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优势产区,助力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01-02李白家史瑞琪
李白家 史瑞琪
(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青海 西宁 810000)
2021年是我国全面开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加快推进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青海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优两高”战略,按照“政府引领、市场导向、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的发展思路,巩固培育青稞良种繁育基地,建立优势产区和绿色有机生产基地,逐步建立和规范青稞标准体系,加快扶持青稞企业,加快青稞深度开发利用,积极创建产业服务平台,建立完善流通体系、加快品牌培育与宣传。
青稞是青海省最主要的特色粮食作物,也是最具青藏高原特色的农产品之一。产业要发展,基础是关键。青稞优势产区是推进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聚焦良种良田,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区域分布合理、科技支撑完善、提质增效显著、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生产格局。培育好、建设好青稞优势产区,需要我们把握发展时机,乘势而上,乘势而为,为推进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1 发展机遇与存在的问题
1.1发展机遇
1.1.1政策支持为青稞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增强青稞产业良性发展,促进产业提质增效,青海省省委省政府出台了《牦牛和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农业农村部、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工作方案(2019~2023年)》等一系列青稞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按照省委省政府“一优两高”发展战略,结合目前全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及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关于青稞等特色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有关规划布局,先后制定了《2018~2020年青海省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2021~2023年青海省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并积极引导企业建立青稞产业联盟,组织召开产业高峰论坛,依托联盟开展融资合作等等,为青稞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1.2科技创新为青稞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是发展青稞产业需要坚持的原则之一。“昆仑”系列、“北青”系列、柴青号青稞新品种不断推陈出新,为青稞生产丰富了品种类型和推广潜力,绿色高效技术的引进、试验与研发,为实现青稞生产提质增效,绿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标准化青稞生产基地建设中,通过推广应用化肥农药减施、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一系列绿色技术措施,实现绿色生产,为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发挥了显著的示范引领作用。
1.1.3生产方式转变为青稞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十三五”期间,依托青稞产业发展诸多项目支持,一批以专业合作社(或联合社、协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到青稞生产中来,推动了青稞土地集约化经营,推进了全省青稞产业实现规模化、高效化、品牌化进程,实现了青稞单产和总量双稳目标。有利于青稞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促进全省青稞加工企业繁荣发展。
1.2存在问题
1.2.1产业布局不够合理
青海省青稞种植面积6.67×104hm2左右,主要集中在海南、海北、青南等山地区,其中海南州种植面积4.6×104hm2,占全省的50%以上。目前,缺乏国家层面的青稞生产优势区、国家现代农业青稞示范区、农业青稞产业强州/强县/强镇等国家级青稞荣誉称号。
1.2.2良种良法综合配套不够
在青稞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上,普遍存在重品种、轻技术,新品种的增产潜力发挥不足。产区不同区域间和同区域内的不同地区间因主栽品种和技术更新换代差异明显,产量水平高低不一。特别是在一优两高、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等发展战略背景下,良种良法配套又有了新要求新内容,青稞生产的科技创新已成为当务之急。
1.2.3基础设施尚待完善
目前,全省青稞种子仓库、国有农牧场仓储设施年久失修,青稞主产区缺乏大型青稞仓储设施,新型经营组织中大型仓储设施缺乏,大部分青稞露天堆放,种子和商品原粮收储困难,区域内良种统供有限。
1.2.4产品销售渠道不宽
青海省青稞“锁在深闺人未识”,组织化程度低、商品原粮销售流通渠道分散,产品销路有限、质优不优价,多头压价,有质无价、有市无价的问题突出,增产不增收。
1.2.5产业精深加工基础薄弱
当前省内部分青稞企业科技含量不高,规模小,设备工艺落后,产品大多数以青稞米、青稞面、糌粑等初加工产品为主,尚未形成符合青稞自身特点的特色产品,距“区域内生产、区域外消费”的目标尚有差距,没有稳定的市场份额,产品附加值低。
