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两金”管控问题研究
2021-01-02魏薇
魏 薇
(中国海洋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70)
一、中央企业“两金”管控历程概述
国资委部署的中央企业“两金”管理工作,从2015年开始至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两金”占用专项清理阶段(2015年)
“两金”规模攀升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严重影响了企业运行质量和盈利能力,为此,国资委部署在2015年启动了“两金”占用专项清理工作。此阶段的特点:一是将存货和各类应收款项纳入清理范围,旨在坚决清理压降各类“两金”项目,切实减少资金占用;二是“两金”存量规模压降以余额压降为目标,致力于坚决遏制“两金”占用过快上升势头。
(二)严控存量与增量相结合的阶段(2016-2017年)
经过2015年的专项清理,中央企业虽然实现了“两金”增速同比回落,但在营业收入下滑的同时,“两金”仍呈上升的态势,因此国资委进一步完善提出2016年和2017年“两金”控制目标。此阶段的特点:一是结合行业特点,分类施策;二是压缩存量与严控增量相结合,严控新业务带来的“两金”增量;三是加大控制非正常“两金”力度,努力推进实现一年以上应收账款和非正常存货明显下降。
(三)提升“两金”质量阶段(2018-2019年)
经过3年努力,中央企业“两金”占用快速增长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两金”规模仍处于高位,潜在风险或制约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因此,2018年,国资委提出中央企业“两金”增幅要低于收入增幅,部分重点行业要努力实现零增长的工作目标。此阶段的特点:一是突出有效控制“两金”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二是2018年的工作目标更加严格,提出了力争实现零增长的目标;三是对于“两金”规模首次使用了净额统计的概念,旨在夯实“两金”质量。
(四)推动建立“两金”长效机制阶段(2020年起)
2020年,国资委就巩固中央企业存货和应收账款清理专项行动成果,进一步加强“两金”管控工作做出部署,要求对标行业先进,制定2020~2022年“两金”管控三年工作方案。此阶段的特点:一是着眼长远,持续推动健全完善“两金”管控长效机制;二是开始强调提出,在加大应收账款清收力度的同时,对于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也要加大清收力度,聚焦“大口径”应收款项的清收趋势已日趋明显。
二、中央企业“两金”管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应收账款是企业为购货方信用销售而形成的资金流出,是企业重要的流动资产。存货贯穿于供产销三个环节,存货的占用金额大、流动性较弱,存货资产周转速度的快慢直接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作效率。因此,需要遏制中央企业“两金”占比高的现状,剖析应收账款和存货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应收账款
1.盲目追求经营业绩
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企业抢占市场,追求扩大销售经营业绩的增长而采取赊销手段,赊销比例增长迅速,使得应收账款资产占比越来越大,应收账款存量大,压降存量难。
2.缺乏对账龄的分析
应收账款拖欠时间越长,收回的难度就越大,可能收回的款项就越少,形成的坏账损失就越多。目前,以企业信用管理机构的信用额度作为逾期应收账款的控制工作依据,企业无法对赊销对象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调查,造成大量的赊销款项无法及时收回。
3.缺乏对客户的信用评估
在企业销售的过程中,盲目赊销,应收账款收回风险就越大,呆账概率增高,坏账增多,严重影响企业的资金回笼,甚至给企业带来损失。
4.缺乏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信息化管理不规范
企业没有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的便利建立客户档案,对应收账款的记录不全面,没有对应收账款发生的时间、金额等重要的资料如实记录。对客户单独核算审查时,缺乏完整的资料,不能定期对应收账款的类别进行评价。企业对应收账款缺乏坏账计提制度,认为计提坏账准备会减少账面利润,不提或者少提坏账准备,导致应收账款的实际数额不准确,应收账款实际价值低于账面价值。
5.对应收账款的会计监督不到位,缺乏运用法律维权意识
应收账款管理业务绝大部分仍然留在传统的财务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不健全。在管理中对应收账款进行监督力量薄弱。在法律方面,现有法律对失信的有关规定并不健全,导致某些想要拖欠款项的企业和个人逃避法律,并且现有法律法规对失信行为惩戒规定依然不全面,使得拖欠债务到最后不还款得到收益的现象仍然存在,使得失信行为发生的更多。缺乏法律知识和意识,面对没有办法收回的应收账款,没有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企业应收账款的正当权益。
