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抢占“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主阵地

2021-01-02安徽中医药大学王振龙许欢庆陈奇

区域治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思政互联网+教育

安徽中医药大学 王振龙,许欢庆,陈奇

互联网具有自由性、交换性、共享性、开放性的特点,现如今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拥有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利用互联网主动获取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了自学能力,同时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高校依靠网络可以很好地规避传统教育模式中方式单一的弊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但是,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刻变革,井喷式的各类信息充斥着互联网,大学生处于人生的探索阶段,对于网络上参差不齐的信息充满好奇而往往缺乏判断能力,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诱导。与此同时,网络思政教育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从以往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变成了依靠网络才可以进行的间接交流,不利于师生、生生间的人际关系的维持,更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互联网+”在具有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具有负面作用,负面作用所产生的问题是当下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必须要引起重视和加以解决的。

一、国外思政教育模式的特点

国外一些国家虽然没有设置具体的思政教育课程,但通过政府、社会、家庭以及思想意识渗透等各种途径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相关文献表明,国外思政教育的理论研究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让学生自由进行道德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是人格自律理论主要倡导的内容,并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促进个性的“自我完成”,同时也提出了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运用多种具体可行的操作措施开展思政教育。然而,它过于强调个人价值而对教育主体的作用不够重视,从而显示出明显的道德相对主义的特征,成为不完善的人格发展理论。

道德教育可以通过教育工作者完善人格,这是人格完善理论提出的主要观点。这一理论不但强调教育方式的科学性,更强调了教育者的作用。可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教育经常容易陷入偶然性的怪圈。另一方面对于教育者要求过高,这些目标不够现实,从而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

社会适应理论中的永恒主义理论认为,教育的性质、基本原理都是不变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理性”的公民参加未来的社会生活。在这种理论影响下,在政府高度重视下,思政教育的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国民依从度高,能够切实保障思政教育的成效①。所以,虽然国外部分国家的思政教育并没有像我国一样在高校中建立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但通过这种方式依然可以在思政教育领域做出成绩。

二、国内思政教育模式的特点

我国思政教育虽没有具体、系统的理论研究,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致力于研究当前思政教育所处困境的对策,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迅速发展起来,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点:

(一)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高校思政教育方针

教育所承担的是教书育人的角色,以育人为己任,强调一切教育工作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以学生为本。总的来说,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人都在接受教育,而在高校中,学校教育倡导什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校的教育形式、内容、人才培养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但其育人的核心任务没有改变,办学的根本目的始终是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自始至终坚持这一方针,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高校思政教育学科体系

各高校都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原理》《形势与政策》这些课程,同时,结合不同学科的专业特点,把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机融入不同学科教学之中,根据不同高校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切实有效地推进思政教育学科体系建设。思政教育向着系统化发展,目前,学科体系已经比较完备。

(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思政教育

2018年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在继承以往内容的基础上,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我国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动力。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思政教育,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断进步。

基于以上三点内容,我国的思政教育大致朝着专业化、学科化、系统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要结合发展现状

“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政教育,要结合实际教育情况,把握好思政教育的风向,及时解决问题,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

(一)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借鉴国外思政教育的长足之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世界变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的“地球村”。国外思政教育理论中的社会适应理论尤其强调思政教育下的“人”是要适应“社会生活”,最终还是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在这一理论影响下,多方参与,思政教育拥有优良环境,其成效也就有了保障。

目前我国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务还是落在学校身上,而社会、家庭的参与度不高。如果可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学校为载体,家庭为保障的“四位一体”教育格局,依托这一格局,原本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并没有削弱,而是在此基础上,加大除去高校以外的多方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投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就能够更好。

(二)思政教育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更要立足于实际生活。

把互联网和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确有所提高,但也会造成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分离的局面。因而,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更要扎根于学生实际生活,润物无声地渗透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首先,各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特色和课程设置情况,将其与思政教育结合,既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其次,各个高校可以进行线上合作,利用“互联网+”交换性、共享性的特点,在交流中互相借鉴,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并推广出去,给予高校思政教育以新的思考。最后,思政教育一定不能脱离学生实际生活成为“空中花园”,网络思政教育确实有显著成效,但传统课堂式教育未必就能被完全取代,教育发展至今,传统的课堂式教育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线上与线下双管齐下,才能够有力保证思政教育成果。

(三)思政教育要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作用

进入新时代,办好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还是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我们党总领全局、协调各方的关键作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坚持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思政教育更加系统、具体的要求,给高校思政教育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因此,值此“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交汇之际,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作用是思政教育所必须要遵循的原则之一,用这一思想熏陶当代青年学生,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把爱国主义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当中。

四、结语

综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环境良莠不齐,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要去伪存真,既要学习国际上其他国家思政教育理念的精华部分,淘洗干净传统思政教育的糟粕,也要规避互联网教育的弊端,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提高警惕,加强监督管理,维护好网络思政教育环境。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加大新思想对于思政教育的指导作用,才能保证当代高校学生思想的纯洁性,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人才,形成思政教育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大好局面。

猜你喜欢

思政互联网+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