重点探索强村人才工程,以“镇—村—村民小组”三级阵地建设为“突破口”探索组织路径,以基层党组织协调引领乡村各群众团体联动方式探索“多元共治的善治”路径,以“民生微实事”办理为抓手探索“惠民路径”[19]。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乡村振兴过程中“党建+”路径也进行了诸多研究。诸如,黄之涛的“党建+为村”路径[20];徐沈、陈定洋的以“党建+乡风建设”为主要内容旨在通过塑造乡风文明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21];程忠良、何强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中“支部+合作社”“支部+标杆”“支部+创新治理”三个“支部+”路径[22];姜海龙提出通过“党建+生态”引领农村绿色产业发展以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23];邱成晟则以“党建+增信”为代表,通过改善乡村金融环境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24],等等。对这些“路径”的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极大推进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工程的实施。

3.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实践的个案分析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研究的部分成果是以实践个案形式存在的。郭光柱把“党建+乡贤参事会”作为江西吉水县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方式:一是推选“乡贤”,推选方式有“群众推荐”“个人毛遂自荐”“党员大会集体审决”“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等;二是在村与社区一级设立“乡贤参事会”。三是在乡镇与村两级党组织指导监督下,乡贤参事会通过“组织联谊”“增进乡情”“加强联络、听取乡音”“聚财聚智”等方式服务乡亲,助推乡村振兴[25];印晨瑶阐述了宁波奉化区乡村振兴过程中培育农村带头人的“奉雁争先”工程实践案例。她指出,奉化区乡村振兴的“牵引性”要素是基层“领头雁”团队,主张秉持“一个村一个人”和“一个人一个村”工作理念,通过“奉雁争先”实现党建引领乡村各项事业的全面振兴[26];郭槟畅论述了舟山市如何通过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问题。他重点围绕“挖掘”“提升”和“推进”三个核心概念,就如何“挖掘”乡村基层党建的体制机制创新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衔接点”,如何“提升”乡村振兴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决策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基层党建如何推进乡村振兴及其“抓手”等问题,进行了具体阐述[27];李伟杰等充分肯定了开封市祥符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示范性经验,并通过“五个融合”(“融合党心与民心”“融合城乡”“融合文化与经济”“融合产业”和“融合精神与物质两个文明”)概括了这种示范性经验[28];姜言明等针对泰安市岱岳区“村庄多”“村庄小”“各自发展”“资源分散”“优势不明显”等乡村振兴中的不利因素,阐述了该区克服不利因素推进乡村振兴的成功做法:一是抓住“聚人才”“兴产业”和“育生态”三个要点,强化基层党建引领。在基层党建现实状况与乡村振兴客观需求之间不能完全相适应的情况下,从工作体制机制、组织设置、方式方法三个方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创新,促使基层党建适应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创建农村区域化党建联盟,破解上述不相适应的问题,克服该区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突破乡村振兴瓶颈[29]。

(二)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基层党建分析

学者们从乡村振兴过程中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性、基层党建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基层党建推进乡村振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乡村振兴的实质是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

耿强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根本上是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一种乡村治理方式,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之间有一种紧密关系,即农村基层党建的加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乡村振兴是基层党建和组织引领推动的必然结果[30];赵岩从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角度,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既是组织效能作用下的一种“引擎”,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力量、协调力量和“主心骨”[31];冉鹏认为,乡村振兴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工程。这项工程能否建成、能否收到预期成效,是由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核心和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基层党组织[32];田丽从乡村振兴过程中各种乡村团体组织的作用角度,审视农村基层党建的作用。他认为激发各种乡村团体组织的作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农村基层党组织又是激活和协调乡村各种团体组织的关键性力量,在联结、整合、凝聚及监督各类乡村团体组织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中枢”作用[33];对田氏观点中的这种“不可替代”和“中枢”作用,董明春称之为“基石”[34],邢洪英则视其为一种“强力支撑”[35];董向东在阐述破解乡村振兴难题的对策时,提出“五大振兴”举措(“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认为“振兴组织”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点”,基层党组织振兴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处于“领导地位”[36];吴凤涛从农村基层组织活动的开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两个方面,论述了农村基层党建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农村基层党建的成效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之间,存在某种直接性关联,这种“关联”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中之重”[37]。

