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形势下强化环评机构管理的建议

2021-01-02平顶山市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研究所陈树磊

区域治理 2021年33期
关键词:信用机构单位

平顶山市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研究所 陈树磊

近年来,按照国家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总体要求,生态环境部深化环保领域“放管服”改革,对环评机构的管理进行了较大的调整,2019年先后出台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及配套文件若干,取消了对环评编制单位的市场准入限制,不再强制由具有资质的单位编制报告书(表),明确建设单位可以委托技术单位也可自行编制报告书(表)。意图通过更加充分的市场竞争,激发环评市场活力,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提升环评技术单位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同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减轻企业负担,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相对于2015年原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6号)对环评机构管理有大幅度的放松,降低了环评机构所需求的环评工程师数量要求。同时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对环评机构的管理力度,通过“互联网+监管”模式,强化社会监督,完善环评责任追究体系,也方便建设单位查询和选择技术单位,倒逼提高环评管理服务水平;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复核、抽查、举报调查等途径,将监督检查贯穿于报告书(表)从受理、审批到后续跟踪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对无失信记分的单位和人员减少复核抽取比例、频次,以及对失信记分高的单位和人员,视情况采取加大复核抽取比例和频次、限期整改、禁止从业等惩戒措施,营造“守信者受益、失信者难行”的良性市场秩序。

一、目前环评机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两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以下简称“信用平台”)的建立和运行,整体上实现了生态环境部对环评机构管理“放管服”的目的,伴随着环评机构资质管理的改革,由于没有了环评工程师数量的要求,环评单位的数量成倍增长。截至2021年8月,在信用平台登记注册的环评机构有8100余家,增长了数倍之多,同时注册登记的环评编制人员4.5万余人。但是在目前监管制度运行中,根据生态环境部和各省市对环评机构编制的环评文件质量的抽查和复核形成的通报和网上的公开信息,环评机构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生态环境部通报的部分机构以提交虚假信息为手段,在信用平台建立诚信档案;部分环评工程师短期内编制大量(上千份)环评文件,公开信息显示约4个月间,山东锦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环评工程师靳海燕共编制了60余份环评报告书和1500余份报告表,同时也有不少环评工程师短期内编制了数百份环评文件;部分环评机构存在弄虚作假,抄袭其他环评文件,环评文件中错漏百出;部分环评机构人员能力不足,质量管控体系建设欠缺;部分环评机构仍存在“卖资质”等不良行为。截至2021年8月,在信用平台上已纳入重点监督检查的环评机构有77个,编制人员有84个,纳入限期整改单位已有121个(部分已注销),编制人员已有80个,纳入黑名单环评机构有6个,编制人员有25个,这些均是各级生态环境部门通报的环评文件质量存在问题较多的环评机构和编制人员。上述的这些环评机构管理中存在的不良行为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评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而造成“币驱逐良币”,拉低了整体的环评文件质量,对兢兢业业做业务的环评机构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强化环评机构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从继续落实“放管服”和强化环评机构管理等多方面考虑,结合本人日常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大数据筛查管理

目前,所有建设单位申报的需要审批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均需环评机构在信用平台进行登记,由环评机构输出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信息表,由此,建议信用平台在后台进一步增强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监控机制,在编制人员注册时要求环评工程师上传个人签字电子版,后期通过对各省市上传的已审批过的环评文件中的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情况表的签名信息进行大数据比对和验真,对涉嫌存在抄袭、签字不符、非手工签字等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同时,信用平台加强对环评机构跨地区作业的大数据统计和分析管理,对于短期内跨多个省份或多个地市作业的环评机构,建议将其纳入重点监督检查清单,对涉及的环评机构和环评工程师编制的环评文件加强质量复核,有效防范环评机构“抄袭”“卖资质”“代签”“伪造签名”等现象的出现。

(二)加强编制环评文件数量的监管

根据工作实际,建议生态环境部对各省市环评机构进行调查和摸底,同时结合信用平台大数据分析,实际了解掌握一名环评工程师在确保环评文件质量的情况下月度最大有效负责的环评文件编制数量,在信用平台后台进行系统设置(建议公开该数值),禁止或限制环评机构和编制人员对超出数量的环评文件在信用平台进行登记,同时明确提出对限期内达到或接近该限制数量的环评文件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将纳入重点监督检查清单管理,有效限制环评机构和编制人员短期内大量编制环评文件现象的出现。

