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建设生态路径探索

2021-01-02姜英华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因子特色院校

姜英华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发布,以质量文化促质量建设,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正在引发广泛的关注。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学科,在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它既是一种学科体系,又是一种方法论。从生态学的角度探索质量文化各要素在运行和互动中所形成和显示出来的动态关系,有助于为高职质量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一、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生态链的构成

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是围绕高等教育质量所形成的理念、信念、价值及由此所衍生和发展起来的相关制度、行为、习惯和物化载体的有机体。[1]质量文化是质量保障的基石,是以追求卓越质量为旨归的系统性生态文化。参与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建设的个体共同组成了质量文化的生态主体,包括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学生以及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人员等。他们是质量文化的生产者,同时也是分解者。他们享受着质量文化,也影响和改变着质量文化。参与、研究和关注高职教育的群体共同组成高职质量文化的消费者。质量文化的客体是质量建设和保障的具体内容。高职教育环境中所有与质量文化有密切关系并施加影响的因素都是质量文化的生态因子,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和自然等因素。

质量文化生态链指生态主体围绕生态客体在生态因子作用下产生初级和次级生产量,通过自我提炼并吸收借鉴优秀文化而形成价值观念、管理制度、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等。初级和次级生产量依赖文化生态载体完成。文化生态载体包括组织载体、制度载体、物质载体、成员载体、活动载体以及媒介载体等,是质量文化形成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理想的高职质量文化生态链具有完整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完整性是指其涵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涉及不同属性、层次和类型的质量文化;开放性是指其各要素与外界文化时刻发生能量转换、物质代谢和信息传递,是学校、行业和社会贯通的文化;可持续性是指其自成体系,竞争协作,优化结构,协调高效发展。质量文化生态是质量文化生态链中诸要素在运行和互动中所形成的动态平衡关系。高职质量文化是一种生态主体为中心的文化,是一种追求卓越的、不断变革创新的文化。

二、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生态现状

(一)生态统一性薄弱

生物界存在多种统一,比如:相同的基因密码、相似的细胞结构以及相同的新陈代谢路径等。同生物界一样,高职质量文化生态也具有统一性。不过,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建校基础薄弱,对质量建设认识不够,对质量文化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功用理解不到位,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系统发展的质量观。没有统一的文化自觉,就无法把质量文化建设付诸实践。质量文化生态包含丰富的人的因素。生态主体不能对优秀文化成果进行选择、解读、传递和创造,就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改造自我,加强实践。没有可靠的制度保障,没有可持续的质量发展观,没有对质量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形成理性认识,没有对优秀成果的挖掘、提炼、归纳和整理,也就无法做到对质量文化资源的保护、共享和传承。

(二)生态因子活力不足

生态因子是指外部环境中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1]对高职教育来说,生态因子与质量文化互相影响、互为依存、不可分割。一些高职院校发展时间短,办学经验少,对职业教育文化的发掘不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限,缺少独特的文化品牌,难以打造丰富、立体的育人环境,难以给予教师、学生充分的职业文化浸染,进而影响了质量建设的能力。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责任认知不够,动力不足,学校和企业的目标存在分歧,也会影响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开展,影响高职教育质量文化的形成。

(三)生态位定位不清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2]任何物种都需要占据独特的生态位,形成自身独特的生活习性,在生态因子的作用下通过捕食、竞争、演化逐渐趋于生态的稳定和平衡。高职质量文化定位与自身的办学特色息息相关。由于在建校基础、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高职院校延续旧有办学模式,有的照搬普通高校经验,在质量建设过程中专业特色不鲜明,没有充分体现知识、素质和能力并重的质量观,在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方面实现不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对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发展支持仍较有限,企业社会参与度低,专业设置对接社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对接行业需求不够充分,质量标准和体系建设不能充分体现行业发展,企业要素不够丰富。

三、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生态建设路径

(一)激发自觉意识、能动意识和传承意识

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高职质量文化建设需要在生态主体内形成共识,在统一的基础上高效运转,以质量建设实践为基础,激发生态主体的自觉意识、能动意识和传承意识,培育出能够深入生态主体内心,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的质量文化。

各生态主体应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质量文化建设工作中来,准确理解质量文化的内涵,明确质量文化建设的价值与性质,自觉、认真地实践质量建设内容。质量文化生态系统各个层次需要建立自上而下的文化自觉。高职院校要提升质量文化领导力,做好顶层设计,营造和谐的质量文化氛围;教职工要加强质量文化的建设力,以成熟的职业理念、精湛的职业素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观和职业观;学生要加大质量文化的参与度,积极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道德品质,重视规范养成,培育职业精神,提升职业能力。

质量文化生态链中包含人的因素。人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创造文化的同时也被文化塑造。生态主体是能动因素,通过不断地理解质量的含义并将“质量思想”植入实践而形成质量文化。质量文化生态链中的各要素应主动将自身学习和工作实践与质量文化建设有机统一,在建设质量文化的同时完成自我文化塑造,从被动记忆走向主动思考,从被动接受走向能动尝试,成为展现优秀质量文化的重要载体。管理部门要在能动的管理工作中逐步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建设氛围;教职工要在能动的工作和服务中不断深化教书育人理念;学生要在能动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对职业的认知。

质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质量实践活动的自然结果。以质量建设为遗传密码的职业教育文化源远流长,在批判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高职质量文化各生态主体要围绕质量建设,强化主体责任意识、能动意识和自律意识,用质量的意识规范自我,从文化的角度丰富自我,培养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要注重优秀质量文化成果的总结和交流,结合国家战略、时代要求和地区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质量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二)丰富生态因子,肥沃成长环境

