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的狂欢
——关于数字化公共艺术的思考

2021-01-02四川大学邓雅姝

区域治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虚拟世界艺术作品虚拟现实

四川大学 邓雅姝

照相术的发明在19世纪末为人类开启“可视”时代,20世纪图像逐渐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日益在公共话语空间中占据一席之地。1938年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就提出“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今时今日,这番预言已然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更有人类学家断言:人类当前所处社会已属信息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类社会文化与经济生活的中心集中在了创造、改革与分析观点这样的事务上。在当下人类社会的文化里,科学与技术几乎占据了当前社会发展的关键话语权,其他学科门类似乎无一能出其右。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条件,虚拟现实因其与科学技术紧密相关的特性,不可避免地成为当代公共艺术领域颇为关注并应用的新兴技术。

一、虚拟现实

对于“虚拟”的具体界定在当前学术界尚未统一,目前存在三类解释:第一种提出其含义是指某一特定对象中完全可能实现;第二种认为其意指无形或非正式的过程;第三种则特指原型和虚拟对象之间的类似和替代。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英语词汇中的本义是“真实世界的一个映像”。虚拟现实这样看似矛盾的一个概念,在虚拟世界中却成为一种“真实”的存在。从技术层面出发,虚拟现实的概念源自计算机仿真技术,属于一种与网络并行和交叉的新兴技术。在计算机领域,“虚拟”被界定为“通过软件实现、本身非物理独立的存在”。它涵盖一系列新兴技术,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AI)、传感器技术、人机接口技术、仿真学、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等等。这些技术共同建构了一个交互式的人造的现实,即当前所指的“虚拟现实”。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网络技术也不断蔓延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在幻觉与现实之间徘徊的新能量空间形式正被建构起来,构成所谓的虚拟现实空间。由于其本源性难以进行准确判断,目前一般对其认知为科学与艺术交织构建的领域。

二、数字化公共艺术

(一)公共空间的延展

于20世纪末,具有公共性的虚拟空间也被指出可以归到公共空间的范畴中,这在数字技术尚不发达的彼时或许略显牵强。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公共空间的定义在不断延展,公共艺术或者公共空间中的艺术皆被重新定义,人们愈加能看到未来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类似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数字技术即将被广泛地应用于公共空间环境中,在往后其对公共空间中艺术作品的存在形式的影响不置可否。虚拟现实公共空间不会孤立于传统认知的公共空间而存在,其既可以是真实与虚幻、此地与彼地,也能够是当下与过去、自我与他者等的。虚拟现实公共空间的这些特性,给予艺术家、设计师们一个全新的试验田,极大拓展了艺术创作的边界。

(二)公共艺术数字化

传统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通常是艺术家进行创作,作品完成后再直接整体运送或组装后放置到公共空间中。环境、材料、工具和形式这些因素对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有一定的限制,其效果表达和观念传递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限,相应的,在VR技术的推进下公共艺术的创作有效地突破了传统的表达形式,其创作维度一步步从三维空间向四维、五维突破,以最直观的方式令艺术家预先把握作品的创作,以及在实际环境中给公众呈现的艺术效果,这都为公共艺术创作带来新颖的思路。

其中颇有代表性的案例当有谷歌公司推出的绘画创作应用—TiltBrushVR,这款应用可以让艺术家或艺术爱好者自由选择材料、描绘造型,同时为其提供虚拟的三维空间,让操作者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相关艺术创作。通过这样类型的软件应用,人可以一定程度上摆脱现实空间中环境、材料等条件的束缚,通过这种创作方式上的变革,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艺术创意,样本完成后艺术家即可选择现实中相应的材料在实际环境中进行再现。

除了创作方式以外,VR技术也赋予公共艺术新的存在方式,它能够对现实中的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体验进行模拟再现,在虚拟世界以超现实的方式存在。在虚拟现实条件下的公共艺术作品里,观者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欣赏方式和角度进行选择,还能与艺术作品本身之间发生不同的碰撞。更有甚者,观者还能选择参与到公共艺术的再设计之中去,发挥自身的艺术灵感和想象力,进一步丰富艺术作品。在虚拟环境的条件下,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方式变得愈发自由丰富,它不仅赋予观众与以往不同的感官体验,同样还能引发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思考,唤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三、警惕虚拟的狂欢