(三)进一步强化环评文件质量管理

目前,按照生态环境部和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要求,市、县两级生态环境部门也需要对辖区内审批过的环评文件质量进行抽查和复核,由于基层环评文件审批和管理部门的人员数量和业务能力等问题,实际工作中对环评文件质量的管理存在诸多困难和不足。例如市、县两级环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需要依托相应技术评估专家,而技术评估专家在日常大多已参与到审批前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技术评估的情况;还存在抽查和复核技术人员业务能力不一,易于出现环评文件抽查和复核尺度不一等情况。在此建议仅由国家和省两级部门对环评文件质量问题进行抽查和复核,市、县两级可以对在辖区注册的环评机构进行现场监管,主要调查掌握其环评文件编制能力建设方面的情况,对能力建设涉及存在问题的环评机构的信息及时向省级部门反馈,助力环评文件质量抽查和复核。在国家和省级开展的抽查和复核时则需要结合信用平台和各省建立的环评文件审批系统进行大数据筛查和重点监督检查对象管理,进一步加大对涉嫌存在问题的环评机构和编制人员的复核环评文件数量占比,有效防范环评机构对环评文件质量管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

(四)进一步加大惩处力度

对抽查和复核中发现的环评文件质量问题,建议国家和省生态环境部门进一步加大惩处力度,提高环评机构及编制人员的违法违规成本。建议生态环境部结合《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调整现行的记分等惩处规则,在对违规环评机构和编制人员在信用平台进行信用记分的同时,及时对涉及的环评机构和编制人员纳入不同限定期限的黑名单管理清单中,在其进入黑名单期间,禁止相应环评机构和编制人员在信用平台上进行环评文件的登记,对纳入黑名单的环评机构法人和编制人员信息在信用平台公开,禁止相应法人在信用平台重新登记注册新的环评机构,禁止相应编制人员注销信息后在信用平台上其他机构重新登记。同时,建议省级以上生态环境部门进一步完善环评机构和编制人员信用共享机制,探索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管理体系,对失信环评机构和编制人员实施联合惩戒,避免信用监管仅限于生态环境系统内部、信用平台仅限于环评领域的情况。

(五)适当激励信用良好环评机构

建议对环评文件质量管理信用良好的环评机构和编制人员进行通报表扬、适当降低抽检频次、在信用平台明示等诸多方式进行适当的激励,对环评单位充分发挥其技术能力优势、完成重大项目环评情况进行正面宣传,提升相关从业人员职业荣誉感,进而提高环评机构对信用的重视程度,鼓励环评机构积极做大做强,建立质量优势,进而获取优势资源,更进一步增强发展实力,通过切实依法依规编制环评文件,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的同时,取得更大的效益。

(六)提高建设单位责任和法律意识

虽然目前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均已明确建设单位对环评文件承担主体责任,但现实情况显示,部分建设单位仍然存在责任和法律意识淡薄,仅仅出于成本控制,只注重选择价格便宜的环评机构,而且对自身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内容和结论也很少进行审核把关,不仅影响了环评文件的质量,也对环评机构的管理造成了不利影响。建议在法律法规修订中进一步明确建设单位主体责任及相应法律责任,强化宣传,提高其责任和法律意识,促进其做到真正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需要编制环评文件时选择有实力、质量有保证的环评机构,切实通过环评文件对项目建设提供尽可能客观、科学、理性的决策参考,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批复而流于形式。企业的选择决定了环评机构的生存,最终将通过优胜劣汰,进一步降低浑水摸鱼的环评机构的生存空间。

三、结语

相信通过上述措施互相结合和一定时间的强化管理,通过市场机制逐步淘汰那些不负责任的环评机构和编制人员,经过进一步净化和规范环评从业市场,目前环评机构存在的诸多乱象会得到有效控制,对“十四五”环保领域持续的“放管服”深化改革的也将起到促进作用,对环评乃至生态环境保护的健康有序发展也会起到积极作用。

相关链接

具有资质可接受委托为建设项目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须经国家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考核,并持有有效资质证书。须按核定的等级,在规定的评价范围内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服务,并对评价结论承担法律责任。

猜你喜欢

信用机构单位
中美信用减值损失模型的比较及启示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填单位 要推敲
加快信用立法 护航“诚信河南”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Theme Analysis on Pursuit of Friendship in Oliver Twist
长度单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信用消费有多爽?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