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创新成功三角”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2021-01-02严力群
严力群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081)
“创新成功三角”是美国学者罗伯特·D·阿特金森和史蒂芬·J·伊泽尔[1]构建的一个描述国家创新成功支持因素的框架,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商业环境、政府监管环境和创新政策环境,其中,商业环境是指市场氛围、组织运作等与商业活动相关的影响因素,政府监管环境强调保证市场运转和创新开展的管理体制因素,创新政策环境是支持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人力保障政策等方面的因素。这三个边中各相关方面内容的组合将构成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衡个人与集体、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及保障就业与促进企业活力方面有效发挥作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生态人文和经济环境千差万别的国家来说,“创新成功三角”的概念框架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在新技术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创新驱动,基于“创新成功三角”构建有效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1 “创新成功三角”的理论阐释
在西方新古典经济学中,创新与主流的资源配置理论并不兼容。直到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增长理论的提出,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被认识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2]。但新增长理论把技术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一个不变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增长模式[3],这并不能解释创新的突破性效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非常强调创新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而西方非主流的演化经济学则是以研究经济中的“新奇性”[4]为基础,对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演绎。演化经济学强调的经济增长的动态非均衡性、整体性与历史性的研究范式构成了创新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沿着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理论,西方非主流经济学在这一概念上加以拓展,获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如关于路径依赖、报酬递增的理论[5],今天已经成为创新研究的重要基础性概念。总体上看,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对创新在经济中的作用都日益重视,并提出了建立国家创新系统的政策建议。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创新驱动,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都来自于一连串的技术发明和突破,同时制度的协同成了驱动技术成果商业化的保障。因此,创新从来都不仅仅是经济个体努力的结果,国家政策、社会、文化环境都对创新的开展产生影响。创新经济学既强调技术创新,也强调制度创新,更强调技术与制度的协同。“创新成功三角”的产生和技术与制度创新协同的要求是一致的,这表现在其不仅推动技术创新的产生,保证技术创新成果不断出现,还在于其背后激励机制的建立,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商业化实现与获取回报,进而驱动更多的创新出现,进化为区域创新生态体系。
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是相互协作、追求共赢的有机体系。一是表现在政府参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激励措施的提供。对于一个创新活动来说,商业化风险是每一个企业或创业个体都需要衡量的,而政府及相关政策的介入无疑是减少商业化转化中早期风险的一个保障。二是营商环境的营造,主要是为多样性企业的创新创造条件。在一个创新生态里,需要有众多异质性经济个体的竞争与协作,形成一个可以进化的生态体系,而这需要相适应的营商环境支持。三是制造业生态的创造。制造业是创新力激发之源,创意的实现和智慧的交流最开始都来自于产品的创造,而后才有众多的围绕产品的软硬件附加,特别是相关的设计、检测、金融、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制造业的支撑与招引。除了少数具有区位优势而定位金融、科技研发和商务等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外,大多数区域如果没有制造业的发展就没有高生产力和高带动作用的产业基础,仅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是难以形成创新生态的。
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独特作用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第一,创新驱动生产力增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与资本和劳动投入并列的重要经济增长因素,这一点已经为增长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所公认。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意味着以知识和技术驱动的生产力增长。第二,从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工业化带来的巨大经济增长飞跃和生产力提升无不依赖于技术创新的推动。技术创新浪潮还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6]。第三,市场规模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而创新是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开拓新市场空间的必然要求。中国经济增长已走过了短缺时代,市场消费浪潮已从前期的“排浪式消费”转向更加注重绿色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品质消费阶段,创新则成为区域经济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既可以开拓本地市场,更因为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开辟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支撑。
2 构建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的基础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成功三角”构建的创新生态体系框架最终都是为企业服务的,是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撑条件。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是丰富多样的,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资本结构、不同股权控制情况甚至区域经济的禀赋特色或规划方向都影响着创新的绩效。这也是“创新成功三角”的着力点。