2.问题与原因:乡村振兴中农村基层党建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讲,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系于农村基层党建的成效,这要求我们既要保持、巩固和发挥基层党建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又要正视当前农村基层党建中存在的问题。钟金珊归纳出当前乡村振兴视野下,基层党建创新过程中农村党组织面临的“三化”难题,即“党员队伍建设困难化”“党员干部思想行为消极化”以及“组织领导作用削弱化”[38];张燕基本认可钟氏的观点,指出上述“三化”在农村基层“党员冲锋在前意识”“党员的严格要求与管理”“基层党组织阵地的坚守与功能发挥”和“党组织队伍建设和结构优化”等四个方面表现最为明显[39];赵晖、石毅揭示了“三化”现象背后隐藏的根源,二人认为这些现象是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时期传统农村基层党建方式不再适应新时代乡村发展形势的新变化而导致的。农村基层党建模式创新不能同乡村振兴新势态与时俱进,是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三化”现象频发的根本原因[40];邢洪英与赵、石二人持基本相同的观点,明确指出农村基层党建模式与乡村发展形势之间存在某种不相适应性,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效能[35];在此情况下,刘泽峰就“三化”现象作了进一步调查分析,认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与管理缺位”“党员干部年龄结构搭配不尽合理”“党员干部文化素质整体不高”“青年人才扎根难”“基层组织制度建设不匹配”,这些既是农村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新形势不相适应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三化”现象频发的内因[41]。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农村基层党建中存在的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相适应的问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是当前学界需聚焦和研究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3.农村基层党建机制模式的创新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动力

“如何抓好党建推动乡村振兴,成为摆在基层党组织面前的一道必答题”[42]40。段鹏超阐述了基层党的“政治建设”对农村基层党建整体工作的引领作用,认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性”(“讲政治”)与农村党组织的作风、基层党员的政治素养、党组织内政治生态之间关系密切。基层党组织政治性(“讲政治”)的增强不仅能够强化农村党的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而且还有利于农村党员政治素质的提升和基层党内政治生态的净化[43]。换言之,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农村基层党建模式创新,能够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赵晖等通过实证方式,探讨了“嵌入式党建”对乡村振兴的经验逻辑。该经验大致分为“创设”和“嵌入”两个环节:一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统一领导下“创设”乡村“党建e家”服务站,作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基本功能单元”。二是将“党建e家”服务站嵌入村社组织以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嵌入乡村群众生活以加强基层群众的政治认同,嵌入乡村产业以巩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这种党建模式上的“嵌入式”创新,把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基层党组织“无缝式”对接起来,为乡村振兴中农村基层党建提供了新思路;李微希着眼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提升之于乡村振兴的效能问题,认为解决农村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如何彻底激活和释放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部生机潜能是根本途径。对此,他主张从六个方面展开:重点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关键是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突显,基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健全,前提是组织配置的优化,核心是基层党组织与乡村振兴之间“权”“责”“利”等方面关系的理顺,抓手是乡村振兴中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创新[44];面对乡村振兴进程中基层党建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张曦就目前基层党建工作机制的创新路径,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他认为应该紧扣基层党建的“配置”(“制度安排与权力配置”)、“分解”(“目标责任分解机制”)、“牵引”(“乡村产业项目牵动引领机制”)、“保障”(“党建经费保障机制”)和“激励”(“干部激励考核机制”)等五个方面,建构一套农村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的新型逻辑关系[45]。

三、研究特点的分析

国内学者对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的研究较为晚近,却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研究趋势、展示平台、研究队伍、主要内容、个案研究,以及相关理论与实践如何结合等方面。分析把握这些特点,有利于学界进一步开展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的纵深研究。

自2017 至2021 年,根据知网文库中有关“乡村振兴与党建”的检索,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研究的论文数量,呈现“先升后降”趋势。2017 年作为研究起点,仅有4 篇成果呈现,约占这期间成果总量的0.76%;2018 年,这一数据已经攀升至115 篇,约占21.98%;2019 年,该数据继续攀升,达到180 篇,约占34.41%,较2018 年多出65 篇。然而,2020 年,相关数据已经下降至138篇,约占26.41%,比2019 年回落了42 篇。截至2021 年6 月,这一数据则是86 篇,约占16.44%①本组数据源自知网文库检索“乡村振兴与党建”所得论文数量相关数据,其中包括2017-2021 年论文标题中同时含有“乡村振兴”与“党建”术语的论文总量和近五年中各年份的论文数量,及其相关运算结果。;如果从年份上看,2017年是相关研究的启动年份,2018年是研究成果急剧攀升的年份,2019年这种攀升达到了“峰值”,2020 年开始首次出现回落。单从2021 年上半年论文数量来看,该年相关研究的论文刊载量似乎要跌入“谷底”,抑或延续这种回落的趋势。对此,国内有学者据此认为,乡村振兴研究的“热度”及其成果数量的高位呈现,某种意义上具有短期性和非可持续性特点。