虚拟技术被逐渐广泛应用的种种现象无一不在表明,人类身体不甘于隐匿,要求在虚拟空间中恢复“在场”的欲望,并与视觉、听觉、触觉交互技术一起,外化为虚拟现实技术系统而试图改变人类与计算机的交互方式。米尔佐夫在《视觉文化导论》一书中提出,“18世纪的判断力理论认为,感知发生在身体内部的某个特殊点上,不管这个点是眼球、是松果体,还是大脑里的某个不确定的地方。总之,所有这些理论都假定感知发生在身体内部实存的物质空间之中,并随而形成了对视觉真实的心智过程。悖谬的是,这种感知本身越是真实,人们对虚拟性的兴趣也就越大。”

对于虚拟技术的疯狂热衷与极力追捧这一现象,反映出的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对新感官体验的极度渴求。现实的条条框框保证我们的生活能够井然有序地进行,但也从某种意义上限制了人的行动与思维。许多有乌托邦色彩的主张因为虚拟而得以被炮制出来。假设如果有一天虚拟技术足够发达到你可以完全沉睡在一个安全密封的环境之中,你的大脑接收着你所希望得到的数字信号,从而营造出一个你期待的完美世界,你是否愿意永远沉睡在虚拟的世界中直到身体的能量耗尽?被虚拟裹挟的生活,本质上是虚拟与现实的混淆“虚拟本位”和“数字霸权“。

我们所熟知的《黑客帝国》这部经典电影讲述的便是一个虚构的未来,机器人所控制的人类,只需要靠机器提供的养料生存,精神世界则是存在于电信号所营造出的虚拟世界。面对脑洞大开的剧情和华丽的特效,背后的逻辑与可能性却更加发人深思。电影《头号玩家》中的故事发生在2045年,故事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片中主人公一手建造了一个名为“绿洲”的虚拟现实游戏世界,最终,被虚拟世界控制的人类通过反思寻找秘诀脱出重围反控制,而影片中的游戏玩家真正想逃离的不是现实,而是孤独。

所幸,当今的虚拟技术还没有发展到如此恐怖的境地以至于完全颠覆我们的生活与世界观,但它确实给公共艺术领域带来了颠覆性改变。虚拟现实技术是把双刃剑,它的优势在于真实,缺点也在真实。它可以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也能让人深陷另一个世界难以自拔,对现实感受变得麻木,甚至混淆虚拟与现实。倘若虚拟世界不断扩张和滋生,势必会导致现实世界的荒芜和个体生命的枯萎。有相关的研究表明,中日韩的青少年相较欧美国家同年龄段的人,沉迷虚拟空间的情况更为严重,这或许与其居住环境的公共空间匮乏有关,而我们也许可以大胆推测,正是因为现实世界生活的逼仄,虚拟世界的广阔和自由越令人向往。此外,我们还需要思考的是究竟公共艺术应该在往后的发展中如何应对这种可能发生的问题,未来的现场由物质构建公共艺术的必要性是否还存在还是以另外的面貌出现?

四、结语

人类曾在19世纪感受到摄影术的发明对绘画的影响,且当时还有人预估摄影的持续发展会将绘画判以死刑,但历史向人们证明,摄影术的产生和发展反而启发了当时的艺术家们,进一步解放了绘画,令绘画依照艺术史自身逻辑进一步拓展了。本雅明在20世纪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进行过概括总结,今时今日人类已然开始了虚拟体验时代的创作。科学与艺术,作为不同的源于潜意识的外化形式,却共同表征着人类对于改变自己生存方式的渴望。在这个图像的漩涡里,在这个“符号胜过实物、摹本胜过原本、表象胜过现实、现象胜过本质”的视觉文化时代,观看远胜于相信。人们游荡在虚拟的空间里,张开眼睛注视着这熟悉而陌生的世界。

猜你喜欢

虚拟世界艺术作品虚拟现实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校园中的应用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
立足现实世界 正视虚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