(二)存货
1.存货资金沉淀,加大了存货风险成本
企业的产品缺乏新颖个性,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存货过多既占用了周转资金,又增加了管理成本,容易导致企业陷入经营困境。
2.未能反映 “进—销—存”真实状况
购货发票未到,材料未入库,采购材料已使用。各部门库存信息不同步,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因此,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3.存货管理流程不规范,管理不到位
很多企业存在存货管理制度管理流程不规范,从而使存货管理不到位。企业在存货采购、存货入库、出库时没有严格的审批手续。存货信息混乱,对存货盘点后,缺乏阶段性的库存分析,影响着企业资产损益的真实性。
4.存货信息化应用管理技术有待提升
企业管理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全面掌握库存信息。信息化应用管理技术滞后,影响企业准确及时处理存货信息。存货种类繁多,核算的工作量大,企业需要充分利用收集供应商、经销商供应状况,全面掌握企业各部门间和外部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从而决定采购与生产,提高存货核算处理效率,提升存货管理水平。
5.缺乏对 “两金”构成的深入剖析
国家针对跌价、滞销存货“去库存”一般都会出台相应的政策处置盘活存货积压。没有深刻领悟政策也就不能进行专业化剖析,影响企业及时调整不符合主业方向、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机遇,从而影响有效盘活“两金”存量。
三、中央企业有效管理与控制“两金”的措施与建议
(一)建立长效管控机制,巩固中央企业存货和应收账款清理专项行动成果
存货和应收账款清理专项行动成果来之不易。企业要树立现代化经营理念,从思想上要深刻认识到“两金”管理与控制对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优化经营业绩以及中央企业引领产业升级的重大战略意义,建立健全的“两金”管理的长效机制;及时发现“两金”问题,及时总结“两金”管控经验,以便迅速决策科学处置“两金”问题。
(二)逐步建立全方位的大口径“两金”综合管理体系,实现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
随着银行承兑汇票的普及和“企票通”平台等的建立,应收款项的收款方式已日趋多样,应收款项逐步向应收票据进行“移动”;加之其他应收款“万能筐”的性质,以及新收入准则实施后合同资产的应用,中央企业对于“两金”的管理,要坚持问题导向,不能停留在对于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而应建立全方位大口径“两金”管理制度。
(三)加强减值管理,夯实资产质量
企业资产虚增、流动性降低等问题,不仅加大了企业运营风险,也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产生影响。因此,不断夯实资产质量,是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央企业在清收“两金”的同时,应注重加强资产摸底,排查潜亏风险,对于非正常“两金”,要合理估计潜在损失,规范“两金”核算,足额计提减值准备,防止潜亏挂账,夯实资产质量。
(四)明确责任到人,建立完善的“两金”管理考核制度
密切跟踪收款进度,定期与客户、财务部门开展对账。加大应收账款清收力度,建立清收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对于提前收回账款或清收他人陈欠的,可以适当给予激励。对于回款进度慢、拖欠严重或产生损失的,要对相关业务人员采取扣减绩效薪酬等约束措施。
(五)运用信息化大数据,创新“两金”管控方式
“两金”占用比越低越好。然而,客观上“两金”占用额与经营规模、经济规模是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时期内,当供需关系、市场秩序、法治状况等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产品结构、技术状况等微观经营条件不发生重大变化时,通常两者甚至是呈正比的。在收入规模与“两金”规模差异较大时,特别是“两金”规模明显小于收入规模时,采取“两金”增幅不超过收入增幅的管理控制的方式存在一定缺陷,建议精细化“两金”管控方式,科学建立业务增长和“两金”增长关系模型,对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或不同产品结构,运用信息化大数据研究设定不同的控制红线,采取“两金”规模控制在收入规模的一定百分比以内进行管控,有利于鼓励企业大胆采用新型营销方式,勇于开辟新的销售领域,通过“两金”管理促进企业占领新产品新技术市场。
四、结语
中央企业“两金”管控贯穿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环节,涉及面广泛,涵盖信用管理、物资采购、生产制造、仓储保管、产品销售、法律、财务等相关部门,要坚持不懈、拓展思路、创新方法,从各环节深入挖掘,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实施减少资金占用的有效管控措施,盘活“两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