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商业银行金融扶贫模式研究

2021-01-02王裔红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年19期
关键词:普惠贫困人口贵州省

王裔红

(贵阳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0)

一、金融扶贫的理论基础

金融扶贫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金融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一种是直接作用理论,通过农村金融设施的发展和完善、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发展,更好地满足贫困人口的金融需求,降低其金融交易成本,缓解收入的暂时性波动,从而直接减缓贫困状态;一种是间接作用理论,涓滴效应指出,经济增长是由部分优先发展起来的人群通过消费、就业等拉动贫困人口收入的增长,从而达到减贫的实际效果。

金融扶贫的主要特点:扶贫主体的市场化和多元化特性、扶贫客体的自我“造血”特性和扶贫“媒介”的可循环特性。主要包含以下四类主体。

二、贵州省金融扶贫发展历程

(1)1986-1993年,贴息贷款阶段,主要采取中央救助的单一扶贫模式,即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或直接调拨粮食和救济物资,解决人民的生存需求。

(2)1994-2000年,小额信贷与贴息贷款相结合的阶段,国家开始推行小额信贷的试点工作,金融扶贫模式初具雏形。但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金融发挥的扶贫作用十分有限。

(3)2001-2010年,小额信用贷款阶段,《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肯定了小额信贷的积极作用,同时开始探索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其他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相互补充的多元化金融体系。

(4)2011年至今,多种政策相结合的综合发展阶段,依靠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金融扶贫手段日渐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作为基础公共服务提供的理念不断深化,我国金融扶贫迈入新发展阶段。

三、贵州省金融扶贫的发展现状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辖内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所有地形90%以上,是我国有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历史及自然等综合原因,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众多,扶贫任务十分艰巨。

截至2011年末,贵州省贫困人口共计1149万人,贫困发生率33%,是全国贫困形势最严峻的地区之一。2012年,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将扶贫工作提到了历史新高度,贵州省的大规模扶贫也由此拉开序幕。随着扶贫政策的实施,近10年间,省内贫困人口减少1100余万人,贫困发生率减少30%,减少幅度巨大。截至2019年末,贵州省有贫困县域共计33个,贫困人口30.83万人,贫困发生率0.85%,扶贫成效卓越。

四、贵州省金融扶贫的主要模式分析

1.产业基金扶贫模式

(1)模式概况

产业扶贫是以市场为主导,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集聚为依托,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工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专门化服务,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的经营机制。把贫困地区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统一为产业链体系,通过产业链建设来推动区域扶贫的方式。

它的核心在于利益机制的构建,主要体现在农户与企业、合作社、村集体之间的合作,尤其是需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农户参与到市场并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产业扶贫的资金注入充分体现了精准扶贫要义,通过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有效融合,将资金资源高效精准地投放到产业发展中,助力扶贫产业发展全局,从而为贫困区域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提供政策支持。

(2)模式运行机制

商业银行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为“龙头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在贵州省实际运用中,主要体现为“扶贫产业子基金”产品的运用。该基金是2016年底由贵州省财政厅委托基金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及省内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的产业发展基金。政府主要通过财政出资、明确投资方向、界定投资范围、提供分险增信服务等方式发挥主导作用,但最终债务由产业主体承担,政府不对该笔债务承担任何兜底责任,也不形成政府债务规模。

2.供应链金融扶贫模式

(1)模式概况

农业供应链是围绕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将产业链上下游涉及的生产、种植、加工以及销售环节的生产资料的供应商、种植端农户和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运输企业以及下游经销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网链。通过掌握核心企业生产能力、控制产业资金流向,将单一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全产业链的可控风险,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

(2)模式运行机制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扶贫主要是采用农业核心企业与借款使用人联动的模式,通过对地方优势农业进行调研分析,筛选并营销核心企业,银行根据核心企业资质情况给予一定规模的他用授信额度,由核心企业对上下游借款使用人进行资质认定并提供保证担保增信,其上下游借款使用人在额度项下使用贷款资金。

3.普惠金融扶贫模式

(1)模式概况

联合国“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首次提出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的金融措施来为中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促进世界贫困状况的减缓。

(2)模式运作机制

普惠金融发展程度可以从使用维度、可得性维度以及质量维度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一是使用情况维度,主要包括账户和银行卡、电子支付、个人投资理财、个人信贷、普惠口径小微贷款等的使用情况;二是可得性维度,主要包括网点、ATM、POS机具、助农取款点的可得性;三是质量维度,主要包括金融知识和金融行为、金融服务投诉、信用建设等情况。

4.三种扶贫模式对比分析

(1)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产业扶贫贷款模式是通过银行向地方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发放的产业建设贷款,通过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周边农民就业进而脱贫致富,贷款风险较为可控。但由于贷款金额普遍偏大,产生不良风险的后果往往比较严重。供应链金融扶贫模式是针对地方特色产业上下游优势供应方和销售方提供信贷支持,农户通过以现金、劳动力、土地等入股合作社,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来达到快速脱贫的目的,该模式最能带动多方力量,最能体现精准扶贫的意义。普惠金融扶贫模式是一种直接针对贫困农户的信贷产品,帮助他们依靠自身价值脱贫致富,但由于“普惠”的特性,往往缺乏精准度。

(2)适用情况对比分析

一是扶贫效果方面,产业扶贫基金的产品设计,要求受贷企业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带动地方贫困人口脱贫,具有直接扶贫的现实意义,但却容易让贫困群体产生依赖心理,扶贫方式可持续性不强;供应链金融扶贫通过核心企业的技术支持以及增信担保,可以帮助贫困群体获取有效的生存方式,扶贫手段最为理想。但是,由于下游承接的贫困群体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力、资产及技能储备,扶贫的覆盖面不强;普惠金融扶贫覆盖面最广、扶贫方式最为多样化,但受贷群体必须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部分产品必须提供一定的增信担保,而真正的贫困群体往往不具备上述条件,扶贫效果是三种模式中最微小的。

二是适用区域及行业方面,产业扶贫和供应链扶贫模式对地方优质产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适用于有优势产业规划、优质龙头企业以及地方财政重点支持行业的区域,产业可持续性较强;普惠金融由于受众群体较广,为更好地达到扶贫目的,可适用于金融素质较高、对金融接受度较强以及贫困群体的基础实力较强的区域。但针对经济发展落后、产业发展薄弱、金融普及程度不高的深度贫困区域,往往三种模式均不能很好地发挥扶贫的功效。

三是资产质量方面,由于产业扶贫涉及单个项目金额较大,产业运行基本依赖于龙头企业或实际控制企业的管理水平,出现极端风险的概率最大,因此,资产质量状况需最为关注。供应链扶贫模式项下,具有双重的增信措施,首先是核心企业的运营及回购能力;其次是借款人本身的运行及偿债能力,原则上资产质量状况应为最佳水平。普惠金融扶贫模式由于覆盖面广,根据概率论原理,风险状况呈现较小的水平。

猜你喜欢

普惠贫困人口贵州省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贵州省博物馆大悬挑超限结构设计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隐形贫困人口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