笔者不认同这一观点,认为上述数据反映出的相关研究态势更具表象性。换言之,对乡村振兴与党建之间关系的国内研究动态,笔者有三点判断:其一,相对于2020 年,2021 年相关研究的成果数量在较大程度上不会继续回落,至少不会成为近五年来研究的“低谷”,在很大程度上,2021 年相关研究的论文数量可能要超越2020 年;其二,笔者不认为2019 年是相关研究成果数量的永续“峰值年”。也就是说,2021年后可能会出现相关研究新的“高峰期”。其三,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研究的论文数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会保持在一种相对稳定的高位状态。对此,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三方面决定的:一是随着中国历史性地消灭了“绝对贫困”,中国农村社会已经由“脱贫”向“振兴”转变,农村社会已经开启了全面“振兴”的新征程,这具有不可逆性;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尤其是“三农”的现代化离不开乡村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亦不允许乡村振兴“缺席”,它在其中的战略地位突出,受到中央高度重视;三是当前中国乡村发展的现实状况及乡村振兴战略遇到的各种挑战,更加需要加强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尤其是她的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成败的关键要素,这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研究的持续时间,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持续时间,具有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相关研究的成果还会不断呈现出来,建议学界重视并持续开展乡村振兴尤其是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问题的研究。

基于文献梳理获得的相关数据,笔者发现,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以期刊论文、报纸载文、硕士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等四种方式呈现的。近五年来,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研究成果的刊载期刊涉及180余种,其中刊载相关论文5篇以上(不含5篇)的期刊主要有《党员干部之友》《宁波通讯》《国家治理》《重庆行政》(公共论坛)《农家参谋》《群众》《当代县域经济》《农村·农业·农民(B版)》《人民论坛》《支部建设》《新长征(党建版)》《党的生活》《农村经济与科技》等13 种;刊载相关论文4 至5 篇的期刊有12 种,诸如《党建研究》《小康》《党史博采(下)》《乡村科技》《经济研究导刊》《党的生活》《党建》《共产党员》《新农业》等。

从这些刊载平台上,我们发现,相关研究的刊文期刊主要是“三农”、农经、党建类刊物。除上述25 种期刊外,其余150 余种刊物对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关系研究成果的刊载数量相对较少。这150 余种刊载期刊,突出地表现出一个“杂”字。其中,各类学报类期刊有26 种,包括党校学报10 种,占比38.46%;职业院校学报6 种,占比23.10%;民族院校和师范院校各有3 种,占比均为11.53%;其他类型学报总计4 种,占比15.38%。各类报纸是相关研究成果的另一个重要展示平台。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乡村振兴与党建之间关系研究的论文载文报纸有近70种,总载文约105 篇。其中载文5 篇以上的报纸是《中国组织人事报》(9 篇);其次是《湖南日报》《西藏日报(汉文版)》《贵州日报》等3份报纸各载文5篇,载文3篇的报纸有《西江日报》《河南日报》《佛山日报》《烟台日报》《徐州日报》《苏州经济报》等6 份报纸;另有《鄂尔多斯日报》《恩施日报》《濮阳日报》等8家报纸各载文2篇;其余报纸载文量均为1篇。目前,有关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有7篇,广大在校研究生对乡村振兴尤其是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也表现出一定的研究旨趣。与此同时,国内学术会议也开始聚焦乡村振兴问题,其中有关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的会议论文也有3篇。①本组数据源自知网文库检索“乡村振兴与党建”所得论文之刊载平台相关数据,其中包括2017-2021 年论文标题中同时含有“乡村振兴”与“党建”术语的论文之刊载期刊、载文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相关数据及运算数据。

从成果展示平台方面,笔者发现,尽管相关研究成果展示平台呈现多元性特点(如期刊、报纸、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但更多偏向于“三农”(或农经类)、党建类平台;展示平台诸如CSSCI期刊、北大核心期刊和《光明日报》等国内著名报刊相关载文量较少;相关研究成果的博士学位论文呈现方式,亟待丰富;需要召开更多有关乡村振兴等主题的高层级学术会议;国内高校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亦需参与到相关研究中来,以增强乡村振兴与党建等相关研究的理论深度,提高相关研究的质效,增益成果层级的提升。

当前,国内究竟是哪些人在研究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的相关问题?笔者对知网文库相关研究论文中具署研究人员单位的文献,进行了全面详细梳理。据不完全统计,在331人具署单位信息的研究群体中,国内高校(含职业院校)系统研究人员有91 人,约占总体数量的27.49%;各级党校系统有88人,约占26.58%;来自各省、市、县、乡(镇)、村等各级党委(含支部)组织中的研究人员有83人,约占25.07%;涉农、银行等相关企业的研究人员有16人,约占4.83%;高校研究生和社科院(含农科院)系统分别有5人和3人,各自约占1.51%和0.90%;其他来源单位共计45人,约占13.59%。

