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2021-01-02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卢宁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卢宁
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国际上,文化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启示我们,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条主线,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因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当代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史观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价马克思主义史观值追求、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
(一)马克思主义史观的集中体现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统治者为维护自身利益,大肆宣扬英雄人物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的重要性,而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与英雄史观不同,马克思主义史观看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人们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不断创造生产和生活资料,与此同时,也不断创造精神文化产品,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历史是人民群众在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追求自己目标的活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到人民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二)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中国的社会体制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制定出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新政策,对共产党人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标准和要求。但在整个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未改变。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到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再到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2]历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完美地诠释了“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体现出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文化的人民化。
(三)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3]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了“挨打”和“挨饿”的问题。接下来要站在了实现中国强起来的历史起点上,解决“挨骂”的问题。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表明,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为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为我国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提供科学的指引。另外,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文化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由“文化大国”转变为“文化强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因此,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满足国内人民需求,提升国际地位。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文化事业的实现途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文化事业的实现途径就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通过人民群众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基础。
(一)坚持全面发展思想,加强文化传承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教育是促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不仅可以培育人才,还能促进文化的传承,进而促使国家富强。习近平总书记曾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规律概括为“九个坚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其中之一。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思想意识领域鱼龙混杂,各种错误观点混淆视听,我们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在此情况下,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关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只有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教学和管理之中,使其在青少年的心中扎根,才能使我国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保持中华文化的独有魅力,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承。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文化创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也进入到了飞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提高。但近年来,有些文化创作陷入到了追求速度和经济效益的怪圈中,忽视了所应遵循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3]。一方面,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服务的对象,还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更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最根本的价值导向。因此,在文化创作中,要将“人民性”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坚持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强文化传播
党中央鲜明地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其中“共享“理念不仅仅是指在物质上实现共同富裕,还包括精神文化产品的共享。文化共享是人民群众精神诉求的产物,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因此,要坚持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反映人民的诉求与愿望,不断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目标迈进。文化共享不是搞平均主义,要尊重地域文化差异,在共享的过程中不断寻求新的文化契合点,从而达成文化间的共存、共建、共享。而文化共享的前提是文化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4]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才能为中国的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意义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文化事业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还体现了中国为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努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文化事业,对个人、国家及世界都大有益处。
(一)有助于个人的价值提升
人是生产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人的素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一方面,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大数据、互联网等高科技被普遍运用于生产,这对人的技术和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民素质。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注重通过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培养家国情怀。近年来,文艺创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创作出《金刚川》《夺冠》等既具有教育意义,又受观众喜爱的影视作品,不仅有助于个人素质的提高,还为民族团结奠定了基础。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接受者,文化的优劣对人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人才。
(二)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民的作用不可替代。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兴起,谁拥有高水平人才,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其本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地要求我国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因此,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文化事业是实现中国梦的最佳途径。
(三)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文化舞台的地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推进,在文化交流的同时,外来文化也对本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想在国际文化舞台上打好根基,需要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讲好中国故事在塑造国家形象的同时,还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一方面,中国故事与其他各国的故事都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另一方面,中国故事源于中国但属于世界,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对人类和世界的发展都有启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更有利于增加人民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更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中国文化和价值理念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