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级党校亟待进行办学体制改革
2021-01-02中共万州区委党校谭建
中共万州区委党校 谭建
由于长久以来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区县级党校在已有的体制机制下已经越来越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与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规律越来越不相适应。新时代区县级党校学员愈发表现出学历高站位高、视野宽实践强、功底深境界高的特点,对应的区县级党校在已有的体制下逐渐形成了教研开展难、经费保障难、集中精力难、人才稳定难的局面。区县级党校要能真正体现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熔炉的作用,亟待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一、区县级党校为什么更应该办好
党校作为唯一一所培养党的干部的学校,在中国特色的行政体制之下,本质上是作为普通教育机构之外的特殊学校。区县级党校完成了全国党员干部培训90%以上的培训任务,成为了党员干部继续教育的主阵地。
(一)区县级党校理论底蕴应更加厚实
中国的行政体制和权力结构决定了党员干部必须从基层中选拔出来。基层实践是党的理论的直接来源,尤其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蓝图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大背景下,基层实践环境和行政影响因素多变,区县级党员干部身处党的方针政策实践化第一线,更需要科学理论予以更直接的阐释和解读。因此,要满足区县级党员干部自身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需要,区县级党校更需要厚实的理论底蕴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及时予以指引,以期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这对于党的理论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具有根本意义。目前,由于在党校系统内仍然沿袭的是科层制办学和科研体制,理论研究的平台和资源更侧重于省市级党校,区县级党校往往在教学和科研上更注重于教师个人的学习水平和研究深度,缺乏科研资源和平台支撑,区县级党校教师往往在更深一步的科研层次上显得力不从心,使得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乏力。在此状况之下,也就难以满足区县级党员干部的实践和理论需求。此外,省市级党校的理论师资到区县授课也是区县级党校提升教研水平的重要方式,但普遍来看,力度还不够。从培训比例来看,区县级党校承担了全国90%以上的培训任务,但从区县级党校每年发表理论文章和申报省市级以上的课题量来看,理论师资却远远达不到这个比例,培训任务与科研比例严重不对等,使得最需要创新理论的实践前沿反而理论研究匮乏。
(二)师资队伍应专业化
区县级党校的理论底蕴不厚实,最直接的原因是区县级党校教研水平专业聚焦不足。“万金油”仍然是区县级党校教师摆脱不了的标签。区县级党校教师“万金油”的标签起源于20世纪改革开放后面对体制逐渐庞大的行政体制结构,在大量的党员干部学历水平低,理论储备不足的背景下,区县级党校承担起了对党员干部学历教育的任务,党校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多科目授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员干部的学历层次和理论储备大大提高,对前沿理论和实践定位更加苛求,对专业领域的需求方向更加细分,如果党校教师不能深层次地进入前沿理论领域,仍然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蜻蜓点水,就无法满足区县级党员干部的培训需求,也就谈不上用理论指导实践。
(三)办学条件应更加优越
队伍专业化,才有科研深度的人才基础。这就势必要增加区县级党校的办学条件。首先就是要引凤筑巢。“基层党校教师队伍中存在‘能干的引不进,干不好的出不去,拔尖的留不住’的现象”[1],长期以来由于区县级党校办学条件不足,教师待遇低,优秀人才难以留下。“有的区县级党校既是学校又不像学校,既是部门又不像部门。既有学校的培训工作任务,又有部门承担的扶贫、搬迁、招商引资、创文明卫生城市等重大的中心工作任务”[2]。当前较多区县级党校在编数量包含行政后勤人员在内只有十几人,区县级政府为了控编,往往把党校作为缩编的单位之一,限制党校编制人数,这就相当于限制了区县级党校的人才引进工作,让教师身兼数职,极大地削弱了区县级党校的教研实力。其次是办学硬件要齐备。目前,广大中西部区县级党校本身由于编制数量少,办公和办学场所也就随之简陋,较多的区县级党校甚至不能满足培训人员的信息化需求,信息化阅览室、图书馆等作为教育机构的基础设施仅有挂牌,日常基本闲置,还只停留在大班授课基础之上。由于信息化平台缺失,教师备课和做科研还停留于普通网络页面,没有大数据平台支撑。如此种种对于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世界历史大变局背景之下,区县级党校的办学条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更落后于党员干部的实践需求。
二、当前区县级党校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
(一)经费保障缺乏制度支撑
目前,区县级党校办学经费全部依靠当地财政统一拨款,虽然《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下称条例)明确了党校所需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但由于缺少具体标准和拨付办法,各地拨付给党校的办学经费随意性比较大,有些地方往往为了增加其他投资而减少了党校的经费拨付。经费拨付缺乏统一标准,全部由地方财政主导,就容易造成财政状况较好的地方党校各项基础设施和办学经费相对充足,而地方财政较差的就很难保证党校的发展建设。如重庆市一所区级党校,办公设备和学员宿舍已有数十年没有更新,有的教学设备老化严重,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办学。
(二)学员调训缺乏教学约束
虽然《条例》明确了党校办学的方针、原则、目标、学制和班次,但具体办学细节仍然有地方自行决定,故办学弹性较大。再者,由于党校学习没有考核细则,学习过程较大程度上仅凭兴趣和自觉,若出现违反纪律的情况,党校管理人员或班主任没有处置权,管理人员和班主任的权威性较低,一定程度造成管理困难。其次,由于党校学习缺乏与干部业绩挂钩的考核机制,培训终了没有相应反映其培训效果的考评办法,造成了党校培训氛围宽松、随意性大,长此以往,就会使调训学员走进一种认识误区,认为“党校培训学不学一个样,党校老师晃一晃做个样。”造成了党校培训的严肃感、庄重感大大降低,党校教员在学员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三)人才队伍建设难度较大