从以上数据中,笔者发现,尽管高校研究人员在全部研究人员中的比重最高,但这种优势并不明显;各级党校系统的研究人员也是相关研究的主体力量;各级党政机关组织中的研究人员对乡村振兴与党建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样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也就是说,目前国内就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相关问题,开展研究的科研队伍,主要是由高校系统、各级党校系统和各级党委(含支部)组织系统中的研究人员构成的,这三部分人员的相关研究成果占据整体研究成果数量的近80%,其他各类研究人员群体仅占20%左右。②本组数据源自知网文库检索“乡村振兴与党建”所得论文文献中,凡具署的作者单位情况考察所得数据及部分运算数据。

作为科研人员富集、科研能力相对强劲的高等院校中的科研人员,需进一步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尤其是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这一关键性课题的研究力度;各级党校系统科研人员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也有其自身明显的特点:他们主要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乡村基层党建问题,尤其是乡村基层党建如何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的问题;各级党委(含支部)组织中的科研人员的相关研究,相对于高等院校和党校系统研究人员,他们的研究表现出“重实践而轻学理”的特点。换言之,各级党委(含支部)组织中科研人员更多热衷于探讨在党组织领导下如何开展乡村振兴方面的具体操作问题。显然,这与高校系统科研人员“注重学理”和党校系统研究人员“注重党建”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涉农、银行等相关企业人员的相关研究,则主要侧重“村企合作”、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等方面的内容。国内各社科院、农科院系统的科研人员和高校研究生群体,需更加重视乡村振兴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力度。作为一项较长时期内的国家战略,乡村振兴相关问题的研究,一方面需要拓展研究领域,增强研究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亦需调动和整合各方相关研究力量,尤其是充分调动和“盘活”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及各级党校的科研人员及其研究潜能,建构乡村振兴的一整套理论体系。

目前看来,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的研究,在内容上略显单调。前文对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梳理的,即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研究和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基层党建研究,这是由当前国内学界对这组关系研究的基本情况及其主要内容决定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研究,聚焦了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基本理论问题、如何开展乡村振兴即乡村振兴的路径,以及推进乡村振兴的个案研究等三个方面。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党建的重要性、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适应问题(即乡村振兴过程中基层党建存在的问题),农村基层党建机制模式的创新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内在推动力等,则是乡村振兴过程中基层党建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在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问题上,需拓展研究内容。诸如,党建如何聚集人才为乡村振兴选配主角,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中的“信贷诚信”问题,党建如何铸就乡村振兴的“根”与“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之间的关系等等,应成为研究拓展的重点方向。

研究内容的拓展,旨在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牛鼻子”,夯实农村基层党建的“根基”。在此基础上,处理好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的关系,建构乡村振兴理论尤其是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的理论体系,这需要从三大领域展开研究,即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的本质与内涵、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关系研究的内在价值,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的关系。此外,近五年来,无论是从基层党建看乡村振兴,还是从乡村振兴看基层党建,学者们都注重这两方面的个案研究,这是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研究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四、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笔者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乡村振兴研究,必须首先重视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的关系问题。为了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拓展。

一是要增强研究的学理性。乡村振兴战略成败的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引领力”的效能及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之间关系的处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则需要基层党建引领乡村经济、村政、文化、社会、生态和组织等全面振兴,这是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之间关系从“适应—调适”到“再适应—再调适”的过程,这是实践问题,更是理论问题;二则需要基层党组织自身的维持、巩固、党建机制的创新及乡村振兴引领效能的发挥。上述两个方面,均需要从理论上给出科学回答。

二是要促进研究的系统化。为推进乡村振兴,发挥基层党建“引领力”效能,需开展“三个‘系统研究’”:对基层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开展系统研究,对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基层党建开展系统研究,对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的关系开展系统研究。在尚未厘清乡村振兴的本质、内涵是什么,乡村振兴要“振兴什么”?“如何振兴”?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党建的内容、实质及其价值地位如何、有什么作用等问题的情况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难免遇到困境与挑战,这需要建构整套乡村振兴理论尤其是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关系理论体系,这是学界面临的一项迫切研究课题。

三是要重视从乡村振兴实践个案中总结经验。人们对于如何处理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由实践、总结到再实践、再总结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人们对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的认识,受到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的整个认识过程,就表现为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螺旋上升。从形式上看,表现为实践和总结的不断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总结的每一次循环,相关认识都会进到高一级的程度。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循环往复,直至乡村振兴战略完全实现,这就是我们认识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运动的全过程和基本图式,也是建构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理论体系的根本途径。

在当前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党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着巨大挑战,需引起各方重视。拙文权且作为求教于方家的抛砖引玉之作,以期唤起学界同仁对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学理研究。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党组织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清华党组织公开
基层在线
云南省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法治化路径探析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