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扶贫在新疆高校的实践
——以新疆医科大学为例
2021-01-02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贺燕徐芳
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贺燕,徐芳
“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1],这是2016年8月发布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这一目标要求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必须要服务于各民族国家语言能力的提升,充分发挥其基础性作用。语言扶贫是“十三五”脱贫攻坚工程的重要基础,重点就在于加快各民族地区的普通话推广普及。语言扶贫不仅能加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普及,而且可为当地的脱贫致富带来“语言红利”,并促进就业机会、社会资源及发展成果的共享。
高校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也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国家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推进民族教育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综合素质,实现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间交流,增强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语言精准扶贫,就是要做到扶贫方式的精准抉择、扶贫对象的精准定位、扶贫内容的精准提升、扶贫策略的精准实施[2]。近年来,新疆医科大学一直积极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全覆盖,助力医学教育和医疗服务,在语言扶贫的道路上真抓实干,目前在机构设置、语言教学及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多的经验和成绩,认真将语言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一、全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全覆盖,助力我校医学教育和医疗服务
设有专门机构,全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
新疆医科大学全校范围内无论是教学还是医疗,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同时还设有语言文化学院,专门负责全校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以及英语教学,而语言文化学院的基础语文教研室承担着各专业民族预科生的语言教学工作。
(一)作为必修课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语言文化学院设有针对学院各专业民族预科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共有两个教学模块:预科语文和医学语文
(1)根据民族预科生入学时学业水平差异化特点,实施分级教学,将预科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学生,课程内容侧重不同。基础级侧重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重点突出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语言基本知识的学习,夯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使其基本具备应用国家通用语言的能力;提高级则强调语言技能的进一步巩固、提升,兼顾医学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发展级注重较高层次的语言应用能力的拓展,突出对人文素养的塑造,充分发挥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功能。
(2)医学语文,主要是开展对进入专业学习的少数民族大学1年级—3年级三个学期的教学工作,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和夯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按学习需求分为三个阶段,即听说、读写、文化。此课程的目的是在学生结束预科教育后,进入专业学习过程中,熟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利用听和说的语言技能训练掌握部分必备的专业词汇和知识;培养学生完成医学专业学习时所需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着眼于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热爱,文化情怀的认可;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激发热情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了解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意识;使学生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二)作为教学补充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这类教学是指为国家通用语能力较弱、学习医学专业有难度的少数民族学生开设的开学前、周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强化培训教学。这类教学共分两个阶段:开学前一周的强化及开学后的周末培训
(1)考虑到开学前参加补课的学生国家通用语掌握的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专业课学习的质量,需要进一步强化提高其国家通用语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为全校补课的民族语言学生,开设补考前一周的国家通用语强化补课班。
(2)开学后的周末培训。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授课:一是强化国家通用语语料的准确理解能力,二是强化语言材料的再加工能力,三是强化语言逻辑组织能力。
通过对全校的民族语言学生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强化,预期达到以下四个目标效果: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好国家通用语,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提高我校民族语言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开拓创新创业的新路径;不断加强我校学生之间的交流交融,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三)助力扶贫攻坚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这类教学是为学校后勤工作人员开设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在贫困地区,语言能力对于信息获取、职业教育、劳动力市场的流动以及产业升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语言扶贫成为教育扶贫的重中之重,语言能力的高低常常决定着就业机会。
二、通过教学改革和课外文化活动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一)课程改革:语言文化学院积极适应教学转型,革新教学内容
近年来,学校针对民族语言学生开设《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上下五千年》两门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国学文化素养。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二)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创建多元化学习者的多元化教学策略
鼓励教师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改造和拓展教学内容,实施基于课堂和在线网上课程的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朝着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方向发展。同时有效的教学承认学生的性别差异,并重申他们的文化、种族和语言遗产。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背景为基础,以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能力。极其重要的是,研究表明使用有效的教学实践将会提高所有学生的成就,包括那些不是少数或贫困儿童的儿童。实施有效的,基于研究的战略,承认多样性的好处可以为我们所有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三)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积极借鉴隐性教育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在教学中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内容中,从而在水乳交融的过程中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国学内容(如《三字经·弟子规》《上下五千年》),目的就是了解中国优秀文化和历史,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责任感,严谨细致、团结守信、处处为人着想的待人处事方法,锲而不舍、善思好学的态度,德育和教学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授课老师适时结合教学内容,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中,如口语、写作课中,老师引导学生了解当代中国最新发展成果,并将这些内容写进学生的作文、言语表达中;在阅读课,注意选取能够反映爱国情怀、人生境界的作品,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联系,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梦想,从而让思政在教育过程中自然生发。
(四)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宣传工作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展示学习成果,沉醉在中华经典的春风秋雨里。除此之外,新疆医科大学在预科班级开展“每周一学”活动。在每周主题班会开始前,开展“学一首古诗”“学一个成语故事”“学一首好歌”“学一首经典朗诵”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氛围,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同时,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例如,在春季活动中,组织学生吟诵经典诗歌、开展诗词欣赏和比赛、学剪纸、学书法、放风筝等。
(五)积极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和普通话推广工作
新疆医科大学始终高度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教学、科研、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工作,2020年成功申报自治区级普通话测试点。这都将为新疆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产生积极、持续的社会效益。对于加强广大教师、学生,包括社会各行各业人员的国家通用语语言应用能力和提升其文化素质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上述实践工作可以看出,新疆医科大学始终围绕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践行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工作,积极发挥语言扶贫、文化扶贫和教育扶贫在促进新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语言扶贫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取得的成绩将作为我们日后工作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在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与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家语言能力,我们还要继续认真贯彻和执行党的语言方针政策,加强宣传、完善制度、搞好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相关链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首府乌鲁木齐,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也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六分之一。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国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兹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新疆自汉朝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自治区,新疆现有14个地、州、市,89个县(市),其中33个为边境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