高职质量文化生态作为一个层次丰富和要素多样的开放系统,与外界生态因子时刻进行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与交流,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应性的调整。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决定了高职质量文化建设要积极营造和利用社会、市场、企业等生态因子的作用,激发活力,释放能量。

加强生态因子补偿,挖掘文化积淀。我国规范管理产品质量的历史源远流长。《周礼·考工记》记载了许多器具的制作标准及工艺规程,《礼记·月令》记载了“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的质量责任体系。从国家立法、技术传承、工师制度、工徒考核到产品工艺,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质量管理的细节。对工艺的追求和对质量的坚守是我们在保障高职教育质量、建设高职质量文化过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

降低生态因子干扰,增强社会认同。如同风蚀、火灾、土壤侵蚀等现象可以部分或全部地影响动植物生命活动,高职质量文化建设面临社会认同度低、企业合作意愿不强等干扰因素。高职院校要主动发力,充分利用政策环境,积极引进先进的质量文化理念,打造高素质的师资团队,扩大高职教育的影响范围,增强社会对高职教育价值的认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累毕业生在就业渠道、薪资收入、职业发展、社会认可等方面的口碑;与企业间开展资源、技术、师资、项目等方面的合作,共建、共享、共赢,增强企业的利益认同,调动企业合作积极性。

增强生态因子作用,争取地方和企业支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文件的相继出台推动了产教融合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要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规律、特色和重点,关注区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动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应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最大限度地获取地方支持。高职院校的地方属性决定了其质量文化建设会受到地方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的多重影响,“不同的文化要素代表着不同利益群体或社会阶级的利益”[3],高职质量文化各生态因子代表着政府部门、高校、社会、行业与企业等诸多主体的利益。充分激发生态因子的活力,创新生态因子的作用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和保障高职质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三)科学设定生态位,凸现高职特色

生态位指物种在一定生境的群落中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时空位置和功能地位。人才培养的竞争性、知识生产的效益性、职业技能的社会适用性和社会服务的功利性让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建设的道路充满变数。发挥质量文化在质量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正确认识并科学设定生态位,充分凸现高职教育特色,是高职质量文化建设的关键。质量文化生态建设应统筹各生态因子,充分调动生态主体的积极性,围绕生态客体建设,建立科学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并以此形成学校成员的质量行为方式以及相应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从而达到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

占据时空生态位,加强特色建设。根据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相同的物种不能共存”,物种通过生态位的分离避免排斥现象。[4]高职院校要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个性质量文化,从责任、定位以及所处的形势出发,突出办学特色,打造文化名片,内容涵盖秀丽的校园环境、严谨的学风教风、兼收并蓄的文化包容理念、优势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机制。特色质量文化不仅体现在学校层面,也渗透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教法、人才培养、地方服务等各个环节。特色质量文化与优秀质量建设相辅相成,可以使学校在百花齐放的高职质量文化建设中散发个性魅力。

明确功能生态位,引领质量发展。高职院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高职质量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学校定位,培养德技并修、工学并重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结合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培养职业素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完善学校制度体系,保障质量文化系统可持续发展;开展企业文化、地域文化、社区文化的对接、互动与融入,充分挖掘其中精华内容和优秀因子,丰富和完善高职质量文化的形式与内涵,构建特色质量文化,提升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

科学设定生态位,夯实质量建设。质量文化是人们与质量有关的习惯、信念和行为模式,是一种思维的背景。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建设应以质量建设为基础,树立质量理念与目标,创新质量激励机制,塑造共同质量愿景,做好顶层设计,保持系统可持续发展,按照“内适”“外适”“个适”和“绩效”质量观[5]的建设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各个环节,从量化评估到质性评价全方位加大保障力度。

(四)拓展生态位,加速文化创新

生态位扩充是生物圈演变的动力,是生命发展的本能属性。[6]高职质量文化生态系统发展需要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积极调整并拓展生态位,适应时代要求,加强内涵建设,注重特色创新,保证发展的速度、力度和广度。

适度拓展,推进持续创新。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高职教育的连续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应秉持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念,注重思维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在继承原有质量文化精粹的同时,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视角和方法指导质量文化实践,推动高职质量文化可持续发展。

错位拓展,加强特色创新。同质化是制约高职质量文化发展的桎梏。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高职质量文化建设要不断发现并发展特色文化,针对同质化问题,在特色上做文章,抢占发展先机。明确特色办学理念,找准定位,优化师资队伍,营造特色质量文化,提高学校知名度,扩大学校影响力。结合区域发展战略、行业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发展,从地域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实训特色、校风特色等方面入手,创新文化载体和表现形式,丰富文化内容。

横向拓展,注重融合创新。国家战略和时代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行业企业和地区社区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高职教育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质量文化的发展要注重文化融合。要适应新要求,开拓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新思路,培养具有新时代文化特质的质量人才。深入挖掘社会改革、经济发展、文化激荡中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外部资源和力量,拓展生态资源,增强竞争力。结合质量要求和时代发展加以继承和创新,提炼可为高职质量建设所用的文化因子,丰富高职内涵,沉淀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文化。

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从质量保障上升到质量文化的构建,来自学校的责任担当和使命召唤。质量文化基于学校教育质量的建设而形成,同时也会以整体渗透的方式影响学校的质量建设,形成具体的质量细节。大学具有追求卓越的传统,卓越的质量源于卓越的质量文化。把质量建设内化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以至价值追求,大学才能真正成为卓越的大学。

猜你喜欢

因子特色院校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特色种植促增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扮靓爱车拒绝潜伏危险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