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相关问题的探讨
2021-01-02张敏
张 敏
(芦溪县交通运输局,江西 芦溪 337200)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大环境和产业链的不断更新,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的发展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下逐渐形成了一个控制机制,即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机制作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包含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管理企业各项经济活动有计划、有效推进的一种管理方法。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应依据内部控制的理论和规范,借鉴内部控制先进经验,立足于企业实际发展状况,从企业整体视角构建科学、合理、动态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同时,需要定期进行考核、评价,并根据业务变化而随时优化调整方案。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原则
1.系统完整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在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作为一个重点因素渗透在企业业务范围的每个环节,贯穿始终。为了确保管理层有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以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地服务管理活动、利用企业资源,在设计内容上必须打破会计控制的约束。
2.协调配合原则
在企业进行一项完整经济业务的管理过程当中,企业各部门的各个职工必须相互协调配合,实现各部门之间业务办理流程同步进行、紧密衔接,从而避免经济活动管控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出现脱节,确保内部控制的高效与连续。
3.成本效益原则
一个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经营成果和企业偿债能力上,在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过程当中必须科学地对经营活动进行管理,以此实现以最小的成本支出换取最大经济利润的目标。
4.目标导向原则
目标在整个企业内部控制过程当中,不仅是设计的出发点,更是执行的归宿点。因此,企业内部治理控制以及管理控制是企业整体效率和效益在管控过程中的两大重要目标环节,也是管理层与治理层实现监督与控制的关键机制。
5.有效控制风险原则
面对企业在目标实现过程当中的各种风险,实现有效控制能让企业有效地评估各种风险的影响以及其可能对经营活动带来的损失,规避、降低风险并即时采取措施,减小目标偏离程度,是企业发展中对相关环境应变的基础。
三、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的影响因素
目前,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许多关于内部控制的制度、规章,但是伴随着内部控制日渐多元化的趋势,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与治理控制也受到各种力量的推动与阻碍。一方面,企业竞争的核心部门逐渐地从经济效益层面转换到内部控制层面,企业在保障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如果缺乏对风险防控的相关措施,便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面临被淘汰的境遇;另一方面,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在管理活动中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涉及到管理与治理制度是否能够有序进行。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问题出发来探讨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问题。
1.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不完善
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内部控制势必要对企业的各种风险进行研究与预防,但是为了达到企业生存发展的目标与需求,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建设的探讨过程中,俨然处于一种严峻的局面,即内部控制建设不够完善。部分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 由于受到内部控制原则的约束, 致使一些成本过高的内控设计在面对高层抉择时,被管理层淘汰,以至于在内控的建设方面过于局限。一方面,部分企业由于未对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中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与改革,致使传统理念与现有理念相互摩擦,导致其在市场经济竞争与生存环境中难以维持生存。另一方面,部分企业未能及时、有效地发现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存在的各项风险,导致财务风险居高不下,财务系统极易出现漏洞,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受到经济水平和经济效益低下的制约,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企业应该尽早转变传统理念下的管理模式,建立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后续内部控制的执行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缺乏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测试
有效性测试不仅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的高低,也象征着一个企业经营能力的强弱。任何一项制度在设计及执行的过程当中,都涉及到检测环节。在进行有效性测试的过程当中需要一定的方法与相关理论作为支撑,但是实际上这个环节在分析所处的定量、定性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各种方法都无法调和的矛盾。一方面,由于每个企业制定内部控制目标的出发点不同,其内控的设计理念更是千差万别,导致在可控范围之内会有不同版本的制度依据来指导着企业的经营活动,极易出现与事实不符的判断与决策。另一方面,由于实施的方法不同,企业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之下,内控制度很难达到先期所预想的效果,更加不能保证资产负债表日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因此,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测试在制定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当中处于重要地位,关系到企业内部制度是否得到有效实施,甚至关乎到企业能否正常经营与持续发展。
3.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与其他控制程序脱节
由于内部控制贯穿企业经营的始末,是检验各种财务风险和经营管理制度的重要措施,在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设计和执行的环节当中,必须与其他控制环节紧密联系、切实配合。虽然内部控制的实质是进行风险管理,但是二者又有很大的区别,其附着在管理制度之上,内部控制更容易被管理者和权益者所理解。目前,一部分企业过多地将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和提高经济效益环节中,而忽视了对内部管理的调整,日积月累,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在经营管理过程当中出现了制度与实施不匹配、不适用等情况。同时,低效率的执行管理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难以为继,拖慢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进程,无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此外,相关部门未重视到内部控制执行和其他制度配合的标准,在准则与制度的践行过程当中有失偏颇。又由于内部控制是在财务风险管控的基础之上建设与执行的,导致部分企业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只侧重于降低各种财务风险对企业带来的损失,过于局限,因小失大。因此,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在执行内部控制时要考虑在与其他制度结合中,关注对效率和效果的评估,同时必须着力进行不断完善。
4.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效率低
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活动主要是通过持续监督活动、个别评价、报告缺陷等来实现对经营活动的管控,从而保证内控设计在执行过程当中能够有效实施。在部分企业实行内控的过程当中,一方面,由于缺少一个科学的内控监管机制,导致企业的各项活动无法正常高效地进行,削弱了企业内控执行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企业在组织定期以及不定期的部门培训工作中,对于监管过程中一些重要任务下达指令后没有得到有力的执行,致使企业缺少一个良好的监管环境,造成企业的监管环境处于一个很混乱的局面,并且对于后期的各项制度的落实形成阻碍的问题要重点申明。因此,对于企业健康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个重要的任务便是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以此来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可行性与有效性,以此来提升企业的整体价值。
四、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的优化措施