随着新时期基层干部学历层次和实践经验的丰富,有些区县级党校的年轻教师很难胜任教学岗位,人才青黄不接的情况在区县级党校显得较为普遍。再者,由于历史原因和多种因素,区县级党校各类人员配置严重失衡,突出表现在行政后勤人员多、教学科研人员少,年老同志多、年轻人员少,一些县级党校教学人员占比不到40%,人员配置严重背离了党校要围绕教学培训开展工作的宗旨。此外,党校教学的特点就是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要求党校人才要深入实践,了解实践,以便更好地融入理论研究。然而现实状况是党校人才很难交流到外部门挂职任职,很多教员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一直在党校,这既不利于党校人才成长,也不利于党校社会地位的提升。
(四)较难把握本地中心工作
理论上,党校教师应该先于学员学习理解本地出台的文件,领会文件要义,然后再向学员讲授文件精神。然而,现实中一个比较尴尬的现象是,到区县级党校参加培训的学员往往已经先于授课教师参阅了政策文件,但因为文件传达的保密层级限制,有些文件往往只到县处级或者乡科级,而党校除了少数领导可以阅读以外,党校教员是不能参阅的,这就容易造成教员教学脱节或者资政研究出现偏差,与把党校作为党的建设“主阵地”,理论研究“思想库”的定位是不相符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授课的权威性。
(五)身份模糊,权益维护较难
党校虽然是一个特殊的教育机构,是党委直属的机关事业单位,但从党校教师的现实处境上看,党校教师确实存在身份模糊的局面。由于党校教师没有国家统一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有些区县地方政府把党校作为普通行政机关对待,有的区县级党校承担了较多的行政和会议接待任务,党校教师也未按规定享受“国民教师”待遇。区县级党校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来维护和研究党校职工的权益,虽然区县级党校在日常工作中,上级党校是业务指导部门,但是并不能在考核权重上体现出上级党校的份量,区县级党校的事权、财权隶属于区县政府,区县组织部门是实际上的指导单位,导致区县级党校在落实政策的时候经常需要打“擦边球”,一旦出现权益问题,到底应该挂靠目前编制的哪一个系统则没有明确的界定,这种身份上的模糊感,使党校职工也很难说清该向哪个部门提出诉求。比如《条例》中规定党校教师享受国民教育教师有关的各种待遇,但在实践中,存在有的区县级政府以党校不属于国民教育序列为由,克扣党校教师相关待遇的情况,面对于此,由于缺乏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党校教师面临诉求无门的境地。
三、新时代区县级党校办学改革刍议
(一)精编办学机构,优化教学资源
党校要围绕教学中心开展工作,党校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党校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阅历。随着区县级党校学员的学历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提高和加强,对教员的这一重要要求,很难使每一个区县级党校都能达到。目前来看,绝大多数区县级党校教研编制不合理,人员较少,有的区县级党校财政困难或者地域偏远,难以吸引或者留住人才,有的地方虽然引进了高学历层次人才,但短时间内还难以到基层一线进行成熟地挂职历练。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当前区县级教学人才难以补全的短板。
诚然,让区县级党校走专业化教研部门的路线,势必要增加区县编制,在机构精简背景下,这肯定会让区县级政府勉为其难。为此,在机构不能扩编的前提条件下,或可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教学科研资源,集中力量实现教研队伍的专业化。一是对现有规模较小的区县级党校进行精简整合,在一个省级行政区内划分多个片区,将片区内原先区县级党校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足的部分教师集中到一个片区党校,其余以从省级党校派出或重新招聘为主;片区党校级别按照副省级党校挂牌;二是精简过后的区县级党校只保留行政编制,所有教学人员通过外聘党政领导干部、社会贤能、片区党校和省级党校师资的形式完成教学科研任务;三是片区党校独立于地方政府,直接由省级党委领导,实行独立预算,由省级财政统一拨付工作和办学经费,四是省级党校和片区党校教学人员需每年定额完成到区县级党校教学的工作任务,把完成一定量的区县级党校教学任务作为职称晋升和享受待遇的硬性要求。如此,实现党校教师有统一的管理部门,有保证的财政经费,有专门化的职能机构设置,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有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在办学水平上与省级党校基本持平,在区域内有利于统一党校办学的标准,实现区县级党校办学水平的均等化。
(二)常态化教师挂职交流渠道,打通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后一公里
党校教师到基层一线挂职是提升授课水平、增强科研执政能力的重要方式。原先区县级党校不能进行常态化的挂职交流,与其本身编制不全、人员配置不足有关。片区党校教研实现专业化之后,可完善常态化人才挂职交流机制,把到基层职能部门挂职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如此,有利于拓展党校科研和调查研究的素材来源渠道,有利于进行条块化管理,也有利于推动日常行政工作和办学工作。同时片区党校作为副省级党校直属于省级党委,在省级党校指导下开展办学工作,有利于教师权益维护,能够提升党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使党校教师成为受人尊敬,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三)建立党校教师列席地方政府党委会或政府工作会议机制,体现干部教培“主阵地”和党委政府“思想库”地位
长期以来,党校教师无法在第一时间取得地方政府的政策文件,且常常后于部分学员阅读文件,或者因为文件传达的层级限制根本拿不到重要文件,这是导致教师政策解读滞后、科研资政不能很好地与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同步的重要原因。为此,可建立党校教师代表或行政负责人列席党委政府工作会或党委会机制,及时在党校教师中传达重要文件会议精神,把脉当前地方政府中心工作。地方党委政府应定期向党校发布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汇总,发包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项目,保证党校教员有权威的教学教案,有权威的决策咨询,有权威的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