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思考

2021-01-02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朝阳区垡头地区文化中心欧阳文婧

区域治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社区活动文化遗产物质

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朝阳区垡头地区文化中心 欧阳文婧

中国历经五千年的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特定风俗人情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其中不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财富就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团结起来的纽带,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建设以社会主义为主体的先进文化的重要依据。当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习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书面资料较少,现存的书面资料很大一部分未得到妥善保管,已经遗失、损坏或是流失到国外;第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粗制滥造,显得不伦不类;第三,现代年轻人对传统技艺学习热情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综上可见,保护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迫在眉睫。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众多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进行了探索交流,目前已找到一些方法,其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区文化建设就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思路。

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到社区活动的必要性

(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到社区活动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经历了上百或千年的传承才留到了今天,作为社区活动内容非常有意义,可以对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居民们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和它背后藏着一段段历史故事。为了让居民对此产生兴趣,各社区可以先从本地区的非遗文化开始进行渗透,让社区居民对自己居住的地方有更深的了解,在对居住地产生热爱情感的同时使居民产生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进而助力优秀社区文化建设。非遗项目多种多样,对于社区居民来说很新颖,并且具有吸引性,让居民更愿意参加到社区活动中来。很多非遗项目都是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健身性,社区居民多参加这些活动能够陶冶性情,丰富自身文化生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社区开展的情况

近年来,已经有很多省份开展非遗文化项目进社区工作,并且举办了一些相关的大型活动,将以前不受关注的非遗项目变为活动的主体,通过邀请社区居民团体进行表演非遗项目吸引了大批的观众,将非遗项目带到了群众中,同时还举办了一些非遗项目的手工艺展,为非遗项目继承人和社区居民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类似剪纸,年画等,因为精美的制作工艺还吸引了众人购买。

当然,在非遗文化项目进社区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社区居民了解非遗文化的途径非常单一,大多都是在线上观看和学习,整个学习过程片面且不够专业,居民学习热情受到打击;其二,社区活动的参加者里老年人占比非常大,从文化传承方面和社区建设方面都有一定限制;其三就是社区居民对于非遗文化项目进社区是表示支持的,但是因为对非遗文化的了解较少,出现学习热情很高,但是找不到学习方向的局面。所以相关部门要对以上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非遗项目才能更好地进入社区活动建设中。

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到社区活动的可行性

(一)政策支持

党的十八大已经提出相关政策,国家鼓励群众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建设传承文化传统体系”,有国家政策鼓励支持,我们挖掘非遗文化的价值,抓住其中的优质文化和其中蕴含的生命力,根据社区居民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进行安排,让非遗文化走进社区,让从群众中走出来的非遗文化又回归到群众中去,将非遗文化的学习从小众变为大众的兴趣爱好,这将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突破点,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优化方向。

(二)落实简单,有较强参与性

前文已经提到,很多非遗文化是具有观赏性和健身性的,类似花鼓戏,它的表现方式就是按照音律进行运动,整个运动方式比较简单易学,而且适合群体学习、活动、表演、适合各年龄段的男女老少。居民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光身体要跟着学习,大脑也需要一起进行思考和记忆,可以帮助参与者进行手脑配合训练,能有效帮助参与者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协调能力。有利于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活动,不仅让身体进行了活动还了解了更多的文化,同时还对国家非遗文化传承起到积极作用。非遗文化因为是在民间诞生,所以活动所需要的场地和器材都非常简单,投入的经费也不高,参与门槛也不高,非常适合在社区活动中开展。

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社区的建议

(一)从实际出发,恢复符合传统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社区文化建设不是运用单一的模板,全部统一为一样,需要各个社区管理工作人员从自己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去思考如何开展社区活动,相对应地,要在社区活动中多推行的非遗项目也应该符合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这里以戏曲文化为例,诞生在各个地区的戏曲具有当地的特色,最容易被发现的特色就是语言,不同地方诞生的戏曲,所用的语言唱腔都具有很大的区别,如果社区不对这些文化进行区分,随意学习的话是很难达到效果的。社区活动管理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所在地区选择当地或距离比较近的非遗文化进行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另一方面就是社区在开展活动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方法不对,会出现参与人数过少,活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再者,社区活动的管理工作也需加强。管理工作贯穿社区活动沟通、开展和落实的全过程中。这个过程不光需要居民代表参与来表达居民的想法,还需要安排专业人才对非遗文化项目具体落实进行指导。所以社区在选择好适合的人才后还要创造条件留住这些人才,现如今的社区活动管理工作缺乏高素质专业人员也是其与非遗文化项目落地的一大难题。

(二)调动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在社区中开展非遗文化学习活动的主体是社区中的居民,所以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是开展整个活动的基础。根据调查,参加社区活动的老年人的占比非常高,而这一部分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又普遍较低,所以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也不高,就这个情况,社区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在宣传中让社区居民对此有个基础的了解,抓住社区居民的兴趣点,进行宣传,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活动的热情。然后在活动的开展中要对文化有一个区分和了解,要考虑到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碰撞,乡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排他性,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的融合,注重培养社区居民能自觉参与到非遗项目活动中来,让社区成为非遗文化的“孵化温箱”。

社区工作人员要清楚,民族的自豪感是融入在每一个民众的血液中的,所以说民族对于非遗文化的喜爱来自于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和对文化的认同,社区的文化活动建设就是要将群众这种自豪感和认同感变为推动非遗文化传承的动力,同时多种多样的非遗文化项目也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区文化建设和非遗文化传承是相辅相成的,这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社区文化建设打好了基础。

(三)重视非遗项目传承人培养

非遗文化项目的学习不能仅仅靠社区居民自己通过网络学习,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但是这也是现在社区开展非遗文化项目活动的最大问题,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通过大数据搜索调查可以知道现在全国范围内的非遗文化项目传承人非常少,更别说在社区里。所以在社区开展非遗文化活动的前提是应该进行非遗文化人才培养,这就需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社区可以根据社区居民的文化学习积极性,选出积极性比较高的居民进行系统性学习和定期培训;第二,社区的管理工作部门可以聘请民间非遗传承人到社区担任老师,向社区居民直接进行面对面教学,对出现的问题能第一时间进行解决和指导;第三,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社区内的文化表演活动或者才艺表演交流活动,让社区居民在表演后进行沟通交流,社区能逐渐培养出一支自己的非遗文化传承专业队伍。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参与建设主体之间的关系

社区活动的参与建设分为三部分: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居民。但是其中的主导地位因社会的发展发生了一些改变。在初期的时候,是以政府为主体,保证初期的社区建设能够顺利完成,后来社区的建设加快,主体地位从政府变为社区居民,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国观念。所以社区在开展非遗文化活动的时候政府应该体现权威,起到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和财政拨款大力支持社区非遗文化活动;其次非社区组织虽然在社区非遗文化传承中并没有在主体位置,但是它的参与是社区非遗文化推行的必要条件,他们为活动开展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教学;最后是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活动建设所服务人群,被放在了首要位置。只有三者相互协调,多方面共同努力,社区非遗文化活动才能得到有效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区居民参与到非遗文化中来,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到很大作用,除此之外社区文化的搭建也因为非遗文化的融入变得更具有意义,在满足社区居民对文化的渴求以后,还能保证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个人综合能力都可以得到提高。非物质文化项目融入到社区活动中,二者相辅相成,结合到一起事半功倍,所以这样的社区文化建设方式也将成为以后社区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

猜你喜欢

社区活动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小队活动菜单”引领社区活动的“三步走”
与文化遗产相遇
怎样有效组织少先队员开展社区活动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