一个健康的内部控制环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起着决定性影响,而一个健全的内控设计准则必将伴随着一个高质量的执行标准,才能使企业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内控的设计与执行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设计企业内部控制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循内部控制设计的相关原则,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经营情况,利用科学的治理原则,确保内部控制的执行能够始终贯穿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为企业推进内控落实扫清障碍,实现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合理化,保证企业高质量推进内控管理进程。
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逐渐变成当前市场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主要依据。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新型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内部控制正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管控工作,逐步实现对企业生产运营活动管理,并及时发现存在的各种问题, 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改善措施,来实现企业战略竞优和持续健康发展。在企业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忽略企业目标的定位,防止出现目标混乱、思路不清晰的现象。因此,为了实现企业健康良性发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结合企业在运营过程当中的实际市场环境,根据企业自身的内控制度实时状况,总结和分析企业目前的发展规律,客观地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及时对市场行情进行预测和评估。其次,在结合自身经营情况的基础之上,积极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合理分工,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落实,发挥各部门的职能,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为后续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再次,在推进企业相关工作的落实时,应当全面贯穿内部控制机制,利用较短的时间将内控建设的执行效率迅速提升起来,彻底实现内控的高效执行。最后,对企业现有内部控制形式进行革新与修缮,充分融合经济市场的管理机制,科学改进、高效执行企业内控体系的建设目标,进一步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给企业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
2.及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
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了不断提高企业内控的执行力度,应该及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有效性测试。企业高层管理者在这个过程当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进行决策,更要承担起标准检验的责任,这样才能自上而下、由内到外不断对企业内控建设进行改进。首先,利用定性的研究方法,结合详细评价法和风险基础法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这样可以减少高薪聘请专家所带来的成本,特别是对于小型企业,可以尽可能避免高额的人力、物力浪费。其次,结合每个企业所特定的实际规模、行业背景、政策背景,对企业进行详细的核对。一方面,能够大大提高执行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收集证据对企业的内控进行测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再次,利用定量的研究方法,结合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经验判断法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一个模型的建立,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管理、监督评价为目的,有效推进内控执行工作,帮助权益者和债权人更好的分析企业实际盈利能力,避免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最后,在内控的基础之上,建立风险管控制度的检测标准,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不能局限于本企业的情况,要将理论与方法相结合,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通过测试不断改进。与此同时,建立风险管控标准所需要的授权和专业能力要求,是防止财务报表漏报、错报的关键,因此要特别注意内部控制有效性测试在账户和列报认定上的作用。
3.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与其他控制环节的联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部分企业出现了治理层多、部门臃肿、管控效率低等问题的困扰。部门机构的不规范、不标准致使各个机构之间缺乏配合和交流, 使企业财务信息质量变差。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企业内控执行程度是推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并且通过企业内部控制与其他环节管控的相关联系。另外,行业市场竞争机制可以更好地促动企业的成长,因此企业在提高内部控制执行程度的同时,还需要结合企业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等其他制度的改革与推进。首先,在设计和执行企业内部控制时,加强各部门或者各个组织机构的控制力度与工作安排的结合。例如,在企业内控管理过程当中,对各个机构进行分工并明确各个组织的工作范围和方向,进而有效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推行力度。其次,企业应该及时分析并预测企业经济所处大环境的变化,对与企业内控管理相干的问题与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充分把握企业内控执行的原则和标准,并根据各个组织部门的执行情况制定不同的管控计划,来保证各组织之间能够相互配合、相互监督,逐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为推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出更大的平台。
4.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力度
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把精力放在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环节,对于内控的监督与评价环节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企业不仅要按照现阶段所处的实际经营情况来完善企业内部监管机制,更要及时找出并分析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矛盾和缺陷,分析和总结问题,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和解决,进一步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践行效率和效果。首先,企业内部控制的客观独立的审核和评估活动,是企业进行管控的主要依据,不仅能保证财务经营活动的有效性、可靠性、相关性,还能提供充足的法条、法规来弥补制度上的不足。因此,增加企业内部管理执行力度,对企业内部监管加强法纪上的管控,对企业来说,不仅合乎发展要求,更关系着企业在会计市场上的未来发展方向。其次,企业的整体发展离不开职工的相互配合与努力,在不同部门实行内控管理工作的时候,各组织机构的职工应该规范好各自的行为和工作准则,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长此以往,员工的工作效率便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从而更有利于内控的执行。再次,根据内控的监督概要,企业应该通过持续监督活动、个别评价、报告缺陷的流程及时发现问题并上报给监管部门。因此,加强企业监管活动在企业经营活动的日常工作范围管理,推行嵌入式治理方针等更能动态的体现一个企业对环境与政策的变化的敏感程度,从而及时发现治理风险并进行优化。最后,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各关键岗位发生较大人事调整的情况,应该及时进行某一范围或者全部范围的检查,以确定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内容和对象是否存在出入,制定出合理的认定标准或者是认定报告。
五、结语
不难看出,不论是在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的形式上还是在实际运行上,建立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业在满足有关国家规定的市场经济下,完善行业竞争发展方向与标准的必要措施。在满足国家监管的同时,企业内部控制的设立与执行问题是推进企业内部管理工作进程的潜在动力,是使企业达到制度与发展相适应平衡局面的核心战略方针。企业最重要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实现企业在经济市场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不仅体现在经营能力上,更体现在偿债能力上。因此,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是确保企业克服管理松滞、控制力度低下的基础,是企业朝着一个更加健康的机制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