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动模式下的“国际物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1-01-02尹阳
尹 阳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国际物流”课程需要通过构建教学理论体系、丰富教学方法、参与实践教学、更新考核方式、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理念、邀请企业家进课堂和企业现场教学实践来重新优化配置教学内容,实现教学资源的多元化,促进物流专业的应用性向纵深发展,提升学生运用理论、参与实践、解决国际物流作业问题和创新创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国际物流应用水平,以适应新时代国际物流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
1 “国际物流”课程的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丰富且广泛。国际物流是在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高效运作又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物流”课程主要包含国际物流运输业务、国际运输代理业务、货物进出境报关制度与程序、国际货运保险及国际物流运作管理等内容,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且广泛[1]。
2)教学应用更新迅速。随时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全球性货物需求量增长十分迅速,国际物流发展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国际物流产业发展十分迅猛,港口企业、贸易企业、报关行、船代货代、国际货运保险等业态应用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更新迭代于最新的行业内。
3)实践教学比重逐步加大。目前,“国际物流”课程教学多以理论知识为主,但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国际物流学》的操作实际能力和应用能力,逐步改变“知识型”课程教学,体现在国际物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国际物流专业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发展。
2 “国际物流”课程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际物流”课程教学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国际物流行业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其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之处,无法更好地满足国际物流应用,也无法更好地促进学科向应用型转型[2]。
1)教学体系内容庞大。“国际物流”课程涉及到物流运作、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贸易、船代货代报关、国际支付等多方面知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国际物流学》中任何一个知识点抽取出来都可以单独成为一门课程,需要大量的实践教育与之相配套。当前各大高校所开设的“国际物流”课程教学体系内容过于庞大、宽泛,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无法适应最新的国际物流人才需求。
2)教学形式过于陈旧。当前“国际物流”课程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陈旧,大部分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讲授理论,或者是分析较陈旧的案例和使用国际物流教学软件,在有限的时间将知识传递给学生,通过考试来考核学生是否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了解国际物流最新动态,无法掌握“国际物流”课程运作规程,无法独立解决国际物流实务,无法适应国际物流的发展需求。
3)校企教学实践互动不足。现有“国际物流”课程中校企实践互动不足,企业实践条件严重缺乏。大部分的校企实践教学都是老师带队讲解,学生无法参与企业作业环境,无法直接面对国际物流实务与运作,无法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内容与企业生产运作实践相结合。
4)教学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当前“国际物流”课程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过分注重学生试卷考试成绩,而不是考核学生对国际物流知识体系理解和实践作业,也没有考核“知识-实训-工作”的结合。
3 “国际物流”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特色
1)从企业人才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出发。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点考虑知识点的讲授,而校企联动模式下课程教学改革是从企业人才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对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2)参与福建国际物流企业学习。“国际物流”课程教学改革的特色之一是充分依托福建省最大的国际物流服务商——福建港口集团旗下的港口、船代货代、报关企业以及与之合作的国际贸易企业,通过参与各具特色的国际物流企业学习,将企业实际运作引入课堂,增强课堂真实性、应用性[3]。
3)加入新元素丰富教学内容。随着国际物流内涵的不断扩展,课程教学改革将引入大量的国际物流最新真实案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一是国际贸易的知识,即跨境电商的内容及发展趋势,包括交易产品多品种、交易频率多频次、交易对象多区域发展、跨境电商零售对支付方式和物流服务的要求;二是跨境物流的形式,包括国际邮政小包、国际快递、边境仓、跨境仓等[4]。
4)对接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模式。“国际物流”课程教学改革将结合新时代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辅助教学,通过运用微信群、公众号、QQ群、网盘等互联网手段,提供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视频、习题库模拟考试题库、课程设计等内容,通过国际物流模拟软件,模拟企业实际操作,运用科技手段,让学生感受业务的开展。
5)多方位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国际物流”课程教学改革的另一个特色是采取综合考核方式,如“卷面成绩+项目任务成绩+情景模拟成绩”等方式,更加突出教学过程的评价,更加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查,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并参与到教学内容重组设计中。
4 校企联动模式下“国际物流”的课改方向
1)对接国际物流前沿发展。一是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知识大多通过教材书本来教授、案例相对老旧、知识更新较慢的弊端;二是充分依托校企合作模式,“国际物流”课程可以充分依托福建港口集团资源优势,实现与国际物流前沿资讯、前沿发展趋势相对接,课程培养服务市场需求。
2)优化课程知识结构和考核体系。课程教学改革计划要全面调整“国际物流”的课程教学知识结构,调整教师课堂授课比例,增加案例分析教学、企业家课堂教学、企业现场教学、企业作业实践的比例,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践教学和互动课堂中;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机制也随之发生改变,改变以往单纯试卷考核的方式,增加考核学生对国际物流作业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学科知识和发展能力融为一体。
3)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一是邀请企业家进课堂。与学生进行知识互动、教学互动、产学研互动,从而实现行业需求与高校培养的融合。通过企业家进课堂的方式构建高校、社会、企业之间的纽带,既可以为学生带来最新的行业咨讯和管理信息,也可以让高校明白企业家对人才的需求。二是线上线下课堂有机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减少填鸭式理论教学,结合网络教育平台和电子商务、港口物流、保税港区等其他课程的跨界学习,到国际物流实地学习,实现线上线下教育一体化,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三是以学生为主的“游戏式”课堂教学。学生进行课程演讲,采取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角色扮演、教师引导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国际物流的实质内容,在实际问题中进一步探究所学,主动去获取和巩固知识点,促使学生解决问题,达到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四是以物流企业工作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结合国际物流企业的典型工作来开展,不能凭空想象闭门造车,因此改革后教学内容要结合国际物流中海运提单、国际空运、报关报检、船代货代等知识模块,给学生下任务,让学生制作相关单证,在实践中进行分析、总结。
4)参与国际物流企业实践。“国际物流”课程主要分为国际贸易和物流运作两大板块,国际贸易包含贸易单证制作、报关报检、船代货代等环节,物流运作则包含装卸、仓储、运输、加工等环节,各个环节均是在海关、海事、边检等关检机构的协作指导下完成的具体事务,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应用性。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计划,让学生参与具体实际操作,通过实训环节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契合国际物流行业的人才需要。
5)建设网络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在“互联网+”时代,课程教学改革也要充分依托网络,从网络中获取价值信息,高校更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微信群、公众号、QQ群、网盘等互联网平台,提供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视频、习题库、模拟考试题库、课程设计等内容,增强交流渠道,提高课堂的有效利用率[5]。
随着社会经济和国际物流的发展,国际物流领域不断涌现出新业态和新模式,“国际物流”课程教学只有跟随行业动态发展,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而反哺提升国际物流课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