2 培育优势产区之意义
2.1青稞优势产区建设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在吉林考察期间,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青海省青稞主产区是省内藏族同胞聚居区,具有青稞生产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饮食习惯均以青稞作为口粮。发展青稞生产,有利于加快转变主产区农业发展方式,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见效,推进青海省青稞主产区尤其是藏区青稞生产现代化。
2.2青稞优势产区建设有利于促进青稞产业结构调新调优,提升科技引领水平
青海省是全国藏区青稞的主产区之一。全省青稞常年播种面积6.67×104hm2左右,占粮食作物的1/4,总产量1.6×105hm2左右,约占全国藏区青稞总产量的20%以上。青稞主产区主要集中在海南和海北两州,是整个藏区的青稞生产传统基地,区位优势突出。在推进青稞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加快青稞优势产区建设,可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不同生产区域优势和品种优势。以青海“昆仑”系列青稞品种为重点,配套推广应用北青系列、柴青系列等优良品种,引导形成生产集聚,区域联动、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2.3青稞优势产区建设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加农民收入
青海省是我国藏区青稞主产区之一,青稞生产的丰欠直接关系到广大藏区群众的温饱和农牧民群众的经济收益,青稞产业在深度扶贫工作中起到支撑农牧民增收的作用。加快青稞优势产区建设,对于促进藏区青稞高效化生产、培育新兴经营主体、促进农牧民增收和脱贫致富至关重要。
2.4青稞优势产区建设有利于促进青稞产业各环节相互融合,形成合力。青稞是青海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藏区城乡居民的主要口粮。广泛应用于酿酒、饲料和糌粑、饼干、青稞挂面等多种食品加工。随着健康饮食观念的不断深入,青稞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也逐步被认知,供需活跃。青稞种植区传统上多位于农牧业区的边缘地带或农牧交错区,其生态、生产条件更为严酷,青稞优势产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农牧结合,有利于生态区植被的就地保护,有利于实现农牧民、企业、政府等多方共赢和发展。
3 优化生产布局
青稞优势产区应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结合全省种植业规划内容和未来青稞产业发展方向,认真谋划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做好区域发展规划,以挖掘内部潜力为主线,改良品种,做大青稞种业,推进和扩大青稞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建设。
3.1要加快培育青稞良种繁育工程
以种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按照青稞良种繁殖技术规范要求,在海南、海西、海北三州建设优质青稞良种繁育基地,巩固现有主导品种昆仑系列、北青系列等优良品种繁育规模,推进优良新品种繁育进程。在现有青稞种业发展基础上,整合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重点扶持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为青稞原粮生产和精深加工提供完善的种业支撑服务。
3.2 要加快培育青稞优势产区生产基地
选择青稞传统优势产区海南州共和、贵南、同德、兴海、海西州都兰、乌兰6县(包括国营农牧场)建设优质青稞原粮生产基地;选择玉树州玉树市、称多县、囊谦县、黄南州泽库县、果洛州班玛县、玛沁县建立彩色青稞(黑青稞、紫青稞、蓝青稞)专用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在青稞优势产区扶持发展以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和机耕、植保专业化服务队,发展青稞规模化、标准化订单生产,加大优势产区技术推广与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3.3 要加快培育青稞绿色有机生产基地
在推进青稞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我们要结合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发展要求,选择在海南州共和县、贵南县、同德县、玉树州囊谦县、果洛州班玛县等自然和生产条件优势区建立青稞绿色有机原料生产基地,推进有机生产技术落地,实现青稞绿色有机生产全覆盖。
4 前景展望
从青稞原粮需求分析看,青稞是区域性很强的自给消费型粮食作物,主要消费群体来自于青藏高原区域的120多万藏族同胞,主要消费仍以满足基本生活为主,其中基本口粮年消费量占生产总量的82%左右,需求稳定;从青稞良种需求分析看,青海育成的“昆仑号”、“北青号”等系列青稞新品种具有早熟、丰产、品质优良、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适宜在青藏高原地区种植,深受适种地区广大农牧民的欢迎。除青藏高原地区外,周边省区青稞主产区每年大约30%的需种量从青海调运,良种需求旺盛。从生产生态环境分析看,青藏高原自然条件独特,青稞适宜生产区海拔高,大型工业企业少,农田病虫害轻,田间施药少,无污染,青稞作为“绿色”食品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推崇。随着青稞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青海省青稞生产已由单纯的自给型生产转向全面开发、面向市场、加速流通的开放型生产经营环境,消费需求结构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青稞的消费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