1) 行业属性。企业的行业属性有多种划分,这里主要从行业新兴或传统两个维度进行描述。传统行业一般在经济体系中已经存在很长时间,并且是与现在人们日常使用的最终产品相联系的。而新兴行业是原来不存在的、最近时期才产生的行业,具有行业模糊的属性,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概念。从创新角度来说,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都面临着不断创新以适应变化的市场和客户需求的问题,不能说传统行业就不需要创新了,反而是传统行业更需要在产品设计、功能拓展、质量改进上创新。“创新成功三角”对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的意义在于它们都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都需要与有关科研教育机构、行业协会协作。在变化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寻求商机,外部的环境友好和支持政策是保持一个行业不断前行的动力。而新兴行业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在引进、培育和发展阶段需要一个包容、合作共赢的环境。
2) 企业规模。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创新中的行为模式是不同的。创新理论认为,大企业的创新通常是在已有技术路线上的持续深化创新,一般不可能是导致行业颠覆性变革的创新,创新可能加强大企业在市场上的领导地位,形成“市场势力”[7]。同时,大企业经济实力雄厚,能投入更多的资源推进连续性创新,适合需要大量资金攻关的科研项目,一些大企业还有力量支持基础科研。中小企业的创新则更多的是集中于某一个点上的商业化突破,一般不会是基础研究的进展,而是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的应用创新。但由于中小企业的创新受到较少的“框框”限制,所以一些突破性的创意与应用往往先被中小企业开发出来,最后为大企业所收购推广。在经济复杂性日益增强的现实世界,创新往往具有累积性的特征,即今天的创新是以前众多成果累积推进的结果,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且创新越来越需要众多经济个体的合力,政府往往承担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最初阶段的风险,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创意更是受惠于政府支持的科研活动的成果积累。
3) 融资结构。资本结构对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创新绩效上。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资本结构是不同的,不同资本在创新中的风险收益特征是有差异的。初创企业由于不确定性大,一般以自筹资金为主,只有在其创意创造展示出一定的前景条件下风险资本投资者才有可能去尝试介入。为了支持所在区域的创新创业活动,地方政府常常采取设立“孵化园”、种子基金等相关支持手段为初创企业提供起步资金和工作场所与设施。而在企业发展到成长、成熟阶段,企业的前景已经显现,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资产和销售业绩,未来现金流具有可预测性,企业的融资手段将逐渐丰富,有各种债务或股权性质的工具可供选择。在我国资本市场,现在除沪深主板上市渠道外,还设立了创业板、科创板以及新三板等多层次的交易机制,也设置了一些地方性的交易场所,为各类企业的融资手段多元化提供了条件。
4) 产业聚集。产业的创新仅靠单一的企业是难以成功的,一个产业的繁荣往往是多个企业聚集带动的结果。生产相似的产品或提供上下游配套协作的企业的聚集,往往带来重要的创意迸发和市场机会。创新具有聚集性,如世界上几个著名的“大湾区”的创新奇迹。产业聚集带来人才、技术、创意等创新要素的形成和发展,不断培植着创新的“沃土”,并为接续创新提供基础条件。因此创新政策支持相关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集聚,新兴制造业更是推动相关新产品、新模式、新知识创生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产业资源。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制造业的集聚,并带动各种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与繁荣。
3 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3.1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创新创业活动的活跃取决于企业主体,这里的主体包括大中小型各类企业,其中各类主体中的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创业活动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家精神的发挥需要合适的环境,主要是营商环境,即当地能为企业家开展经营活动提供的便利。在政府管理与服务方面,各地都采用了多种优惠的招商方式,这些优惠的方式是否能落实到所在地的所有企业,企业所关心的产权、办证、享有的优惠政策是否对各种类型、本地或新招来的企业一视同仁等,都决定着营商环境的好坏。此外,各地方也要针对区域的传统文化氛围、人情关系生态及行为特征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服务措施,确保各类企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对未来的可预期,形成多样化的企业生态群落。
3.2 增强制造业的基础地位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产业特色,有的地方以服务业为主,一些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定位于新产业、新业态,并以此带动经济增长。但对大部分地区来说,制造业的基础地位还是最需要强调并重视的。在信息网络发达的背景下,尽管制造业的布局并不一定需要选择发达区域,但是对次发达地区经济来说,如果没有制造业的基础,其在吸引人力、资本、金融等要素上将处于弱势,对依赖于基础制造业地位的创新活动则更是形成较大的制约。制造业的发展要特别注重基础制造能力的培养,培养工匠精神,做人所不能,形成制造优势,自然能吸引更多的创新资源。
3.3 注重产业生态的打造
数字化经济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是产业布局所受到的时空限制大为压缩,这使得许多地区的传统资源禀赋要素的比较优势不是很明显,后发地区通过相关政策的实施和追赶也能形成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的比较优势,而这个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产业生态的打造上。产业生态是由各种经济主体聚集而形成的生态群落体系,包括前后端的服务和中间环节的制造,各种科研院所的聚集或资源流动等。对于人才、科研院所的引进,可以采取诸如与科研院所合建地方研究院、为各类所需人才提供灵活服务等激励措施,寻求“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的方式来吸引创新要素资源。在产业生态的打造中,最核心的是产业链的融入问题,只有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融入到某个具有相当大市场空间的产业体系中,才能形成对当地具有带动与辐射作用的产业集群或特色产业体系。数字经济的优势这时候充分体现,区域主导产业一旦形成特色聚集,则相关的创新要素和服务资源可能来自于全国甚至全球,从而推动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或增长带。
3.4 推动金融与科技结合
建设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和金融是产业发展的两大支撑。金融的作用不仅表现在为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融资,还表现在可以为各类经济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融资支持,这主要是通过风险投资来推进的。金融活动本质上是资金的流动,资金向着有盈利能力的企业流动,在这一过程中,资金的所有者需要承担的风险有高有低。风险和收益是匹配的,市场上总有一些资金所有者偏好于承担高风险而博取更大的收益。同时,“创新成功三角”相关政策的结合也减少了相关主体承担的风险,为金融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因此,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要在引进与培育各类工商企业经济主体的同时推动建立一个与实体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形成银行、保险、投资基金、担保机构等各类金融主体协作配合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